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橡皮引发的爱心接力
2009-07-01杨秀云谢宏菊
杨秀云 谢宏菊
2008年5月29日星期四阴
下午第一节是我的语文课。刚进教室,班长就向我报告:“亮亮没来上课。”“请假了吗?什么原因?”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喧闹起来。我决定让孩子们各抒己见并道出原委。于是,我没有打断他们的争论,审慎地听着他们的发言。
“他和英子闹别扭了。”
“他偷了琦琦的橡皮。”
“他怕警察抓,不敢来了!”
……
看他们说得差不多了,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准备上课,告诉他们,老师知道这件事了。
作为教师,我深知小学二年级孩子说“偷”字的武断,但是我意识到:课堂时间虽然宝贵,倾听孩子们的声音更宝贵。用武断去制止武断就不可能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缺课的孩子叫小亮,8岁,他性格内向,不爱讲话,不讲卫生,属于不剪头发不洗澡的“泥猴”类。听说他父母离异,爸爸在温州打工,他和奶奶一起生活。亮亮是个典型的留守孩子,经常缺少文具之类的学习必需品,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课间,我把刚才发言踊跃的几个孩子逐个叫到凉亭下谈心,了解到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亮亮向琦琦借过橡皮,不一会儿橡皮就丢了。亮亮穷,买不起(橡皮是三元钱买的),就偷走了。他偷了东西,所以不敢来上学。
看着那个空空的座位,想到从不缺课的亮亮,我不由得疑惑起来。
2008年5月30日星期五 小雨
7:20,早读时间到了,依然不见亮亮的身影,“这孩子……”我心里不由得紧张起来。托段老师照看早读的学生后,我冒着雨骑车直奔亮亮家。
眼前的情景让我陡然心酸起来——
三间平房,除了照明电灯外,家里无任何电器。
廊下,一位跛足老人和一个孩子正在吃力地倒出装在大塑料袋里的艾蒿叶子。
圈里的三头猪嗷嗷待食,一群鸡刚从笼里扑腾出来。
见我到来,老人捋了一把淋湿的花白头发,极不自在地说:“叫老师跑路了……娃子不争气……我叫他马上去上学!”
亮亮没有理我,低着头一会儿抓稻谷喂鸡,一会儿往猪圈扔菜叶子。
我一边帮老人倒艾蒿叶子一边听她讲述家里的境况:亮亮的妈妈离婚时搬走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爸爸只好去温州打工挣钱。父母的离异给亮亮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原本活泼可爱的他变得沉默寡言起来。但这孩子很有骨气,从来不和别人比吃比喝比穿戴,更不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知道橡皮丢失的事情后,奶奶告诉亮亮:既然橡皮丢之前你借用过,就应当负一定的赔偿责任。于是就带着亮亮捋艾蒿叶子,想等换到钱后赔琦琦一块橡皮,并给亮亮也买一块。可是天不凑巧,这天下雨,收购站不收艾蒿叶子……
带着沉重的心情,我骑车驮着亮亮回到学校。
这是我见到的又一位不同寻常的留守孩子!和亮亮相比,我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之中,反而缺乏亮亮那种战胜磨难的信心和勇气。和那位朴实的农村老人相比,身为教师的我了解孩子什么?又教给了孩子什么?原来自己是那么苍白!
2008年5月31日星期六晴
上午第三节课,庆“六一”节目彩排后,亮亮仍然忧郁地坐在教室里。
我故意不正面回应“偷橡皮”事件,孩子们心里疑惑,亮亮心里更疑惑。
首先,让孩子们听一听《疑邻盗斧》的故事。接着,议一议:“如果你是故事里的那位邻居,你觉得自己冤屈吗?”“你在生活中受过哪些冤屈?”“你受了冤屈后心里是什么(下转第29页)(上接第39页)滋味?”
顿时,全班孩子像炸了锅般热烈讨论起来,纷纷举手畅谈各自的感受。在事先的启发诱导下,亮亮也勇敢地向全班同学讲出了自己的感受,伤心和委屈随着泪水一并宣泄了出来。亮亮哭了,教室里静得有些空旷,好多孩子低下了头,先前向我反映问题的几个“积极分子”把头深深地埋了下去。
实践证明,用真情去打动孩子们的真情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厉声训斥只能显示出教师自身的愚蠢和无能。
事情并没有到此完结,我打破沉寂动情地问道:“大家想知道亮亮那天下午为什么没来上学吗?”
孩子们认真地听我讲述了亮亮的家庭情况,我又不失时机地问:“我们大家应该怎样帮助他呢?”这个问题不仅是问每一个孩子,也是在问我自己。我决定让孩子们把这个问题带给他们的家长,要求大家用实际行动来回答老师,回答亮亮。
2008年6月1日星期日晴
今天是儿童节,学校组织开展活动,早上我提着一双新凉鞋走进教室。亮亮坐在座位上满脸泪水。我相信,亮亮今天流的一定是感激和幸福的泪水,因为在他的课桌上堆满了花花绿绿的文具、玩具和他不曾吃过的食品。我把凉鞋轻轻地放到几件衣服旁边,因为这一堆是“家长”们的心意。
看看亮亮,想想另外两个留守孩子,我对自己说:这场爱心接力才刚刚开始。对于同学、家长以及社会的关爱,作为教师的我应当作好大家传递爱心的桥梁和纽带。
(作者单位:湖北枣阳市南城梁集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