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现代教育难以产生文理兼容大师的原因

2009-07-02颜顺秋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教育模式管理体制

颜顺秋

[摘要]大师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文明进步起到导向作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应该出现大师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大师的时代。但由于教育模式和价值取向以及体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大师迟迟没有出现。大师的出现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现代教育 大师 教育模式 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20167-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了成就。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建国后的近60年时间里,我们的教育没有培养出一位在世界范围甚至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师级人物。而在差不多同样的时间里,日本有16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的原始创新和发明专利是我们的30倍;到2008年,美国有240多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仅哈佛大学一所学校就有40多位诺奖获得者。全美有高级软件人才40多万,而我们全国只有约4000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对世界的科技贡献率仅为万分之几,我们科技国际竞争力连续多年下降。伟大的时代需要大师。但看目前的现状,真正堪称大师的人物寥若晨星。大师的极度稀缺,是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极不相称的。

一、时代召唤文理兼容大师的出现

所谓的大师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条件条件,首先在做人上有一种浩然之气,要有博大的胸怀;二是在学术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要么文理兼容,学识渊博,要么见解独到,著作等身,其思想、其精神应该能够放射出无穷的魅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文明进步起到导向作用;三是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忧患意识,能够承担起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促进国家变革创新和社会开放包容,鼓舞人们刚健自强、艰苦奋斗,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和享受。只有这三者兼具,才能够堪称大师。当然,一个人要成长为一名大师,除了自身因素以外,社会也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重大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完善,人们的精神风貌昂扬向上,和谐社会建设紧锣密鼓,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这一切都在呼唤着文化大师的诞生。从历史上来看,大师最容易出现在社会重大转型时期。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老庄、杨墨,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乃至王安石的新学、苏氏的蜀学,以及晚清时期的梁启超、严复、王国维、陈寅恪、章太炎、胡适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师。可以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能够产生大师的伟大时代。

二、我国现代教育难以产生文理兼容大师的原因

(一)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特别是延续了多年的应试教育一直在制约着人才成长和发展。学生大多成为了应付考试的机器。即便是在被称为“人才摇篮”的各高校里,考试分数也还是衡量和评价学生好坏的重要指标,极大地压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术追求,从源头上割断了大师产生的轨迹。另外,高校的评价体系多是以官阶为本位的,学术水平的高低竟取决于职位的高低,领导是当然的学术权威。于是,文理兼容大师自然也就从制度层面丧失了产生的基础。

(二)“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制约了大师的产生。我国“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官本位”和“做官至上”的价值取向被现实无限地放大和强化,许多人视做官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获取人生利益的最佳途径、评价人生成就的最终标准。而且人一旦到了某一官位上,其素质高低、能力大小都是次要的了,其在哪个领域谋官,似乎就成为哪个领域的专家、权威,在社会上呈现出“唯权是从”、“唯官是从”的态势。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引导,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师的产生。

(三)趋利浮躁的社会心态影响大师的成长。除了谋官之外,目前社会上还流行着另一种对大师的产生具有不良影响的价值评判倾向,即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是看其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寡,造成拜金主义倾向的盛行。在这一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不少具备成为大师条件的人才为了挣钱、为了尽快走上所谓的成功之道,不惜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到一些自己并不具有优势的领域闯荡,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才华,可能使一名未来的大师变成了一个平庸无为的人。

(四)社会对特殊人才的包容度不够。一般来说,只要是具备大师潜质的人,几乎都有自己强烈的个性,或者说都不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或缺点,其思维方式甚至行为方式也往往与众不同。于是乎,社会上很多人就会对他们进行排斥。此外,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中还有很多的条条框框,甚至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禁区。这种有形无形的限制,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即使是天才,在强大的惰性力量面前也会被扼杀。大师的产生更是无从谈起。

三、培养文理兼容大师需要全社会不断努力

(一)要从源头上狠抓教育改革。造就大师级的杰出人才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要从幼儿教育抓起,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天性以及特长,并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追求真理、追求善良、追求美好的灵魂。中学和大学教育要培养自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情怀,要培养荣誉感和自我实现的使命感,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改造我们落后的教育制度及办学理念,从官本位和金本位回归学本位。

(二)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大师的精神氛围。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和氛围。但要真正营造出一个适宜大师不断出现的社会氛围,仅仅做到四个尊重还显得不够。要倡导一种崇尚大师的良好社会风气,让有条件成为大师的人们不断向成为一名大师的方向努力,并真正赢得社会对他们的崇敬和尊重,使大师成为引领社会风尚和文明进步的丰碑和标杆。要宽容这些杰出人才,避免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允许他们保留自己鲜明的个性,树立其精神权威。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奖励体系。大师对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常常是隐性的或是潜移默化式的。这一点与自然科学家或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显性贡献有很大的区别,不能拿评价衡量自然科学家的标准来评价衡量大师。应该根据大师们的特点,认真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衡量大师。对确有突出贡献的大师,要设立国家奖励,像奖励自然科学家一样进行重奖。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真正落到实处。

(四)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和改善意识形态管理体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意识形态管理经验,确保学术与政治分离,在不反对党的领导和不违宪不违法的前提下,给予人文科学和文学艺术最大限度的自由,从体制上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真正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制度环境,从而激发人固有的知性、感性和神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

总之,大师是一个时代的标杆,他们能够对人类或民族的发展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和引领导向作用。大师的出现需要其自身的修炼,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亚丽、陈秋生、王根顺,试论我国近代大学课程思想的演变及特点[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5期.

[2]王中海,中国近代大学内部权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向春,校园文化与大学发展[J].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03期.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教育模式管理体制
媒介融合视域下新闻传媒管理体制建设研究
论泰国佛寺教育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探讨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创新对策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