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2009-06-25王译敏胡修银

科教导刊 2009年29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人格因素

王译敏 胡修银

摘要当前网络成瘾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国内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网络成瘾相关研究的综述,从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生物方面的成因分析,网络成瘾治疗模式发展两方面进行了叙述,介绍了当前国内网络成瘾研究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网民数量也在飞速发展,根据《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 %),青少年网民占全国网民人数的33.2%。随着网路时代的到来,网络成瘾,特别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各方关注。

1 网络成瘾的定义

“网络成瘾”一词最先于1995年由美国精神病学家Goldberg提出,他将其命名为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它是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产生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我国学者也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个体上网失控,强迫性地经常使用网络,沉迷于网上活动难以摆脱,从而损害个体生理、躯体或社会功能的一组行为成瘾。

2 国内网络成瘾成因的相关研究

2.1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研究

早期研究互联网成瘾现象时发现,互联网成瘾者具备特定的人格特质。林绚晖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主要差异表现在推理能力与支配性上,研究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智力水平相对较低且较为退缩。①

东北师范大学李霞的研究中认为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密切:网络成瘾大学生具有较多的紧张性的人格特质,而具有较少的幻想性的人格特质;他们还表现出更多的怯懦性人格特点。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得分越高,其在人格特质的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幻想性、自律性上的得分就越低,而在人格特质的忧虑性、紧张性上的得分就越高;并且,在心理健康人格因素、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以及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上的得分均越低。②

唐志红在网络成瘾心理风险因素研究中发现内控性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保护因子,如果青少年的归因倾向是内部的,那么他沉迷网络的可能性就会小,如果青少年的归因倾向是外部的,那么当他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就容易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寻求支持和力量,最终导致网络成瘾。③

2.2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社会因素研究

社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生活时间、人际关系等。目前国内关于网络成瘾社会因素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重点是父母教养方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2.2.1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陶然等(2008)在对住院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父母长期不当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子女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如果长期采用高压策略,情感表达多为负性的家庭教养方式,更容易使子女对人产生消极认知,不能关心理解他人、行为倔强并因此不能适应外部环境;而理解、情感温暖性的家庭教养方式能促使子女性格的平衡发展。研究指出,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越多,青少年越容易形成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界环境等人格特征,而这些人格特征会更多的导致青少年把网络作为他们逃避压力和烦恼的工具,也就更容易网络成瘾。④

2.2.2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构成的研究

唐志红的研究指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风险因素除了自身的人格特征外还包括了家庭结构,因此是否为独生子女也成为了网络成瘾的一个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更容易网络成瘾,这可能因为非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的监管时间和精力有限,过多的孩子分散了他们对每一个子女的关心和管理,使得非独生子女上网行没有为受到合理有效地控制,更容易网络成瘾。

2.2.3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的研究

樊励方的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家庭功能各维度与网络成瘾均存在显著的相关。研究指出当家庭功能缺失时,家庭成员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青少年缺乏来自家庭成员情感上的支持和满足时,他们内心会感到失望和无助。为了得到情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大多数青少年会逃离家庭,走向网络这个丰富的虚拟世界,以获得他们内心所渴望的支持和肯定。⑤

2.2.4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的研究

在有关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社会支持低者更容易网络成瘾,这是因为社会支持低者,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获得的物质和情感支持相对其他人较少。因此他们期望在网络中能增加社会支持,得到感情交流。也有学者指出个体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成瘾而降低其社会支持,即网络使用的增加会降低个体与社会的接触,从而导致社会支持的降低。⑥

2.3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生物因素研究

近几年国内目前开始逐渐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生物因素进行研究。浙江大学的张芝在关于不同成瘾状态大学生的认知因素研究中指出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自发EEG的C(n)、MF和MPF指标在大脑额部、央部、顶部、颞部以及枕部有显著差异。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在网络有关或有“网”刺激条件下诱发的P3成分有显著差异,在顶部及枕部脑区,网络成瘾组被试的P3波幅高于网络成瘾倾向组和网络未成瘾组,网络成瘾倾向组被试P3波幅高于网络未成瘾组。⑦

3 国内网络成瘾的治疗模式研究

一直以来很多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疾病,多采用心理学疗法对其进行治疗,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系统家庭治疗方式、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为主结合家庭治疗的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森田疗法等均可以显著减少上网时间。很多研究也尝试用药物、物理疗法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治疗。我国目前对于网络成瘾的治疗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干预: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用强化法、厌恶法、替代法等等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干预治疗。⑧

(2)心理疏导:采用行为疗法、短程心理治疗和家庭疗法治疗等方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从新的角度来认识互联网和互联网信息。通过以上方法改变青少年成瘾性网络心理和网络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

(3)团体治疗:用团体治疗的方法对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治疗,在团体中给青少年创立一个无压力的环境,让他们在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帮助的环境中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对网络成瘾行为进行矫正。⑨

(4)“五位一体”综合干预:倡导个体-家庭-团体循环干预手段,采用八阶段治疗体系,即:直面戒断应激反应,激发求助动机;客观描述症状,探索发现;寻找分析归因,评估界定;叩问生命意义,制订方案;唤醒潜在力量,告别过去;调整思维模式,重建认知;强化正性习惯,控制沉迷;维护心理循环,共同成长。⑩

4 国内网络成瘾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研究范围广,并且目前国内已经开始编制符合国内情况的各类网络成瘾诊断量表。

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国内对于网络成瘾的研究的欠缺:首先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其次缺少综合性的从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角度多因素的研究;再次研究应转向从临床的角度出发寻找有效预防网络成瘾的方法和手段;最后国内应加强网络成瘾的生物学研究。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人格因素
以鸟喻人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广州大学学生人格特质对锻炼动机的影响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