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语境顺应的角度分析《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文化词汇增译法的运用
2009-06-25李芝
李 芝
[摘要]笔者以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词汇的英译为例证,从文化语境顺应的角度来分析增译法在文化詞汇翻译中的运用,指出在翻译文化词汇时,不仅要考虑词汇本身的含义,更要在准确理解原文整体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顺应原文特定的文化语境,适时采用增译法,将能够反映原文精神的文化背景信息增补译出,以再现原文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文化词汇;文化语境顺应;增译法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两种文化的交流,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著名的翻译学者尤金•奈达博士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一书中指出“称职的译者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意识,语言最终只有在相应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能否准确地理解和翻译语言中蕴含的文化背景信息是译者能否顺利完成译作的前提和关键。而要翻译好民族语言当中最能体现该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词汇则是翻译的难点和重点。许多文化词汇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不易被译文读者所理解。此外,一些文化词汇置于特定的文学作品中又会产生反映作品精神特征的特定文化信息。在此,增译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增译法或增词译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词组、分句或完整句,从而使得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译文习惯和在文化背景、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一致起来,使得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等三方面都对等起来。笔者主要讨论增译法如何使译文“精神”与原文达到对等的效果。顺应论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他的著作《语用学新解》(2000)一书中提出的重要理论。该理论指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不同的语境因素可以左右语言的选择,动态地生成话语的意义。由此可知,译文语言的选择也应该是作出顺应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应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而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笔者以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词汇英译为例,从文化语境顺应的角度来探讨增译法在文化词汇翻译中的运用,认为译者要顺应原文的文化语境,解读原文中文化词汇的特定含义,适时采取增译法将反映原文精神的文化信息译出,使译文的精神风貌与原文对等。
二、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文化词汇增译法的运用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一部别具风格的自传文,自刊布流传以来,好评如潮。书中作者以简洁明快的笔调对生活的点点滴滴进行了描绘,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异趣、山水游记等。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英译本是其最见功力的译作。笔者认为,林先生译作的成功在遣字用词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林先生倡导“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林先生在阐释“忠实”的标准时指出,“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译文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和言外之意”,“‘字神是什么?就是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这就要求译者要读懂、读透原文,能够体会“原文之字神句气和言外之意”,对原文作出正确的理解和翻译。将这一要点与文化词汇的翻译结合来看,就是要求译者在考虑文化词汇本身含义的基础上,能够顺应原文的文化语境,准确把握文化词汇在原文特定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文化信息。这类文化词汇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信息最能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美学趣味。在《浮生六记》中,这类文化词汇折射出了作者醉心世外,崇尚自然,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以及作者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这类文化词汇的翻译正是笔者讨论的对象。在对原文中的文化词汇作出顺应性分析、准确理解其文化信息之后,就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技巧将文化信息译出。纵观整个译作,增译法使用的频率颇高。增译法是最重要的翻译技巧之一。增译法将文化词汇中隐含的、表现出作者思想态度的信息显化于译文中,增补“言外之意”,填补文化空缺,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使译文读者能够领略到原作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韵味。
笔者现以林先生《浮生六记》英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词汇的英译为例证,从文化语境顺应的角度来分析增译法在文化词汇翻译中的运用,看增译法如何使译文的精神与原文达到对等。
例一:
原文: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卷一 闺房记乐)
译文:But Li Po's poems have the wayward charm of a nymph.His lines come naturally like dropping petals and flowing waters,and are so much lovelier for their spontaneity.
“落花流水”出自于唐代诗人李群玉《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一诗:“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襟。”在汉语中,“落花流水”多用来形容景色衰败,落花随流水而去,含惆怅失落之意,后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但在此处陈芸却赋予了它截然不同的含义,用它来形容李诗的浪漫、洒脱,意指:落花随流水而去,顺其自然,无拘无束,意境深远。所以,林先生采用增译法,加上了副词“naturally”和“spontaneity”,这更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原文的文化信息,与原文作者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不谋而合,顺应了原文的文化语境。
例二:
原文:其余湖心亭,六一泉诸景,各有妙处,不能尽述;然皆不脱脂粉气,反不如小静室之幽僻,雅近天然。(卷四 浪游记快)
译文:There are,besides,beautiful places like the Mid-Lake Pavilion and the Six-One Spring,which it is impossible or unnecessary to describe in detail,being all suggestive of overdressed women with too much rouge and powder.There is a good and quiet secluded place like the Little Quiet Lodge,which has natural beauty of its own,superior to them all.[7]
“脂粉”本指胭脂和香粉,均为妇女化妆品;在古代,也用作妇女的代称。但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是指景点经过人工粉饰雕琢之后,显得不真实、不自然。所以林先生增译为“overdressed women with too much rouge and powder”,道出了原文的“言外之意”。另外,下文译为“There is a good and quiet secluded place like the Little Quiet Lodge,which has natural beauty of its own,superior to them all”,再次用到增译法增补了“beauty”和“superior to them all”,前后译文浑然一体,表明作者推崇自然天成而厌弃人工雕琢脂粉气息的审美情趣,也再次表明了原文作者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顺应了原文的文化语境。
例三:
原文:此皆言其大概。其工巧处,精美处,不能尽述。大约宜以艳妆美人目之,不可作浣纱溪上观也。(卷四 浪游记快)
译文:The above is merely a rough sketch of the place,with no attempt to go into its artistic beauties and details of workmanship.In general,I would say,the place looked more like a beautiful woman in a gorgeous costume than a pretty country maid washing on a river bank.[7]
文中的“浣纱溪”实指在浣纱溪旁浣纱的西施。西施号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她天生丽质,有“沉鱼”之貌,相传皱眉抚胸的病态,都为邻女所效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译文中林先生采用增译法泛化为“a pretty country maid washing on a river bank”,使其与前文“a beautiful woman in a gorgeous costume”达到形式上的对称。此外,也使“浓妆艳抹的美人”与“天生丽质的乡村姑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林先生在顺应原文文化语境的基础上,补全了文化信息,使读者对扬州城的整体面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也从侧面反映出原作者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视角。
从以上对《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分析可以看出,林先生把握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增译法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增补译出,从而能够准确地再现原文的精神风貌,并将原作者那种热爱自然的心境与独特的审美情趣充分表现了出来。
三、结语
在翻译文化词汇时,译者不仅需要考虑词汇本身的含义,更需将文化词汇至于原文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加以理解,顺应原文的文化语境,将反映原文精神的文化信息在译文中增补译出,以再现原文的精神风貌。通过以上对《浮生六记》英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词汇的分析可以看出,林先生顺应原作的文化语境,借助增译法将作者思想态度和审美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文化语境顺应视角下,合词译法、换形译法等文化词汇翻译技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8.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0.
[4]何自然.语用学新解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戈玲玲.文化語境顺应与翻译解码[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44-47.
[6]沈复著,马一夫译评.浮生六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7]沈复著,林语堂译.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郎江涛,王静.林语堂译学思想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9):33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