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松阳古曲《月宫调》考析
2009-06-23吕华珍
吕华珍
摘要:本文通过对流行于浙江松阳民间的古乐曲《月宫调》的考察研究,对《月宫调》的音乐属性及基本特征进行概括性的考证、分析与阐述,是对当地民间音乐文化艺术进行弘扬保护的积极探索,也是为民间乐曲《月宫调》研究提供资料、依据。
关键词:音乐艺术;松阳古曲;月宫调;本质属性;音乐特征
中图分类号:J652.7文献标识码:A
松阳——浙江丽水市最早的建置县,已有1809年的县史(东汉建安4年,即公元199年)。松阳人自古善乐,无论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诗句,还是南宋松阳女词人张玉娘“欲将高调寄瑶琴”、“听彻游郎歌古调”“歌彻《霓裳》风力软”的描述以及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夜听周松阳鸣琴四曲》的历史逸事等都不难看出,在唐、宋、明之际,松阳的吹打乐“铙吹”、被称为“高调”、“古调”的民间音乐表演和松阳“琴堂”的专业古琴演奏等都已十分盛行。源于宋元南戏的松阳高腔,更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古老剧种,被学术界誉为原汁原味的“戏曲活化石”。不难看出,松阳的古代音乐形式是十分丰富的。
特别是在唐代,松阳出了一位十分有名的道人叶法善,将道教音乐推向高峰。据《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唐玄宗授叶法善为“鸿胪卿”,封越国公)载:“叶法善字道元,一字太素。本南阳人,自鼻祖时迁家松阳。生即灵异,好古学文,十二学礼乐……”。“礼乐”是西周时期的宫廷音乐形式,后来泛指形式讲究的音乐演奏形式。叶法善从12岁就开始学习“礼乐”,为他今后在“法曲”上的造诣打下了基础,而松阳也有让他学礼乐、传法曲的条件,因此,在唐代,使得松阳的道教音乐非常盛行。
《月宫调》是一支流传了千百年的古乐曲,是民族民间非物质艺术遗产代表作中的一朵奇葩,是器乐曲中的瑰宝。笔者曾专门现场观赏了松阳民间艺人们的《月宫调》演奏,并且专访了二十多年前就着手收集、整理《月宫调》的松阳民间艺人们。本文试通过对流行于松阳民间的古乐曲《月宫调》的考察,对其本质属性与音乐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一、《月宫调》乐曲的本质属性
所谓乐曲的本质属性,是指乐曲的种类性质归属。《月宫调》乐曲的本质属性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月宫调》为古典乐曲。《月宫调》为古典乐曲曲名称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至一千四百年左右的历史,据传产生于唐代,由唐代著名道教法师叶法善所传授。叶法善,松阳县人。《松阳县志·人物卷》记载:“叶法善,字道元,祖俭,避地于松阳卯酉山间,母刘氏梦流星入口,吞之而娠及产,神光满室,异香彩云,缭绕于庭,七岁涉江,三年不返,还问其故,则日,二青童引我饮云浆,故留连焉,而修炼神丹,元通广大,飞腾幻化,无所不至……”《松阳文史资料·第八辑》记载:“唐高宗信奉道教,诏叶法善留京都,供奉甚厚。唐睿宗封叶法善为鸿胪卿,赠越国公,居京都景龙观。”《太平广记》也曾记载:叶法善与唐玄宗同游月宫,听紫云曲。民间还流传着唐玄宗与叶法善一起演戏的传说。叶法善晚年回家乡时,带回诸多的道教乐曲,《月宫调》即为其中的一曲。
2.《月宫调》为吹打乐。这是依据《月宫调》演奏的乐器组合所得出的结论。《月宫调》乐曲是依照规定的乐器关系进行的有机结合,成为吹打乐性质固定的完整的曲牌。它既没有单纯吹奏或丝弦乐的演奏片段,也没有丝弦锣鼓乐的段落。《月宫调》虽是一支民间器乐曲,但演奏时气势宏伟、情绪热烈,富有层次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塑造出了一个集聚、完整、生动的吹打乐的艺术形象,并充分表现了乐曲的本质属性。民间的“吹打乐”在唐代的宫廷称为“铙吹”,而唐代王维的“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恰好证明了乐曲的形式属性。
3.《月宫调》为道教音乐。据传,《月宫调》原本为唐代宫廷道教乐曲。由“十二学礼乐”的唐代道教代表人物叶法善带回家乡松阳后,曾用于祭神、观庙等民俗活动场合。在民间流传后常用于道场,并传承至现在的民间道教活动。因为叶法善的影响和传播,松阳道教活动作为一种宗教文化活动逐渐渗透于各种民俗活动之中,最终成为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道观“开光大典”时所演奏的《月宫调》即是例证。叶法善晚年在家乡卯山建观并由唐玄宗赐名为“淳和仙府”,此观几经修复后又称“天师殿”,民间艺人每逢在观里举行道教活动时仍演奏《月宫调》等道教乐曲。在现代,松阳民间道教乐曲主要由道士来传承,《月宫调》的传承人陈道(已故),即是松阳当地颇具影响力的道士,其后人即是当前《月宫调》的主要组织者和演奏者。因此,此论的依据是充分的。
4.《月宫调》是松阳道教乐曲的母调。这是松阳当地演奏《月宫调》的民间艺人们(包括道士)的一致观点。民间艺人依据祖辈艺人的言传身教,推断有许多当地的道教乐曲都是由《月宫调》派生出来的子调。
从现在民间流传的道教乐曲如《接客门首》及诸多《道士调》的音乐特点来看,都与《月宫调》相似,旋律接近。松阳高腔的某些文武场曲牌与唱腔曲牌的音乐结构,也与《月宫调》的音乐特征相仿。
二、《月宫调》音乐的基本特征
《月宫调》音乐风格古朴典雅,松阳民间锣鼓乐《冬当渡》中的打击乐器冬锣和渡锣在旋律进行时始终敲击出鸣钟般并具有节奏性的音响,使音乐风格显得格外庄重严肃、异彩纷呈。《月宫调》也采用这种打击乐器,其音乐特征为:
1.属主曲体的反复变化形式。《月宫调》是由一段体乐曲完整地构成全曲的。在乐曲的进行中,某些乐句较前面的乐句发生了一些变化、补充或压缩,虽然丰富了音乐的色彩和层次,增强了乐曲的表现能力和艺术效果,但主曲体的形式结构依然贯穿始未,乐曲的主题始终突出。如例一与例二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其间的某些变化:
从一、二对比中,可明显看出其板与锣的节奏与特点来变。鼓在例二中间予以加花,但第二小节的滚击删除了。旋律在第三、四小节发生了变化,但保持旋律骨架的统一性。
2.系单一曲牌体。整支曲牌定名为《月宫调》,没有其它任何乐段或乐句的名称。不像有些吹打乐是用多个独立的、不同的乐段或乐句及曲调名称进行整合而成的;也不像有些吹打乐是由若干支曲调较为单纯的并列连接,或采取吹打旋律由吹奏、丝弦、锣鼓交替、轮奏等演奏方法来进行。《月宫调》有两个乐段,而乐段之间仅是略加变化的演奏形式,故说《月宫调》系单一的曲牌体形式。
3.演奏形式别致而独特。《月宫调》演奏之前必须先由小孩放鼓筒(竹筒中放有火药,点火后射入空中)。紧接至少用两支笛和两把二胡及大鼓(堂鼓)一只,冬锣、渡锣(当地《冬当渡》铜锣中的“冬”音中音锣和“渡”音大号低音锣)各一面,两块长达2尺7寸(或稍长、稍短一点也可以)、宽2寸的竹板并加入其它丝弦乐器来演奏全曲的第一乐句。全曲首先以竹板打击作引子,紧接着用大鼓滚击,然后进入快速的第一乐句。如例三:
从第二乐旬开始至乐曲结束,采取中板稍慢的速度进行演奏。乐曲为小工调,竹笛筒音5,二胡两把分别以1-5和6-3定弦,三弦以151定弦,中胡亦以1-5定弦,板胡以5-2定弦。
演奏分为坐着演奏和行走演奏两种形式。坐着演奏时各种乐器的位置:锣鼓在前,丝竹在锣鼓的两边或后面,竹板在中间。行走演奏时,打竹板者在鼓的右旁,锣在鼓的左边,丝竹在后,丝竹一般各立一排。
据艺人们说,古代演奏《月宫调》时,演奏人员至少有几十个人组成。现在演奏时,人员至少七人,由笛二人,丝弦二人,鼓一人,锣一人,板一人组成。
4.级进为主跳进相间的旋律进行。在整个乐曲的旋法上,是以级进旋法为主,跳进点缀其中,偶有个别的六至七度的跳进,如例四:
5.五声微调式的调式特征。乐曲在四小节的引子部分即确定了微调式的主音位置,在乐曲发展的过程中,乐句的落音基本在主属之间交替,这种明确的调式特征,正是松阳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特征之一。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月宫调》所具有乐曲的本质属性与音乐的基本特征。可以肯定,《月宫调》是民族民间器乐曲中珍贵的遗产,随着历史的推移,它将显示出更加绚丽而神奇的光彩。
责任编辑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