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后初期西欧社会党的战略调整与政治影响
2014-03-24谭鹏
谭鹏
[摘 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政治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欧各国社会党大都采取积极行动适应政治生态的变化趋势,通过纲领和政策调整以迎合选民的要求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调整后的西欧社会党迎来了执政或参政的高潮,进一步推动了战后“共识政治”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战后初期;社会党;战略调整;政治影响
[中图分类号] D7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3-0061-03
二战结束初期,面对战后西欧社会独特的政治生态环境,各国社会党进行了主动的调整,使得社会党在西欧政坛迅速崛起,英国工党在1945年大选中奇迹般的挫败了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组成了以克·艾德礼为首的一党政府;法国社会党从1944年开始参加联合政府,并在1945年选举中获得了23%的选票;比利时社会党在1946年全国议会选举中获得31.5%的选票并参加了联合政府。这些政党通过执政影响了西欧的政治社会进程,并逐渐发展成为政坛左翼的一支主导力量。
一、战后西欧政治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政治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既为社会党积极参与各国政治事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给社会党获取执政地位带来了诸多障碍。
(一)严酷的经济环境引发对传统资本主义治理模式的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欧各国人民对于左右翼政党在战争中的表现进行了比较:在大战之初及进行中,不少西欧国家的右翼政党在德国纳粹超强的军事威慑下,采取让步或合作的绥靖政策,使希特勒得以在短期内征服多数欧洲国家,成为整个地区的霸主。而以共产党和社会党为代表的左翼政党在抵抗法西斯的斗争中表现突出。大战期间,欧洲有33个社会党被迫转入地下坚持反法西斯斗争,这些党派在抵抗运动中勇敢顽强,做出了极大的牺牲。中左翼政党因为在抵抗运动中的突出作用减轻了过去人们对于传统社会主义政党的敌意,连戴高乐将军在回忆录中也承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法国左翼力量占绝对优势。”[1]
同时,战后一些资本主义的思想家和理论家开始对西欧的危机进行反思,以社会主义制度部分替代资本主义制度的中间化方案开始为多数人和多数党派所接受。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制度更新的方案,社会主义成为解决资本主义重症痼疾的正确途径,通过采用和平的手段和合法的方式,然后再经和平过渡的阶段来完成转换,这种温和的方式最终被西欧国家的上层阶层和右翼政党所接受。
(二)抵抗运动的突出表现使共产党等左翼力量不断壮大。二战期间,共产党领导左翼力量积极开展反对法西斯统治的斗争,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如法国共产党在国家被德国法西斯占领的艰苦条件下,坚持组织游击队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在法国人民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成为法国当时最大、最有影响的政治组织。战后法共积极参加政府选举,从1944年起连续参加四届联合政府,有8位领导人出任副总理、部长。1946年大选中,法共获500万张选票,成为法国第一大党。党员迅速发展到100万人。在1935-1938年间,英国共产党也通过投身英国议会选举进一步扩大了在选民中的影响。在1942-1943年间,英共党员数量增加到5.5万人,在1945-1946年度地方选举中,超过50万的选民投了英共的票,大批英共地方议员开始走向政治前台,成为抵抗法西斯运动的中坚力量。西欧各国共产党通过良好的表现在战后西欧政坛形成了稳固的地位,力量不断壮大,成为和传统资本主义政党抗衡的一支主要力量。
(三)国际政治环境形成了两极政治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动。一是表现为资本主义阵营分崩离析,西欧传统资本主义强国实力严重削弱,而美国在战争中崛起。二是表现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壮大。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增强,使美国和西欧的资本主义阵营极为紧张和忧虑。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以冷战为特征的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序幕。美国将冷战斗争的焦点集中在西欧,一方面,美国抛出 “马歇尔计划”帮助英法等西欧国家度过危机;另一方面美国公开叫嚣必须用武力阻止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以极端的手段排斥和打击西欧各国共产党。从1947年开始美国鼓动西欧各国资本主义政府对共产党发动大规模进攻,以剔除共产党对西欧政治的影响。这一时期西欧先后有8个国家的共产党被驱逐出政府,这对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和影响力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加之法共、意共、英共等国共产党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执行过左的路线,将与资本主义政党的对立扩大为共产党和社会党之间的尖锐对立,进一步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影响。
二、社会党应对环境变化的战略调整
战后西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怎样发展民主国家以消除传统资本主义的弊端,铲除引发战争的根源。越来越多的西欧人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因子的适当引入可以消除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对立,进而增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引入凯恩斯主义、福利主义、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式才有可能拯救西欧于水火之中。在这种情形下,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同时,由于美国利用经济手段向西欧国家施压,迫使西欧各国在“自由的民主主义”和“专制的共产主义”之间做出选择,于是社会党成为替代共产党的最佳选择。
但是,社会党想要取得执政地位,还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划清和各国共产党之间的界限,以获取美国和本国资产阶级的认同;二是需要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政策方案,以替代原有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取向的政策,赢得选民的支持。
为此,各国社会党迅速开始了适应性的调整和转型,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诋毁和攻击共产党,淡化意识形态特征。二战期间,原属西欧各国的社会党曾和本国共产党合作,结成了牢固的反法西斯战争同盟。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各国社会党认为:社会党只能与西方合作,解除政府中共产党人的职务,否则就会自我孤立,以及面临国外严厉的经济政治制裁。社会党把斗争的矛头从法西斯逐渐转移到本国共产党身上,走上了反苏防共的道路,共产党和社会党的友好关系破裂。
为了走出和共产主义处于同一阵营的阴影,各国社会党首先就在意识形态方面撇清和共产主义的关系,攻击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政府,宣称美苏的冷战实际上是“西方高度发展的工人运动”和“原始的、贫穷的、落后的东方国家的阴谋集团”[2]之间的斗争,东欧政府是在苏联政治经济压力下建立的独裁统治政府。进而将矛头对准各国共产党共同的思想体系,污蔑“共产主义建立了一种僵硬的、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相符合的神学”,共产党“只是为了建立一党专政,企图使阶级分化加剧”。[3]在对共产党的攻击中,各国社会党摆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的潜在影响,逐步建立了现实主义的政治价值原则,淡化了自身原有的意识形态痕迹。
(二)提出福利国家政策,维护社会的相对稳定。战后英国工党把福利政策作为竞选的基本方略,在1945年7月的大选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胜利,以艾德礼为首相的工党政府带着以前任何一个社会主义首相所没有的权威开始登台执政[4],到1948年,英国工党宣布英国建成“福利国家”。此后,西欧社会党纷纷以福利政策为框架构建竞选和执政的政策体系,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到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时,其通过的《法兰克福宣言》处处渗透着福利国家的思想,把福利国家制度看成实现社会民主主义纲领目标的政策工具,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福利主义政策体系。自此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西欧国家中,社会党在政策实践中就表现为福利社会主义。
战后西欧社会党所倡导福利国家的具体政策和措施由于各国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在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方面还是一致的。比如:他们都注重用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手段实施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推行国有化,在重要的生产资料部门实行计划化;主张实施“高税收、高工资、高福利”的三高政策;倡导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建立劳资协议制度,形成劳资合作伙伴关系等等。
由于福利国家建设的成就,社会党的威望随之上升,在政坛的影响不断增强。
三、西欧社会党战略调整的政治影响
战后初期西欧社会党应对环境变化的战略调整给欧洲政坛第一次深深地刻上了社会民主主义的鲜明印记,社会党也通过上台执政进一步推动了战后“共识政治”格局的形成。
(一)调整后的西欧社会党迎来了执政或参政的高潮。 西欧社会党的积极调整为其参政和执政赢得了良好声誉,1945年6月到1946年5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有10多个西欧国家进行选举。在这些大选中,出现了社会党历史上继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的第二次参政或执政的高潮。
在英国、法国等传统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党人独掌或参与了国家政权;而在其他西欧国家,社会党人大都参加了本国政府,甚至领导着政府。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社会党组成了战后西欧社会党执政的最强阵容:瑞典社会民主党自1932年起连续执政长达44年之久,成为瑞典社会中一支无法取代的政治力量;挪威工党在1945年大选中获得议会绝大多数议席;芬兰社会党则与农民党和人民民主联盟成立左翼联合政府。这些执政或参政的社会党推行民主化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促成了国内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好转。
即便像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等传统西欧小国,社会党也在政坛发挥着重大影响。奥地利社会党在战后第一次大选中获得44.6%的选票,在议会中赢得议席76个,仅次于人民党,成为国内第二大党,此后社会党和人民党一直联合执政到1966年。荷兰工党在战后的第一次大选中表现不俗,和天主教人民党组成“粉红色的天主教政府”联合执政,其间工党领袖德雷斯还曾担任过首相职务。比利时社会党自1944年比利时解放后便多次和天主教社会党、自由党、甚至共产党联合组阁,社会党人范阿克尔曾三次出任比利时首相,对于战后初期比利时经济的恢复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社会党的调整开启了“共识政治”新格局。社会党自二战后在西欧的强大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对立,其实质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代理人与东欧执政的共产党进行抗衡。但是,西欧各国在选择社会党的同时也接受了其处于左翼的立场和观点,形成与各国传统右翼政党抗衡的重要力量。在传统右翼政党不断变革和左翼政党持续崛起的背景中,西欧逐渐形成了力量相对平衡的左右两翼政党政治格局。
但是,以西欧社会党主导左翼为特点的两翼政党政治格局的形成不同于传统的左右两翼竞争模式。首先从形式上看,左右两翼政党彻底摒弃原来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手段,开始用协商或妥协的方式处理问题,使西欧最终形成了温和渐进的政治发展形式。
其次,在社会党执政过程中,左右两翼政党开始向中间化方向发展,政策渐趋一致,最终形成了战后政党联合共治的局面。和传统政党体制不同,战后西欧各国社会党纷纷以福利政策作为自己的施政纲领,取得了广泛的支持。这促使各国统治者认识到:“一步步地实行改革是避免通过革命而一下子转变为共产主义独裁整体的唯一办法。”[5]因此,西欧各国统治阶级也为了缓和本国内部矛盾,都将推行福利政策视为维护本党利益的必然选择。这样在所有西方国家中无论什么样的政党执政,都支持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和充分就业,一些国家甚至开始探索左右翼联合组建政府执政的可能性。如英国战时丘吉尔政府中,工党把持着大部分的内政事务,工党领袖艾德礼、职务运输工会领袖欧内斯特·贝文等左翼政党领导人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右翼政党则把工作重心放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上。两党在内阁一起共事,这意味着社会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达成了某种妥协,保守党与工党彼此都可以容忍对方的观点和行为,双方更像一对观点有别的政治伙伴,而不是一对生死搏斗的仇敌。由于具有了合作共事的传统,双方开始在一些原则分歧上慢慢走向一致,左右政党从原来意识形态的禁锢中走出来,转而在政治实践中寻求一致并在党内展开针对性的改革,开启了西欧战后的“共识政治”格局。
参考文献:
[1]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367.
[2][苏]H·D·西比列夫.社会党国际[M].姜汉章,等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57.
[3]社会党国际文件集编辑组.社会党国际文件集(1951-1987)[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3.
[4][英]阿伦·斯克德,克里斯·库克.战后英国政治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11-15.
[5][美]萨缪尔森.经济学(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33.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