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009-07-02陈斌
陈 斌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华民族;凝聚力;引领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021—02
德国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民族并不会因为数千年光辉历史的重负就变得苍老!只要她有能力有勇气保持对自己的信心,保持自己历来具有的伟大本能,这个民族就能永远年轻。”[1]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本能”就是强固不变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在几千年的民族历史中形成的一个动态发展系统,它是不同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地理、血缘等诸要素共同作用的“合力”,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魂、中华情之所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只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才能使人们基本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才能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结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历史经验,抓住了未来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凝聚
点,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时代性
翻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历史,自秦统一中国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已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考验。民族长远的共同利益是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的最根本基础。民族成员对共同利益的无限向往和执着追求形成了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的民族凝聚点。任何政党和团体要将民族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牢牢抓住这一民族凝聚点。以抗震救灾为例,5·12汶川大地震以来,从党和政府到全体人民,在第一时间、在非常时刻所作出的反应、所采取的行动,都鲜明地表现出面对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必须遵循的“绝对命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我们看到,抗震救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生命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抗震救灾集中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人心、动员人民的伟大旗帜;抗震救灾空前激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崭新风貌;抗震救灾高度褒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与非、对与错、好与坏、高与卑、荣与辱,在无数感动中国的抗震英雄及其事迹面前,在公众、舆论、媒体的聚焦注视面前,得出了明确的判断,标明了价值的取向。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彰显,是中国民族凝聚力的充分展示。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明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思想基础。
作为一个产生于150多年前的理论,今天为什么还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思想基础呢?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是科学真理,它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始终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发展。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勃勃生机。正是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为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共同奋斗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指明了增强未来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根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恩格斯指出:“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4]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这个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把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普遍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指明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力量源泉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品格、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成就伟业;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就不会有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民族,是一个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发展的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就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使中华民族精神在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向心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 指明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引领作用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必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动当代中国发展和进步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引领作用,切实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导作用,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首先,坚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特别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必然会产生反映不同利益主体需求的不同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我们要正确面对这种趋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价值观念。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努力把不同阶层、不同水平的人们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
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开放性,不断提高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才能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一方面要向历史与现实的不同文化敞开,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善于挖掘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学习借鉴国外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另一方面,要关注新实践、新课题、新经验,进行新创造、新思考、新概括,不断汲取新的精神滋养,始终做到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增强自己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对现实生活的发言权,发挥对其他价值取向的统摄和引领作用。
再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主体,具有其他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主导性和影响力,是我们党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旗帜。社会思潮的差异性和多样化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尊重差异绝不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包容多样绝不是放弃主导。只有始终坚持用先进的思想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群体中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才能有效引导、带动较低层次的价值观念向较高层次转化,才能既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又在总体上保持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协调与合作,使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M].北京:三联书店,1997:108.
[2][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4.
(责任编辑/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