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四种提问方式

2009-06-25吴晓曦

科教导刊 2009年29期
关键词:兰芝焦仲卿京都

吴晓曦

摘要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十分重要。问题设计得好,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也能较好地调节教与学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关键词语文阅读提问方式跳板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它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再推开一扇窗子,使学生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师生先共同对“柳树” 这个传统意象进行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风中舒展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多情的柳树宛若一位娇羞的新娘,在无奈地与自己的丈夫作别。这里,徐志摩的情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蜜甜的忧愁”上了。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阅读教学应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追求“普泛经验的个性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抓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起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但是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两颗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同学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只能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明明只有咫尺之隔却犹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3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为此教师要善于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

学习《孔雀东南飞》,在理顺了文章思路,简析了诗的悲剧内涵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兰芝被遣回家,焦仲卿说“不久当归还”,请问如果没有“太守求亲,兄长逼婚”这一个突发事件,刘兰芝和焦仲卿还会破镜重圆吗?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更大的兴趣。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是“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虽然在同母亲的第一次交锋中,焦仲卿无奈地接受母亲的安排而遣兰芝归家,表现出他的懦弱性格,但从原诗中最后“自挂东南枝”更能看出他为了爱,也敢于背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训,他们真挚的爱情和焦仲卿的叛逆精神正是兰芝能够回来的保证。而另一方同学则认为:婆婆自然也决不会容许一个有着人性的自尊的媳妇生活在自己身边。而从兰芝这一个角度讲,她作为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身上却始终闪耀着个性自尊和自强的锋芒,这种人性之光在婆婆眼中自然是“举止自专由”,成为被驱逐的理由。如果要回来,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自尊,在婆婆的统治下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等着“三十年媳妇熬成婆”这样一个轮回,而这一切是兰芝不会做的。

4 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云: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这里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这样驾驭课堂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比如学习《琵琶行》时,我在小序中拈出“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问学生“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而唐代的都城长安则是他们梦想实现的地方。此时的白居易虽然被逐出这个权力的中心,暂时在山水间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忧伤一直是他心上的伤痕。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让他回想起了往昔的岁月,心中的梦想,所以才会感到乡音一般的亲切,才会有后来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

猜你喜欢

兰芝焦仲卿京都
京都古迹
隐秘的心事
浅谈焦仲卿的悲剧
京都好咖啡
Blooming Air春风轻舞,妆彩飞扬
兰芝LUCKY CHOUETTE时尚定制版
兰芝发布最IN试妆APP《K妆美人镜》
“微”生活 发现·秋韵京都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
京都烧鸭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