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 教化育人
2009-07-01
李小鲁,哲学博士,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出版专著《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在《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哲学》、《学术研究》、《中国德育》等国家核心期刊和其它学术刊物上,发表《精神文明发生论纲》、《民主监督论纲》、《论社会和谐理想的教育构建:现实问题与路向》、《论道德教育向道德教化的转进》、《教育本质新探》等百余篇学术论文;主编和参与主编《广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文库》、《班主任能力建设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等多套、本理论著作和教材;参与编著《精神文明学》、《中国民主党派通论》等著作;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的研究,参与多个省级科研课题研究。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或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报刊转载、摘编和引用。
本刊记者:李副厅长,您好!自2004年中央八号文下发以来,广东省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为全国提供了许多新鲜而又宝贵的经验,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李小鲁:好的,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应该说在全国是颇具特色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些年来,我们主抓了几项重点工作,例如法制教育、班主任建设、网络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外基地建设等。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德育都作为全国的典型经验进行了介绍,我们的班主任专业能力建设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这充分说明,广东省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方面有比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思路。我们在全国最先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实验,最早开设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开展法制教育,设立法制副校长。总体而言,在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以开拓创新的理念为指导,推进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
本刊记者:我们知道,广东省的德育工作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那就是将政府的行政力和高校的学术影响力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广东省有哪些经验和体会?
李小鲁:我省最初在华南师范大学成立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这是我省将政府的行政力和高校的学术影响力相结合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通过这样的模式,教育行政部门的目标及其要求能够通过中心的工作予以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政策性的问题和制度性的问题,而我们高等学校有学术背景的优势和学科的支撑,他们是我省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重要的支撑力量,同时,他们也应该对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发挥引领、指导和带动的作用。教育行政主管与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这一工作机制的建立,既保证了行政推动德育工作的力度,又保证了德育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发展。从几年来的工作看,中心很好地利用了省行政主导权的力量,确立起了工作权威,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作网络,使指导、教学与科研得到了紧密的结合。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成立探索了一种模式,形成了一套经验,这就为后来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中职德育中心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和经验。
本刊记者:2006年7月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成立,标志着我省中小学德育向科学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那么,作为全省中小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它主要承担着哪些工作任务?
李小鲁: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在省教育厅的领导和统一部署下主要承担以下任务:1.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德育实验研究,在全省范围内分阶段建立德育实验示范学校,总结和推广实验成果;2.配合省教育厅组织中小学德育干部、班主任、团队干部、家长学校师资的培训,提高德育骨干队伍专业化水平;3.指导中小学校研究和开发具有科学性和岭南文化特色的德育区域性课程和校本课程;4.参与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5.建立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网站,为全省德育工作者提供德育资源、德育信息和专业交流平台;6.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德育决策、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本刊记者: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成立后,开展了哪些具有独创性和实效性的工作?
李小鲁: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成立以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心除配合省教育厅思政处的工作计划,完成省教育厅思政处给予的各项工作任务外,还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整合、依靠专家队伍,对全省中小学德育进行研究与指导,尤其是全省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如围绕中小学德育干部、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开展了系列的培养培训工作,实施全省名班主任培养计划、中学德育骨干培训、举办优秀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等。另外,中心开展了多项德育成果的评选活动,如全省中小学德育创新奖的评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研究”成果的评选、“聚焦课堂,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优质课评选等,很好地总结和推广了广东省近年来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经验和成果。与此同时,中心正组织专家组,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评估方案》,以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
本刊记者:据我了解,实施班主任专业能力建设计划是您最早提出来的,特别是举办优秀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更成为广东省在全国的一个创举。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应该怎么抓,为什么当时您会想到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作为抓手?
李小鲁:五年前对于广东省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应该怎么抓,是我最先提出来要先抓班主任,然后才有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才有了班主任专业技能大赛。我认为,对学生精神世界健康成长影响最大的就是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虽然是平凡、琐碎、辛苦的,但又是很伟大的一项工作。因此,开展班主任专业能力建设,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是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创造大德育格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才、成人、成长的关键。
2005年7月,我厅在全省部署实施“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全省各地认真按照《关于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全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我们加强了班主任培训工作,提升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成立了“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讲师团”,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启动“名班主任”培养工程,造就了一批省内知名的班主任名师。特别是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更成为提升班主任专业水平的重要平台。
多年来,我们不遗余力地把这项工作作为广东省教育战线德育工作的抓手来推进,同时,也将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建立起来,开展了几届班主任技能大赛。全省通过大力开展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是引起了全省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对班主任成长的关怀,使班主任工作得以切切实实的落实。以前,班主任的工作不受重视,班主任在校长眼中是保证不出事的“消防队员”。但通过这样一抓,对班主任的价值、功能、作用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使班主任的工作得到了尊重、获得了尊严。二是在班主任内部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业务学习的内趋力。三是班主任的工作抓起来后,全省性的班主任交流、竞赛,名班主任的培养在各地就都动起来了。特别是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的示范作用对整个班主任工作专业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工作推进几年来,我现场听过班主任的教育故事叙述、情景答辩、班会课,从中发现了不少的优秀班主任,但也感觉到整个工作推进到今天,我们必须引起新注意,实现新的超越。在班主任的能力展现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他的教育方法、手段、技巧,关注一些智慧问题,更要关注他的知识含量、理论思考,引导他在班主任能力建设中有精神内核,要体现班主任在教育中所体现出来的包容、理解、耐心、真诚、热情、鼓励、平等、公正、民主化等现代教育理念。所以,作为名班主任的培养工程,我们不仅看其技能大赛的表现,还要看其是否敬业,有没有爱心,师德水平高不高。技巧最好、技能最高,但没有师德,这样的教师也是不行的。
本刊记者:您作为一位专家型的教育行政官员,撰写了一系列的有关学校德育的著作和文章,对学校德育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思考,能谈谈一直以来指导您工作的基本教育理念吗?
李小鲁:我从1997年开始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一职,一直主抓全省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因此,对学校德育工作有比较多的积累,也对如何构建起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整体格局进行了长期的思考。
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对道德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这些要求没有得到积极应对的情况下,德育工作实践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譬如,1.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对称,明知有规矩却不守规矩,成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痼疾:“红灯停,绿灯行”这是每个中小学生都挂在嘴边的顺口溜,但是最近有报道说警察开始上街“抓”闯红灯学生。2.学生诚信度严重下降,表现为“双重人格”,考试作弊,欺骗师长、沉迷网络并沉湎“网络英雄”。3.心灵枯竭和精神麻木,表现为对人不关心,对事不感动。沈阳曾对全市中小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最爱、最尊敬以及对你最有影响的人是谁”,结果35%的人选择体育、影视明星,甚至有2.9%的人选择黑势力老大,只有1.5%的人选择自己的父母。广东省曾对2000个孩子进行调查发现,有54%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感动的人,或者不知道什么是感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德育责任缺乏合理的分担,甚至出现相抵消的困境,表现为5+2<0。诸如此类的现象和问题,反映了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几对主要的矛盾关系:一是养成教育与生本发展的关系;二是主导教育与自我发展的关系;三是分类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四是分层教育与德育持续发展的关系;五是渗透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的关系。这几对矛盾关系处理得如何,事关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处理得是差强人意的,所以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学校德育遭遇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学校的范围和领域,学校德育“单打独斗”,已不足以回应上述的挑战、破解上述的难题,超越针对性、实效性被削弱的尴尬,胜任自己以德树人的任务。所以,我认为,“挑战”和“问题”的指向,是社会大德育,根本的出路是社会德育化和德育社会化——道德教化,也就是说道德教育要实现向道德教化的转进,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道德教化主张一种社会大德育观,认为道德问题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也不仅仅是行为上遵守道德规范,而是从全部社会生活出发来培育和提升人的整体精神,通过教育灌输,以文化人,化民成俗,身教示范,最终使道德个体践履笃行,从而教化为一代有道德的“新人”。这种道德教化的过程,重视“教”,但更突出和强调“化”;关心“教”的技术层面的提高,更要求“化”的核心观念和工作指导思想上的确立和实施;强调“教”的主课堂、主渠道作用,更注重环境、管理、氛围、实践过程“化”的内导,因此,道德教化实质就成为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整体提升。
我认为,教化不仅强调教育的过程,强调影响熏陶的过程,更强调学生本人要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将教师传授的道德理念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要素。而这两个强调体现出两个基本理论支援,一个是生本理论,一个是养成教育。中小学德育必须在这两个基础理论的支撑下,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养成教育的理念。因此,道德教育要考虑到主课堂教育的问题,要考虑到影响熏陶的问题,要考虑到实践教育的问题,家庭教育的问题,社会环境的影响熏陶和潜移默化的问题。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就构成我们道德教化的大体系,也就是我们德育的大体系。
本刊记者:从广东省中山市的德育工作经验来看,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中山经验其实就是对构建社会大德育工作体系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李小鲁:中山市的德育工作经验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那就是: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合力联动教化育人。中山人认识到:中山市优厚的人文传统是巨大的德育资源,如果弃而不用,仅仅将道德教育理解为外在的灌输,理解为学校的德育课程,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就不强;如果整个社会能自觉组织家庭和学校充分利用民风淳朴,政风清廉,校风规整的优良传统,长之以德,自然就会内在教化未成年人。这种认识,正是“教化育人”的基本内涵。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山市认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心在教育和学校,工作着力点在家庭,工作的关键在社会,要重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更要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互动,特别是在教化育人原则下互动,从而提出了“合力联动,教化育人”的新鲜经验,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情,成为每一个家庭的自身事情,成为整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事情。这无疑是一个创新,更是一种突破。正是由于中山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倡导“教化育人”,因此,他们强调内化、体验、养成,强调道德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验和参与。这种高度生活化的德育,是中山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有特色、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各地学习之处。
本刊记者:作为省教育厅主抓德育工作的领导,请您谈谈对未来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思考?
李小鲁:目前,广东省的学校德育还存在着社会环境改善的问题。每个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往往比学校对他们的影响更大,学校的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但学生的人格成长是需要全方位教育的,没有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就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成果。因此,中小学德育特别是小学德育一定要把家庭教育、家长教育作为自己本职的工作,作为德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这也是中山行之有效的经验。否则,很难抓好孩子的德育。我们说,小孩子年龄越低,可塑性就越强,受家庭的影响就越大。因此,不抓好家庭教育,学校德育也很难抓好。开展家庭教育、家长教育一定要密切家校联系,师长联系;要将最负责任的、最敬业、最有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班主任老师放在低年级。这两条很重要。这是我对今后学校德育的主要期望。小学开展德育工作,一定要将最优秀、最敬业、最有能力的教师放在低段,从而最高效率地在培养人当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一直都有这样的观点。教师责任心是第一位的,工作能力水平是第二位的。
就整个教育系统而言,德育是大德育,而在这个大德育体系的构建中,要运用两个轮子来转,一是专家和行政的结合,一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落实和推动。这也是广东省德育工作取得成绩的法宝。
本刊记者:李副厅长,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也衷心希望广东省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能再上新台阶,再创辉煌,为全国提供更多更好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