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懒娘养孝子”的启示

2009-07-01蔡玉荣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包办代替孝子儿子

蔡玉荣

在我的老家,流传着一个“懒娘养孝子”的民间故事:张、杨两家是邻居,两家的儿子同年出生,从小在一起长大,关系非常亲密,两位母亲都在家中教育、照顾孩子,方法却迥然不同。张家妈妈是村里公认的勤快人,对儿子的日常起居事无巨细,照顾无微不至。杨家妈妈却是村里公认的懒人,人们称她为“懒娘”,孩子两岁多时,杨妈妈就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自己只是动动嘴而已,最多也只是教孩子如何做。后来两个儿子都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张家的儿子啥事不会,依然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动不动对妈妈恶语相向;而杨家的儿子却能干无比,且对家中长辈非常孝顺。因此村里的人便说“懒娘养孝子”。

真的是“懒娘养孝子”吗?我反复琢磨,觉得“懒娘”其实不懒,她在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上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她“懒”得有理,“懒”得有智慧,对今天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自理能力仍有着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学会放手

我们很多家长总是害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吃苦,因此一切包办代替。其实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那些企图给孩子准备一切、照顾一切的家长,不过是在培养一个可怜虫。总有一天,当自己不能再照顾孩子的时候,孩子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为我们每位家长都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另外,不让孩子尝试着去做他该做的事情,实际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向懒娘学习,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学着做,不能依靠别人。只有能自理、自立的孩子才能够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总是依赖父母和他人的人,绝不会是有责任感的人。

启示二:适时引导

“懒娘”并不是对儿子的行为不闻不问,而是适时引导,教会孩子如何做到生活自理,这的确是“懒”得有法。当孩子尚未成熟时,他的体力、智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都还没有达到能独立生活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依赖父母,他们需要父母的帮助来完成他们不可能完成的事,但这种帮助不是包办代替。父母当然应鼓励孩子自主、自立,但也要尽量避免和降低孩子独立生活的风险。生活是大海,孩子必须学会游泳,这是基本技能,但是游泳风格、花样只能靠自己在摸索中获得。家长要做的就是,防止孩子在毫无经验的时候掉进深水中。这就是“懒娘”适时引导的智慧之处。

启示三:学会赏识

“懒娘”常常在家里来客人时,让儿子露一手,比如给客人沏茶、让座、送吃的、抹桌子、端菜、盛饭等。孩子得到客人的赞赏,会感到快乐,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会更乐意、更主动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懒娘”也会不失时机地在外人面前夸儿子能干,这样,孩子在外人和家人的评价中肯定了自己。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进一步强化孩子的道德行为。这就是赏识教育的成功运用。孩子某个行为出现后,他可能获得两种体验,一种是快乐的,一种是痛苦的。假如他获得了快乐的体验,那么这种行为会被强化,孩子就会坚持下来,从而形成习惯;假如他获得的是痛苦的体验,那么这种行为就会自然解构,因为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

当然,赏识教育方法还要用得恰当,该纠正、该惩罚时绝不能手软。有时候,小学生经常忘记带课本、作业,或者是忘戴红领巾、队徽等,这些小的生活细节,若没有及时得到纠正,听之任之,孩子就会习以为常,形成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综上所述,“懒娘”的确“懒”得有理,“懒”得有智慧,是一位貌似“懒”,实则“勤”——勤动脑、勤指导、勤夸奖、勤赏识的好妈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的,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学生自理能力才能真正养成。

(作者单位: 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包办代替孝子儿子
打儿子
基于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教育的对策研究
孝顺的定义
孝顺的定义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有一种包办代替叫伤害
久病床前无“孝子”
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