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共“迷失”

2009-06-27陶短房

凤凰周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社会党左翼法国

陶短房

2008年12月14日,法共第34届全国大会召开,59岁的玛丽,乔治,布菲夫人第四次当选法国共产党全国书记。布菲是法共历史上首位女性党首,执掌法共7年,党内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2006年最高时曾高达91%。此次选举前,尽管党内以前党首罗贝尔·于为首的一批人不断发出挑战,甚至另组新党威胁,但她的政纲仍获得68.7%的高支持率,比2001年她首次当选时的67.72%还高。

然而与布菲在党内的牢固地位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个曾经举足轻重的左翼大党、西欧规模最大的共产党组织,在法国政坛所占的比重却日益下降。2007年的总统大选,布菲作为总统候选人,仅获1.93%的选票。是法共在二战后所参加的11次总统大选中,得票率最低的一次。有评论家指出,布菲的铁腕可以震慑党内异己,却不足以阻遏法共的衰落。

党内派系林立

2001年,布菲以高票当选法共全国书记。此前,正是法共内部矛盾开始逐渐达到白热化之时,内部分裂为“主流派”、“重建派”、“再造派”、“改良派”等多个派系,而“重建派”的于和布菲又矛盾重重。为调和矛盾,法共1997年建立了于—布菲的主席—全国书记二元领导结构,但结果却是导致群龙无首,2001年大选法共得票率不到4%,大批党员失望退党。

布菲当选后,一方面废除二元领导结构,强化个人地位,另一方面主张“把人民运动放在战略高度”,疏远和社会党的关系。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党内更激烈的斗争和2007年4月大选布菲耻辱性的失败。2007年1月,布菲提出组建“五人核心领导小组”,随后又主动提出在2008年年底召开“全国大会”,让所有党员都可畅所欲言并选举新的领导班子。

左图:59岁的玛丽·乔治·布菲夫人在法共第34届全国大会上第四次当选全国书记。

然而,正如许多人指出的,布菲这一切只不过都是姿态。在刚刚结束的法共三十四大上,布菲以传统的党内机制再次连选连任,尽管她提出要成立“6~10人的集体领导”,但这个“集体领导”却要由法共中央理事会产生。反对派指责这个“宗派色彩强烈”的理事会,最终仍会支持布菲的一元化领导,从而延续这种党内一言堂愈益巩固,党的影响力越来越弱的局面。

法共机关报《人道报》社长彼埃尔,罗朗在三十四大开幕式上呼吁全党团结,表现出更大的“战斗力”。这次大会是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举行的,因此大会主旋律定为“资本主义是死胡同”。然而有评论指出,对法共来说,这条虚拟的大道两旁缺少人群鼓掌。

法国媒体普遍认为法共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内爆或分裂。就在代表大会召开前,还有些声称受到“排挤”的党员呼吁组建“另一个左翼统一力量党”。已于2008年11月底退出全国委员会的法共前领导人罗贝尔·于认为,法共已经“无法再改革”,因为它实际上做的“还是布尔什维克那一套”。他提出要成立一个新的进步党。

法共全国委员会的很多成员都说自己已被“排斥”在未来领导机构之外。曾在若斯潘政府担任部长的共产党人让一克洛德·盖索认为这是“可怕的清洗”,就像“在东欧国家曾经看到”的那样,也有人认为这是“宗派主义泛滥”,必须通过变革抵制拉帮结派。

社会基础严重削弱

事实上法共的衰落有其必然原因:随着产业工人比例的下降和福利国家的健全,法共乃至整个西欧左翼的基础不断削弱。有分析认为,自冷战结束以来,欧洲传统的左右政治分野已日趋模糊,欧洲各国原有的共产党多数已经分崩离析。即使是西欧如意大利共产党这样的一直主张走议会道路的党也陷入生存危机。

在2002年立法选举中,法共仅获121万张票和4.82%的得票率,比1997年减少130万张票和5.1个百分点,降到自1920年建党以来的最低点。不但法共,连社会党也同样在21世纪的几次选举中节节败退,甚至首轮就惨遭淘汰;在2007年法国总统大选中,法共的民意指数仅仅徘徊在3%,不得不面对名存实亡的现实;日发行量曾高达3。万份的《人道报》2007年也沦落到50901份,在11家法国全国发行报纸中位居第10。

2007年,法国共产党首次被迫与绿党结盟,从而在议会党团中拥有必要的席位。但自1981年以来,该党失去大量的选民和党员。布菲一度希望将法共塑造为“反自由主义”的、“接近民众”的左派党,但却遭遇到来自极左阵营的强大竞争;选民们则更偏爱年轻的,对资本主义持批评立场或是反全球化进程的党派;昔日的共产主义者工人阶级中的绝大多数,如今已变为民族主义极右阵线。

与此同时,平等、机会均等、社会保障,全民教育等左翼价值观则日益为各党所接受,逐渐形成社会共识。在欧洲各国大选中,选民难以用旧的价值尺度判断新的政治分野已经十分常见。放眼欧洲,德国2005年11月组成左右派大联合政府,成为欧洲大国政治分野演变的一个突出事件。

但就是在大环境对左派如此不利的情形下,法共却是左右摇摆,举棋不定,时而赞同福利国家,时而又反对,忽而主张入阁,忽而又翻脸。在对待欧盟、环保主义和东欧的态度上也反复无常,加上内部的激烈纷争,让原本就大受削弱的群众基础更加千疮百孔。

从第一大左翼党到迷失

法国是个富有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传统的国度,第二国际诞生于法国且影响深远1905年,第二国际法国支部单独建党,就是今天的法国社会党。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让欧洲各国的工运和社会党无一例外地面临“站队”问题。1920年,大部分法国社会党员选择了“向左”,成立法国共产党。可以说,法国共产党和社会党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且诞生之初,法共这个瓜要大得多。二战中,法共牺牲了7.5万名党员,组织了数十万人的游击队,战后法共党员数量高达50万。1946年,它成为左翼第一大政党,从1944年至1947年,连续4届参加联合政府。

1972年被认为是法共的转折点:这一年乔治·马歇当选全国书记,不久提出“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开始提倡“有法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被认为是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端。在这一阶段的法共表现出令人费解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谋求和莫斯科拉开距离,和国内的左翼政党结盟,追求入阁、参政;另一方面,他们又支持苏联的一系列政策,甚至对苏联出兵阿富汗默无一声。

和社会党的结盟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反对“福利国家”概念,1978年两党联合阵线破裂,后虽达成组阁协议,但1984年,共产党决定退出联合政府,以发泄其对社会党“背叛社会主义理念”的不满。1981年马歇在总统选举中仅获15,34%选票,这被认为是一个信号,社会党开始取代法共,成为左翼的代表。

苏东剧变后,以罗贝尔·于和布菲为代表的一批变革派要求马歇下台,并加强党内民主。1994年,法共二十八大宣布放弃民主集中制,罗贝尔·于当选全国书记。1996年底,法共二十九大彻底放弃马歇的“法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为主张“新共产主义”,提倡和左翼合作,积极参与社会变革。1997年,法共时隔16年后再次入阁,如今的全国书记布菲担任体育部长,并因坚决反兴奋剂赢得声誉。

右图:1920年12月,法国社会党大部分党员选择向“左”,成立了法国共产党。

如今法共仍是法国第四大党,是拥有27万党员的欧洲最大共产党,随着金融危机的肆虐和经济萧条期的到来,在欧洲许多地方,左翼势力开始重新崛起,这无疑给法共的凤凰涅槃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但倘若法共仍不思振作,继续目前这种勇于内讧,怯于党际斗争的状况,迟迟拿不出符合其传统支持者利益、顺应大众呼声的政纲,这个历史悠久的左翼政党,恐将在边缘化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编辑 萧方 美编 青年

猜你喜欢

社会党左翼法国
莫奈《睡莲》[法国]
法国社会党四分五裂境遇凄凉
软性电影
《文艺复兴》与现代长篇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郭松棻哲学追问与文学创作中的左翼坚守
法国浪漫之旅(二)
忘忧草不是黄花菜
论战后初期西欧社会党的战略调整与政治影响
法国凯乐美我涂我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