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绘园的艺术结构分析

2009-06-25佘卉囡

科教导刊 2009年29期
关键词:园林人格意境

佘卉囡

摘要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我国古人在建造园林时对审美立意很有讲究,体现出了主人的文化人格,所以本文将从审美立意和文化人格的呈示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水绘园的艺术结构。

关键词水绘园审美立意文化人格呈示艺术结构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

1 水绘园简介

水绘园位于如皋城东北隅,是国内著名的古园林之一。其特色为“南北东西皆水绘其中,秋峦葩卉,一一掩映,若绘画然”。据陈维崧《水绘庵记》描述,当时的水绘园门有小桥(即今天的霞山桥),桥头有亭,过亭便是芙蕖夹岸、桃柳交荫的画堤。门墙如城墙一般,上面排列着六七个墙垛,门额上有冒辟疆自题“水绘庵”横匾。进园门沿水阁一百余步,有土坡障景。这里遍栽翠竹,竹映浯溪,名"妙隐香林"。从此地左转通壹默斋,再向前即达寒碧堂,堂前有洗钵池。洗钵池原为唐代建造的中禅寺的放生池,位于中禅寺的左侧。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的三弟曾肇,幼年曾随父亲来到如皋,在寺里读书,常在池中洗钵,因而得名洗钵池。后来曾肇考中进士,做了泰州知州,因怀念在如皋中禅寺读书的经历,特地镌刻"隐玉斋"三字石碑,置于寺中。洗钵池东面是逸园,系冒辟疆的祖父冒梦龄所建。由洗钵池分流而北是小浯溪。溪水回环曲折,出入萑苇,别具野趣。水中有小洲名鹤屿,洲上建小三吾亭,旧时常有丹顶鹤在洲上巢宿。

由妙隐香林向东北可至涩浪坡,坡宽十丈,排列无数小石块。坡上青苔、石纹就像天然织成。坡下有石渠。当雨后晴日照耀、飞泉喷沫之时,可在此仿古人作曲水流觞之戏。由壹默斋往北,就到了立于水涯的枕烟亭。亭对岸就是园景最胜处叠嶂数十丈的悬霤峰。峰顶平坦,可以摆酒,可以下棋。四面望去,水绘园尽收眼底。由悬霤峰稍稍转弯向东,有座亭子叫烟波玉是根据唐代诗人李贺的诗意命名的。从烟波玉向上有湘中阁和悬霤山房。湘中阁构筑精巧雅致,为水绘园景胜处之一。悬霤峰西边有座镜阁,象宝塔一样巍然高耸。阁内陈列古琴台一座,瓦制中空,纹饰古朴,琴置台上。董小宛当年曾抚弦垂眸吟唱:“病眼看花悉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 镜阁下方有许多小屋,北边有一座土山,土山后有碧落庐。冒辟疆建碧落庐是为了纪念他的好友、安徽休宁人戴重。由碧落庐向西阁一座叫月鱼基,此处北边紧靠着城墙。

2 自然、灵动、讲求意境的审美立意

水绘园是我国江北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园林的共有的审美立意——自然、灵动、讲求意境。

园林在建造时师法自然,这一点在水绘园的构造和布局上体现为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也都合乎自然。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也都合乎自然规律。园中水池如洗衣钵、小浯溪等也都是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的,与山中清泉、小溪无异。花木的布置则更是疏密相间,形态自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中国古代园林往往善于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在水绘园的构造中,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此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绘园内漏窗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灵动”也是中国园林建造时的一个主要的审美立意,由于地处江南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我国的大部分古典园林在建造时充分利用了“水”这一元素。冒辟疆营造的水绘园不设垣墉,环以碧水,园中凭借水流于地面,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幽美的画图。这里有画堤的两岸夹镜,涪溪的窈窕,香林的妙隐,似镜浮的茅亭,洗钵池的空明和屿地的不羁,水中倒映着冬季的“碧落”,早春的“寒碧”,夏日的“悬露 ”,爽秋的“泼烟玉”,更有那迟疑的涩浪坡和怡淡的枕烟亭。园中以洗钵池为中心,池水四方分流,把园分为数块。再加上水中洲,在其回环的水道上,疏疏落落地建有一堂、一房、一斋、一庐、二阁、三亭剩下来的就全是水景了,这正好点出了地处长江三角洲水网平原上的造园特色。水是水绘园的灵魂,或分或聚,皆是江南水乡景色的真实写照,有了水,园林中的一切景物显得更加柔美灵动。山与水相对应,相映衬,园中景观因而更具自然野趣,因为假山、池水是自然的化身,是自然的符号。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追求意境美,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古人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玄外之音,画外之境 ,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在这一点上,水绘园注意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丰富的景区,以创造动人的意境及无穷的变化,如入园处曲径通幽,经过小亭,穿过花石小院渐入佳境。园内以重重庭院及花石分隔景区,布置以水为主点缀亭台桥榭创造平淡清新之境,再园内堆山叠石奇峰罗列林木萧森,出现清奇之丘壑。又根据生活、游赏不同需要布置观赏、居住、品茗、宴游、小憩之建筑,考虑四时晨昏风雨包括流水声响竹影摇曳所产生之效果,对一台一阁一亭一轩甚至门窗家具的形制设计都极为考究,更由当时名人钱谦益等题咏集联,以诗歌书法点缀而引人玩味,在造型、色调、园艺多方面要求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3 水绘园主人矛盾型文化人格呈示

文化人格是艺术结构的一部分,它是审美、宗教、伦理等单方面文化人格的综合。文化人格是一个民族文化成熟的体现,它不再追求单一性质的功利性或审美的、宗教解脱的目的,而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呈示丰富立体人格的基础,进而实现对社会、人生的人格化完满推进。文化人格使艺术结构的审美表现更趋纯粹和统一。笔者认为,水绘园的建造是一种矛盾型文化人格的呈示。

水绘园的建造者是邑人冒一贯,历四世至冒辟疆时始臻完善。冒辟疆将旧园重整,赋予思想,精心增饰,才有了现在水绘园的美景。冒辟疆所处的时代正好是明末,曾几次参加科举而落第,后来,这位江南才子因伤于国事、感触于河山不再,曾携秦淮女子董小宛隐居在此,这里留下的一个古琴台,当年纤纤素手演奏出哀婉伤怀乐声,仿佛一传至今,令人追思不已。听当地园丁言:进门的“壹默堂”为当年冒氏会客之处,冒隐居于此后,对清人三缄其口,以沉默表示对统治者的蔑视,只有当一班文友,如董其昌、钱谦益、王渔洋、吴伟业、苏昆生等来后,才有快慰的欢聚,他们品茗丝竹、吟诗作文,不时有会心的谈笑。

冒氏十分敬仰历史上关云长的正直与忠贞,园内有他收藏的关公石碑一座,关羽形象雍容大度,人物阴刻阳刻的手法圆熟、线条流畅优美,站立一旁的周仓,一身短打的武士装束、神采飞扬,切合身份;圆睁的眼、翘起的胡子、倒竖的双眉,仿佛寄托了主人对现实的不满。有趣的是,他的头巾上戴上了两朵牡丹花,流露出浓浓的人情味,诙谐而富于生活化。

水绘园呈现出其主人矛盾型的文化人格,一方面,冒辟疆才华横溢,欲有所作为,展现出拓进行的文化人格,但另一方面,他又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伤感于故国不再,而在内心荡起各种复杂感受,反映到艺术创作上,则是他不会再为空泛的文化原则托付人格身心,却真实地为现实存在的不同矛盾境遇而悲叹、抑郁或愤懑,所以不论是水绘园的建造还是冒辟疆的诗词创作都充分表达了时代的文化特征和他自身的人格特征。

矛盾型文化人格对艺术结构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在于应对复杂人格心理的艺术结构模式也复杂而精致。水绘园中的亭台楼阁相对于其他园林来说是别具一格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立在水中央的枕烟亭,主人把它设计为极其精致又极其封闭的三角形,只留一个很小的出口供人出入,给人感觉园子的主人就是要把自己禁锢在这样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狭小空间里。还有水绘园的围墙,冒辟疆把它建得跟城墙一般高,其上各安六七个城垛,由此冒氏与世隔绝的心态可见一斑。此外,园内建筑上的雕刻多以山水、花鸟以及人物为主,所雕之物极为精致也非常传神,栩栩如生,但没有传统的龙凤之类的雕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主人的内心是宁静的,前朝既然已经覆亡就一心一意的归隐于山水田园。

1981年,我国著名古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来如皋水绘园游览,即兴填了《忆江南》词一首“如皋好,信步冒家桥,流水几湾萦客梦,楼台隔院似闻箫,往事溯前朝。”从审美立意上来看,水绘园继承了前代园林自然、灵动、讲究意境美的风格,表现了园林主人矛盾型文化人格,是主人文化修养与内在品格的完美统一,所以,水绘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作,值得称道。

猜你喜欢

园林人格意境
以鸟喻人
《园林》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在园林里遇见自己
春色满园
中国园林“缀玉集”
一朵花的意境
漫画之页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