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恶勿太严 教善勿太高

2009-07-01罗刚淮

中小学德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萧红差生祖父

罗刚淮

《菜根谭》里有句名言:“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意思是说,批评别人的缺点不要太严厉,要想想别人能否承受;教人家做善事,不要要求太高,要考虑别人能否做到,不要使其太为难。这句话原是对成人说的,讲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实于尚未成年的学生而言,教育岂不更应如此?认知有先后,发展有差异,学生调皮淘气犯些小错误理属正常,学习慢一些理解浅一些本应理解宽容。但许多时候我们却见不得学生的错和慢,觉得自己费精劳神吃辛受苦教学辅导,学生却冥顽不化辜负期望。于是我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行批评责罚之实,怒语厉声,霹雳雷霆,有时还会说些失望绝情的恶语断言。学生惊吓之际,只顾紧张痛苦难堪,哪还来得及思索对错是非?这样的教育又有何效果呢?教育需要结果,更需要过程。如今因爱而恨,风雨雷霆般的“严苛”使得教师言行扭曲,原本高尚的教育行为却在实施着反教育的恶劣行径,这就偏离了教育的轨道,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与初衷。

“责严”往往与“教高”是联系在一起的。年轻教师缺乏经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在一定时间内所能达到的高度缺乏掌控,一味以自己的理解和想当然的标准要求学生,结果自然会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脱离现实的标高使得学生仰之弥高,兴味索然,久而久之心生厌烦——厌老师,厌学习,厌人生。于是,自暴自弃玩世不恭者有之,严重的还会有反社会反人类的言行。屡屡见诸报端的“弑师”报道,究其原因,学生的心理问题自不必说,扪心细想,难道教师就没有责任吗?虽然弑师这样极端的例子并不多,但厌学逃学的现象却很常见。试想,哪个班里没有几个所谓的“差生”“后进生”在逃避学习?程度不同,现象却普遍存在。有教师戏言:“差生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如果这句话不幸言中,窃以为这必与 “责严”与“教高”有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更是如此。宽容他们的缺点,承认他们的羸弱,原谅他们的失误,呵护他们的个性,这样他们才能快乐成长。萧红在《乌兰河传》里深情地描绘自己童年生活的天堂——祖父的园子,在那里她可以肆意胡闹而不受责罚,可以自由玩耍而没有约束,可以破坏,可以劳作,可以偷懒,可以闯祸……无论怎样,面对的都是祖父的微笑。萧红的快乐归结于自由,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而这自由源自于祖父的宽容。原来,爱就这样简单!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明智地爱孩子,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情感的顶峰。”儿童如同幼苗花苞,需要和煦的阳光和甘甜的雨露,需要春风抚慰的柔情旖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幸福,许多时候我们为了这终极的目的却忘记了过程的幸福,以致教育反而成了孩子的痛苦旅程。为了爱,却失去了爱,这是一种怎样的错位和迷失呀!罗伯特·勃朗宁说过,“把爱拿走,地球就是一座坟墓”。对于教师,如果没有了爱,教育还剩什么呢?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

责任编辑徐向阳

猜你喜欢

萧红差生祖父
祖父瓷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萧红墓畔口占
在书上睡觉
找你算账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
鸡犬不宁
老师,请给差生一片绿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