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浮生六记》中陈芸的“可爱”之处

2017-08-17黎瑶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陈芸浮生六记悲剧

黎瑶

摘 要:《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的自传体抒情小说,俞平伯幼年读此书便“觉得可爱”,书中陈芸这一女性形象被林语堂先生盛赞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本文将从陈芸的女性色彩、男子襟怀以及形象形成原因和悲剧三方面来具体论述她的“可爱”之处。

关键词:《浮生六记》;陈芸;女性色彩;男子襟怀;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004-03

一、前言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作品,记录了作者与爱妻陈芸的婚姻家庭生活以及人生的坎坷际遇,文字深情恬淡,俞平伯先生在《重刊<浮生六记>序》中评价其为“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沈复,一介布衣书生,既非秀才举子,也不以写文为业,却因这部作品名垂青史。他以真情与妙笔,将自己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酣畅淋漓,使后世读者无不感触动容。而陈芸这样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也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特别是明清文学史上,最富光彩的女性形象之一。

中国古代描摹才子佳人的作品数不胜数,与那些“佳人”相比,陈芸并非最具才华者,少时家贫,自学识字,“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她也没有倾国倾城之貌,甚至被丈夫描述为“两齿微露,似非佳相”。①而林语堂先生将此书翻译成英文介绍至海外时,在《译者序》中给予了陈芸这一形象极高的评价与赞美之词:“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女人?”

陈芸的可爱之处,正是《浮生六记》成为传世之作的核心魅力之一。

二、女性色彩:以蕙质兰心寻找生活意趣

陈芸四岁丧父,在尚未出嫁前作为家中长女挑起生活重担,“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她用做针线活的收入支撑着家庭的开支,供弟弟正常读书上学;定亲之后,曾为沈复深夜藏粥,还在他出天花的时候开始吃斋,以求出痘顺利,其温柔缠绵的小女儿姿态令人心神荡漾;嫁作新妇,陈芸“事上以敬,以下处和,井井然未尝稍失”,“每见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可见她的亲切善良与贤惠勤劳。

身为女子,陈芸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识文断字,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令沈复“叹其才思隽秀”;又因穿着自己所做的绣制精巧的鞋而让沈复感慨道“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患难之时,她为丈夫做小帽领袜,“衣之破者移东补西,必整必洁。色取暗淡,以免垢迹,既可出客,又可家常”,在困顿日子里坚持着为人妻的持家贤良。她不仅能够操持家务、打理生活,同时具备着同时代大部分妇女所没有的才情与品质,也因为这份独特深深吸引着沈复,使其从“非淑姊不娶”的诺言到婚后琴瑟和鸣的厮守,始终视她如珍宝。

在生活中,陈芸善于将平凡的琐碎日子过得浪漫精致。闲时于静室中焚香,“芸尝以沉速等香,于饭钁蒸透,在炉上设一铜丝架,离火半寸许,徐徐烘之,其香幽韵而无烟”;见夫君爱好插花,便生出奇思妙想,提议融草虫画技法入插花艺术,利用“螳螂蝉蝶之属”使花草更添生气与灵动,令见者无不拍案叫绝;沈复“爱小饮,不喜多菜”,陈芸便设计了盛装食物的梅花盒,“底盖均起凹楞,盖之上有柄如花蒂”,将艺术之美融入最平常的饮食之中,让丈夫在随意取食时, 也能欣赏“如一朵墨梅覆桌”、“如菜装于花瓣中”的雅致,另外,一盒可装六种菜,供二三知己享用,其省俭实用性也让人称奇;就连喝茶也是别具一格,因夏日的荷花晚上含苞而早上开放,“芸用小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同样的茶叶经过一番精心处理,便收获了不一样的清香和雅韵。

陈芸用她的蕙质兰心一次次地带给沈复意料之外的惊喜,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无不体现出陈芸对于美的追求。相比较于物质的充裕,她更加热爱的是怡然自得、和睦温情的人生。陈芸的可爱之处在于,以其女性角色的情怀将柴米油盐的家居生活过得有声有色,通过一些具有审美艺术的小小经营,用心地在婚姻生活中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那些会出现在所有妇女生活中的平凡无奇的场景,在经过她的构思打造之后变得意趣盎然。

沈复夫妇第一次失欢于父母被赶出家门后,客居友人鲁半舫家的萧爽楼中。夏天,楼下去掉了窗户,因没有栏杆而显得空空荡荡无遮拦,陈芸便想到用旧竹帘代替,“用竹数根,黝黑色,一竖一横,留出走路。截半帘搭在横竹上,垂至地,高与桌齐。中竖短竹四根,用麻线扎定,然后于横竹搭帘处,寻旧黑布条,连横竹裹缝之”。本已弃置的旧物件经过她的改造有了新的用处。

在朋友们想要欣赏南园菜花却苦于“无酒家小饮”,始终讨论不出结果之时,陈芸信心满满地笑说:“明日但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第二日,她雇了卖馄饨的人,用其担子里的锅灶加热事先准备好的酒菜,又“携一沙罐去,以铁叉串罐柄,去其锅,悬于行灶中,加柴火煎茶”,这样一来,热菜、佳酿与好茶一应俱全,使众人钦佩叹服。在野餐中享此佳肴,大为游人所羡,南园之游方得以尽兴。②

后来因被公婆误会,陈芸在病中再次被逐出家门,与儿女分离,寄居锡山华氏。夏天的太阳炎热逼人,陈芸便做出了美观实用的“活花屏”,材料简单原始,既有生机盎然的藤蔓植物所营造出的清幽自然之态,又可变换摆法,方便挪动,“恍如绿荫满窗,透风蔽日”。此时夫妻二人已是窘迫潦倒之境遇,但陈芸在生活中创造美的能力仍然不减分毫,人生的坎坷与痛苦并沒有磨灭她对生活的热爱,不幸的遭遇也无法改变她用自己的小智慧给身边的人带来惊喜和乐趣。

无论是衣食无忧,还是举步维艰,陈芸始终能够做到宠辱不惊。她善于挖掘趣味,在园林建筑、饮食服饰、家居闲赏等方面都颇具匠心。她用才女的玲珑心与贤妻的巧手,在困苦的生活中仍然保持乐观,积极营造出充满精神愉悦享受的雅致氛围。因此,她的形象中呈现出一种别样动人的色彩,她的可爱之处又多了一份更加深刻的注解。

三、男子襟怀:以非凡气度追求平等自由

当我们习惯了中国传统小说中“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形象后,就会发现陈芸这一人物具有区别于其他女性的独特所在。她的身上虽然凝聚了身为女子的众多美好品质,却没有抹不开的闺阁之气,不似一般女子谨小慎微地遵循着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无理约束,反倒有着男子的豪迈洒脱气质。③

在沈复的弟弟娶妻却“偶缺珠花”之时,陈芸拿出自己彩礼中的珠花相赠,连婢女仆妇都在一旁无限惋惜,她却满不在乎地说:“凡为妇人,已属纯阴,珠乃纯阴之精,用于首饰,阳气全克矣,何贵焉?”对首饰毫不吝惜,即使是自己结婚时受的彩礼,在陈芸看来这些都比不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解决燃眉之急。在戈园游玩时,小姑子见陈芸喜欢地上的鹅卵石,便自告奋勇帮她拾一些,不过一会儿已是粉汗盈盈,芸却淡然自若且捡且言曰:“我闻山果收获,必藉猴力,果然!”这样不在意家教礼数的幽默调侃,若非心里没有礼教的束缚,是万万不敢说出口的。丈夫不喜欢她爱吃的卤瓜的味道,还嘲笑其为狗,她不怒反笑着说“妄作狗久矣,屈君试尝之”,然后用筷子硬把卤瓜塞进了丈夫嘴里。读罢不禁令人莞尔,她在言行中体现出的可爱是其他循规蹈矩的妇女所远远不可及的。④

在夫妇二人寄居萧爽楼期间,“芸绣,妪绩,仆则成衣,以供薪水”,友人前来聚会,丈夫好客,只顾与好友品诗作画,陈芸则“拔钗沽酒,不动声色”。在衣食不济的日子里,她靠刺绣所得和卖掉自己的陪嫁首饰维持家用,却无半句怨言,凭借坚韧品性享受着这段于她而言值得珍惜的自由时光。同时以女流身份频频参加丈夫和朋友们的考对文会,和丈夫的朋友们一起吟诗作对,但求“良辰美景,不放轻过”。书中有“其他举子行立构思”,“惟芸议为官卷, 准坐而构思”等具体交待,可见陈芸的行为本就是女性中的例外。

适逢庙会,陈芸在听完丈夫的描绘后心生向往,却碍于女子身份不得躬逢其盛,观“花照”之美景,叹惋道“惜妾非男子,不能往”。可爱如她,终是不甘心墨守成规,“于是易髻为辫,添扫蛾眉”,又戴上沈复的帽子,穿上长衫和马褂,学男子拱手阔步之态,与沈复遍游庙会。因无意间扶了一位少妇的肩膀而被误会,陈芸“脱帽跷足示之曰:‘我亦女子耳。”其顽皮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惹人怜爱。

在那样的时代,身为女子的首要之务是在家相夫教子和侍奉公婆,女扮男装这样的行为算得上是荒唐胡闹。陈芸为自己的女性身份所带来的局限感到遗憾,她追求自由与平等,想同世间男子那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次次率真的言行、大胆的举动都表现了她的渴望与勇敢,也使这一极具个性的形象附上了平常妇女所不具有的敢于打破陈规的色彩。

她热爱自然,希望寄情于山河之间,领略闺阁中看不到的壮丽景色。当沈复可惜于她因女子之身而不能一同“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时,陈芸回答道:“此何难。俟妾鬓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之虎阜、灵岩,南到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而后担心老了之后走不动,便相约“今生不能,期以来世”。一番短小对话将陈芸所具有的男子般的高旷襟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封建礼教的铁门锁不住她对自然的崇敬向往之心。事实上,她也将自己的想法念头一次次地付诸实际。

婚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夫妇二人携婢女幼妹等人夜游沧浪亭,享赏月之雅趣,心情爽然之时,陈芸感叹道“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于她而言,席地围坐赏月尚不足以满足兴致,乘船游河方能真正地亲近自然,可见其大胆洒脱的想法不同于封建社会那些严格恪守礼教思想的妇女们。沈复去吴江吊丧,将途径太湖,陈芸为睹盛景又心生一计,以回娘家探望为托词,瞒着公婆与丈夫一前一后到达太湖。面对着“风帆沙鸟,水天一色”的景象,“芸曰:‘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闺中人有终身不能见此者。”她没有对自己撒谎出游的行为感到丝毫后悔和愧疚,反而慶幸自己能看到如此壮美风光,同时惋惜于大多数的闺中女子一生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在今日看来,陈芸的举止并无任何不妥之处。而在那个时代,她对男女平等权利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都是为封建伦理规范所不能认可的。陈芸的可爱之处正是体现在她敢于走出闺房的洒脱与勇敢上。无论是夜色下与船家女嬉笑饮酒,还是与世俗所唾弃的妓女结拜,她的行为都不似大部分妇女那般禁锢于妇道的界限, 遵循女诫的训条。她始终在试图挣脱束缚,奔向自由。

四、陈芸“可爱之处”的形成原因及悲剧

陈芸以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现在后世读者眼前,但她作为封建社会中独特的一束光芒并不是横空而来。细究其所处时代环境与社会氛围,我们可以发现,她的“可爱”是在多方面文化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沈复夫妇生活在遍地是才子佳人的吴越地区,明清之际的江南尤其是苏杭二地,荟萃着大批女诗人。有名有姓且有诗词文集可考的才女不下百人;钱谦益《列朝诗集·闰集》中收明代“香奁”一百二十三人,多是吴越女子;“袁氏三妹”以南京随园为中心,在长兄袁枚的指点下创作诗歌; 而诗人袁枚曾收四十余名女弟子,其中也以苏杭二州的人数最多,他在《随园诗话补遗》中记录:“庚戌春,扫墓杭州,女弟子孙碧梧邀女士十三人,大会于湖楼,各以诗画为贽,余设二席以代之。”可见其空前盛况;《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收录清代顺治至光绪年间1260余名女诗人,其中仅苏州府就占了199名之多,约为总数的六分之一;陈芸所生活的乾嘉时期,闺秀吟诗作赋蔚为风气,蕉园七子在杭州结社,吟赏梅月之风,以添妆台逸兴之情。⑤

虽然在当时仍旧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普遍意识,但江南地区特有的文化氛围和乾嘉时期女子读书作诗的热潮的确影响了不少的女子。陈芸不可能在社会上毫无此类风气的情况下独独生出与其他妇女的不同想法来,正是这些闻名遐迩的女诗人的成就给陈芸的内心带来了震动。尽管妇女仍未摆脱传统的精神枷锁,但女学的兴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子的地位,增强了她们的自信,也鼓励了她们对个性独立的追求。

晚明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坦率地跟从内心的情感和欲望,其思想带有严重的叛逆色彩和反抗精神;公安三袁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后袁枚在三袁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积极提倡性灵说。而性灵说也由文学创作中抒张个性、表现真情的主张逐渐渗透到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上,带来对个性自由精神的张扬。而陈芸正是生活在这样的思潮中,接受着民主思想所带来的熏陶。她对性灵说的理解与认同体现在了作品中的许多地方,例如融草虫画技法入插花艺术,是谓“妙思”;再如她女扮男装赴庙会等等,只为实现心之所向,是谓“会心”。以性灵学说为代表的个性解放思潮已经融入到陈芸的日常点滴之中,她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则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集中体现。可以说,乾嘉时期的社会思潮和苏杭特有的地域文化孕育了陈芸,为她一次次产生新奇的想法和做出带有反抗意识的举动提供了基础。

另外,陈芸曾同丈夫探讨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 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她自称“爱李心深”,因李青莲的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在严谨与活泼之间,陈芸做出了选择,也折射出了她的生活态度。《庄子?逍遥游》中对姑射仙子有着这样的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塑造出这样一个逍遥的仙子形象,是在传递自己旷达超然的态度。陈芸引经据典,用其形容李白诗歌风格,可见她平日里就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而庄子与李白浪漫主义的风格也是她所敬仰推崇的。⑥

然而,尽管陈芸的心中已存有不甘于女性身份局限的反抗意识,这一抗争的声音始终是微弱的,在强大的封建禮教的束缚下,她在表面的为人处世上仍旧是趋向于委曲求全。她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又不敢直接与家长长辈产生正面抵触;既想遵从礼教制度,又难以违背内心独立意识的觉醒。在一次次这样的激烈冲突之下,她都选择了逃避,因写家信一事被公公误会为“不屑代笔”,她制止了丈夫去解释原委,说“宁受责于翁,不失欢于姑也”。但矛盾终究是不可避免的。公公纳妾,她受命打点,行事小心翼翼,终究还是开罪于婆婆;小叔借贷,自己好心作保反被冤枉为“背夫借债,谗谤小叔”,顶着“大逆不道”的莫须有罪名被赶出家门;后又因“不守闺训,结盟娼妓”这样无凭无据的斥责于病中再度离家。纵使陈芸能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创造力使艺术之美渗透于生活,能保持着洒脱率真的态度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夹存于这封建家庭激烈的矛盾之中,对一个天真单纯的弱女子来说已是如临狂风骤雨。

五、结语

陈芸蕙质兰心,同时具有封建时代女性所缺乏的襟怀和才识。当其他女子在每日的柴米油盐中消磨了对美的体验时,她始终是平淡琐碎日子里的艺术家,探寻旁人所忽略的生活之美;当其他女子还在追求华服首饰和名分地位,或者为了占有丈夫的爱而争风吃醋时,她的心早已越过深闺,奔向了壮丽的大好河山与难以企及的诗意远方。她的“可爱”就像黑夜里隐隐约约的光芒,令沈复为之倾倒珍爱。沈复用“芸善不费之庖,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等语言表达了他对妻子的赞赏和敬重,二人精神相契的婚后生活在那个旧时代里显得格外富有意趣。

但就是这样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在封建礼教的高压之下,在坎坷的人生中历尽艰辛与困苦,最终带着无尽的遗憾之情悲惨离世。最可爱的人、最美好的事物遭到了毁灭,这样大的前后落差所带来的悲剧效果才令人震撼。陈芸的可爱,让我们心向往之;陈芸的凋零,令人扼腕叹息。后代无数读者对陈芸之死油然而生一份感伤,正是伴随着她的美,她的可爱的消亡而产生出来的情感。读者与“世界上最可爱的女人”相与进退,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又见证这一美好事物被碾碎在封建的强权压力之下。因为悲剧的人生命运,因其性格与社会环境的重重冲突,陈芸的可爱中又添了一丝惹人怜惜的色彩。

注释:

①④杨帆.琴边笑倚鬓双青 跌宕风流总性灵——论《浮生六记》中陈芸形象的蕴涵及其悲剧性根源[J].名作欣赏,2006(24):08-11.

②⑥王青.《浮生六记》中陈芸形象及其文化分析[N].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10):92-94,101.

③邬晓怡.《浮生六记》中的“新女性”———陈芸形象探讨[N].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77-78

⑤黄芸珠.论《浮生六记》陈芸形象的文化底蕴[J].明清小说研究,2002(04):198-206.

参考文献:

[1]沈复(清),宋致新(注译).浮生六记[M].武汉:崇文书局,2015.

[2]沈复(清),林语堂(译).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俞平伯.俞平伯散文[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陈芸浮生六记悲剧
伟大的悲剧
《浮生六记夜读》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陪“断根”男友重振雄风,险境真爱鉴证实录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同性恋倾向刍议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