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构成体系
2009-06-20董绿英
摘 要:结合工学结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作用,从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创新素质三个层次分析了工学结合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构成体系。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职业素质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资助项目《工学结合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桂教人才085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董绿英(1964-),女,河北唐山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管理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5-0004-02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要求的必然结果。在当前,研究和探索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有助于高职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和就业需求,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发展,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学结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具有的优势与作用
(一)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态度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直接面向就业、服务经济建设的一类教育,检验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标准就是要看职业院校学生有无过硬的就业能力、能否顺利地高质量的就业,而就业能力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企业最需要的是“会做”的人才,需要的是熟练掌握职业技能,能够很好地顶岗生产。通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在企业工作场所,学生能够感受到企业工作的职业氛围,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和接触到在各职业院校难以了解的,被各企业和公司视为内部机密的各种设备、技术、程序等,既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又使他们了解到本行业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
(二)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岗位的传统教育模式,改单一基础教育为专业技能教育,变单一技能训练为综合技能训练。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与企业员工共同参与产品生产,在这些过程中,学会了相互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业务交往能力。另外,在参与一线的生产过程中,使学生懂得了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这些将有利于职校学生形成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怕吃苦的工作精神,善于合作和分享的团队精神,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
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接触、了解社会和就业岗位的机会,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国情,全面了解行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了难得的“工作经历”。学生通过上岗实习、参观访谈、跟师学艺、动手操作、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到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运营流程、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表现在:其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参与制定教学计划,由于企业全程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上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新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贴近就业岗位;其二,通过工学结合教育,学生提前接触社会,理解了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丰富了社会工作经验;其三,学生在工学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了企业并认同了企业,找准位置,得到锻炼,端正态度,明确目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应就业需要的能力得到大大增强,使毕业生更加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工学结合中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构成分析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简单地说,是指满足职业生涯需要的一种特定素质,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一)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同时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是道德的一个特殊领域,是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业人员的根本素质,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必备条件。这里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优秀品质。有了这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是自己职业生涯成功的保证,而且也是保证产品质量、促使企业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工学结合中,高职学生应当具备必要的职业精神,比如干一行、爱一行的乐业精神;凭本领劳作、为企业争光的敬业精神;珍惜岗位、勤奋工作的爱岗精神;恪尽职守的实干精神;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等。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从业人员最基础的素质。身体素质是从业人员体格和精力的统称。它是由人的自然生理结构、生理机能、人体运动状况构成的,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平衡、柔韧性等,还包括劳动后恢复活动的能力。不同职业对从业人员身体素质要求是不同的。如从事铸造、冶炼、建筑、搬运等劳动强度大的职业,对力量、耐力等要求较高,从事脑力劳动的职业,对智力、思考集中等方面要求较高。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我们选择职业、从事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钱。心理素质包括的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性格、兴趣、气质、情操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积极进取的拼搏心理和顽强的学习意志等,这些不仅是我们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利条件,而且有助于自己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助于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压力,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反之,心理素质差,取得成就,就自高自大,不思进取;遭受挫折,就自暴自弃,等等。
(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之一就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从事专业业务工作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教学效果和专业实训的训练效果统一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敬业精神,为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提高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专业知识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群)要求所必须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知识。它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其中,专业理论是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在素质教育中以“必需、够用”为度,并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是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只有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才能更好地形成专业技能。专业技能知识是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化中技巧性知识。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和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革的始发点。
专业技能,是运用知识或技能,完成一定生产或工作的能力。是从业人员重要的素质。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 精通某项(或多项)专业技术,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在高职教育中,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能促使受教育者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工作。
(三)职业能力和创新素质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核心,由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各种行为、能力要求和与企业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素质教育内容组合而成。是人们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是所有职业活动中都需要的基本能力,高职生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学习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责任感、诚信度、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基本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岗位知识、工艺流程掌握程度、工艺熟练程度、实践操作能力、检查维修技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能力和推广能力等。关键能力也称核心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这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创新素质是职业素质的灵魂。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学力、创新能力。据构成要素为:
1.创新意识: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进取、求知、探索、创造都要具备强烈的欲望和激情,必须在教学全程至始至终用心启发和唤醒。
2.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和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其中,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可具体分解为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敏锐性等要素;创新想象在一定程度是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其创造力更多地表现为想象,可具体分解为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丰富性等要素。
3.创新学力。培养创新学习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学习的“预期性”和“参与性”。预期性是思维态势超前的表现,要求学生为面向未来,有目的、有选择、独创性地学习;参与性是使个体学习与实践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责任感和社会性。创新学力最重要的表征是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4.创新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他们未来从事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也是创新教育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仅结合课程教学活动,将评价指向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使用、表达和交流能力,知识再认再现的探索能力,知识重组和综合能力,以及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等要素。
三、结束语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它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职教育能否适应教育改革和市场的变化要求,高职人才是否符合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是否高度重视和有效地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理解和掌握具体教育理念和要求的基础上,明确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和实施方向并在工作中从各个方面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郑义臣、黄秋华.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新探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2).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3]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4]郭惠铃.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贵州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6(9).
[5]朱莉英、张芹.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
责任编辑: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