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化工作的规律性
2009-06-23章剑华
章剑华
摘要:这几年,正是当代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实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笔者适逢其时,投身于当代文化建设的热潮,拥有了更多的亲身体会。文化工作有其自身特殊的工作属性,要求很高、难度很大。不仅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甘于奉献,还要勇于实践、积极思考,牢牢掌握工作的规律性。要做好文化工作,一是必须注重思想取向,说到底文化工作是“以文化人”的工作,必须重内涵、重思想、重方向,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基础;二是文化工作必须要重在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表现为贵在稳定,重在建设;三是必须不断创新,在稳定中发展,在积累中创新,必须立足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在文化思想与观念、内容与形式、载体与设施、体制与机制、领导方式与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保持它的时代特征;四是必须担当时代重任,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责任越来越大,要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在稳定社会、凝聚民心、创造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创新解决在社会发展中凸显的矛盾和问题,更多体现人文关怀,让优秀文化成果惠及社会的千家万户。无论是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还是实现“两个文明”、“三个代表”、“四位一体”,文化工作既是题中之意,又要担当重任。我们广大文化工作者有责任使文化工作更快发展、更大作为、更有地位。
关键词:文化工作;当代中国;规律性;思路;文化建设;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我到江苏省文化厅工作六个年头了。这六年,正是当代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实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六年;同时也是江苏从“文化大省”建设转向“文化强省”建设的六年。
笔者适逢其时,有幸投身于文化建设的热潮之中,既直接参加了各项文化工作,发挥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又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增长了才干,得到了锻炼。记得我在六年前就任江苏省文化厅厅长时。曾在全体机关干部会议上说:“我现在对文化工作很陌生,但相信我很快就会熟悉起来,并真正热爱它。”如今回过头来看,可以说我没有食言。
文化工作看起来没有什么硬任务、硬指标,但实际上要求很高、难度很大,做起来实属不易。笔者深深地感到,在工作中不仅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甘于奉献,还要勇于实践、积极思考,注意掌握工作的规律性。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做好文化工作必须注重思想取向,文化工作必须重在建设,文化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同时,文化工作也必须担当时代的重任。把握了以上四点,就牢牢把握住了文化工作的规律性。
一、文化工作必须注重思想取向
文化工作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范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时代性。文化工作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满足于“蹦蹦跳跳、热热闹闹”,而应当重内涵、重思想、重方向。文化工作的思想取向,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文化的发展方向、走势,关系到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的成就大小,关系到老百姓文化权益是否得到应有的维护与保障。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基础,这一点不能动摇。广大文化工作者不仅要有热情,还要有思想;不仅要有干劲,还要会思考;不仅要甘于奉献,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善于正确分析形势、把握文化工作的大局,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各种思想如何激荡,我们都要能够冷静思考、见微知著,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上的坚定。
我们强调文化工作的思想性,说到底就是要明确文化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同志所指出的:文化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即“以文化人”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们对文化的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文化自身的价值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现代社会的时代内涵。因此,文化工作必须充分体现文化的人文关怀精神,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矛盾凸显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其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功能,使文化成为温馨、亲和的力量,慰藉、鼓舞人的力量,使文化工作成为浸润和滋养人的心灵、培养和熏陶人的情操的事业,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
要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深切了解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深刻理解人民的愿望,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的人民群众。要坚持面向大众,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重视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为公众参与文化创造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文化工作必须重在建设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加强文化建设的力度,提高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文化工作贵在稳定,重在建设。
“文化工作重在建设”是文化部党组针对新时期、新阶段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而提出来的新理念,深得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如今已成为各地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概念,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包括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和业务建设。“文化工作重在建设”并非易事,需要我们的睿智和胆识,要善于从千头万绪、广博纷繁的文化事务中提炼出建设的重点,尽心竭力埋头实干。
文化是在绵延叠进、长期浸润中孕育而形成的,同时又需要不断传承、创新和超越进而向前发展。我们强调文化工作的“建设意识”,其目的就是要加强“重在建设”的能力,突出抓基础、抓基层、抓重点、抓品牌,发挥文化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文化建设是一个常态性的工作,绝不是靠搞突击、搞运动就能成就的事业。急功近利,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搞泡沫文化,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我认为,“重在建设”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精神。更是显现一种能力。作为我们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来讲,要加重文化工作中“建设”的分量,养成一种新的自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文化工作必须不断创新
文化具有传统性、继承性、连续性、积累性、创新性等特点,它既是继承和积累的结果,又是不断融汇和创新的产物。没有继承,文化发展就失去了根基;没有创新,文化就失去了活力与生机。因而文化工作必须在稳定中发展,在积累中创新。
文化工作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必须立足于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文化思想与观念、内容与形式、载体与设施、体制与机制、领导方式与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它的时代特征。
在思想与观念上,要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思想观念的创新既是文化创新的内容,又是文化创新的先导。当前尤其要倡导和确立“文化生产力”、“文化多元化”、“文化双重性”的观念。在内容与形式上,必须求新、求变、求发展,更具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使文化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体制与机制上,要敢于清除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的旧观念,革除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障碍,大胆探索,在实践中创造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新体制、新机制。在载体与设施上,要特别注意利用现代传媒和网络等先进手段,文化设施要有现代的设计、现代的造型、现代的功能。在领导方式与管理方式上,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要充分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律,增强文化工作的预见性,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事。要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作为我们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应有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四、文化工作必须担当时代重任
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我们面临的时代重任。
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追求的目标,也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和落脚点。政治、社会的稳定为文化繁荣提供了保障和基础,而文化领域的稳定和繁荣也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在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责任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在稳定社会、凝聚民心、创造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要在一切当前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要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引导人、团结人、教育人、鼓舞人,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江苏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目标上来,努力使全省上下形成一种新的精神风貌和新的审美境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百姓身上,工作的重心要下沉在基层,要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手段,着力解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复杂矛盾和现实问题,加大对农村文化和城市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力度,要让我们的优秀文化成果,惠及到每个乡村、每个社区,惠及到全社会的千家万户。
总之,无论是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还是实现“两个文明”、“三个代表”、“四位一体”,文化工作既是题中之意,又要担当重任。我们文化工作者应当使文化工作更快发展、更大作为、更有地位。
责任编辑楚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