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的办学思路
2009-06-20杜娟
杜 娟
摘要:由于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的差异性,适应地方基础教育迫切需要的师范教育,仍然是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需完成的历史使命。由于基础教育工作具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职业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中的师范教育在强化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应注重教育事业非功利性的职业特性,应走“厚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的内涵建设之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范教育;办学思路;内涵建设
作者简介:杜娟(1965-),女,辽宁大连人,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艺学,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5-0012-02
一、高职教育与师范教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城市都纷纷成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而一些中小城市原有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成人教育学院多被整合进高职院校。这些师范教育类专业因其市场需求的不同状况,有的已逐步转型为非师范类专业,有的仍然保留原有的专业格局,后者的情况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较为普遍。就广东省来说,除“珠三角”一带城市之外,东西两翼许多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其师范教育类专业都还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保持着基本完整的格局。一些院校根据需要进行了部分整合,如成立教育系和艺体系等,将相关专业进行了组合,而笔者所在的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仍然具有语文、英语、数学、物理、生物以及历史、美术、音乐、体育等师范教育类专业,并且正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几年,虽然学院在努力发展非师类专业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的人数仍占全校学生的70%之多,这就为学院办学的发展定位带来了问题和思考。
为了寻求地方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广东省揭阳职业技术学院曾走访了多所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高职院校。通过走访,认为就非师类专业而言,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与这些学校相比差距很大,主要体现在产业背景和政府投入方面的差距,与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的地方高职院校是不具有可比性的,这方面差异的悬殊自然会形成教育发展平台的不同层级。但是,外部条件的优势尽管是高职教育发展不可忽略的先决条件,但并不是发展的绝对和唯一的因素,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办学的共性和差异性,寻求自身独特的发展途径。对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来说,首要的是要树立立足并服务于地方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而不是不顾自身特殊背景和条件的盲目攀比。就此看来,适应地方基础教育迫切需要的师范专科教育,仍然是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需完成的历史使命。
二、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的存在背景与办学理念
目前,就教育的整体格局来说,高职院校中的师范教育是个特殊和暂时的现象,仅在某些欠发达地区具有一定的发展势头,一定程度上对普通高等师范教育起到补充作用,以满足地方基础教育的需要。实际上,把师范专科教育归并到地方高职教育只是一个过渡之举,随着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和地方基础教育条件的改善,高职院校中的师范教育势必会逐步消解。这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离这种消解的时间距离有多长?这决定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的发展空间有多大;二是是否有必要做大做强这块园地?这将决定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就目前一些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状况来看,近几年还达不到饱和状态。例如,位于粤东地区的揭阳市,是一个拥有620多万人的人口大市,作为揭阳市唯一一所公办高等院校的揭阳职业技术学院,近五年培养师范生3089人,但远远满足不了揭阳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以2006-2007学年度为例,义务教育阶段不含自然减员教师人数,需新增初中教师3379名,小学阶段需增教师人数更多。根据市政府“强师兴教工程计划”,2008—2011年需增配初中教师3753人,小学教师4259人。那么2012年以后的情况如何?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虽然需求的高峰期逐渐过去,但至2016年,全市每年仍需增配教师1200多人,而揭阳外省市的本科师范院校毕业生每年到揭阳工作的人数约400人,还不能满足普通高级中学的需要,因此,揭阳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培养的任务是很艰巨的。就此看来,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在未来发展的几年里,仍需耕耘师范教育这块园地。
由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师范教育在这些地方高职院校中仍居重要地位,构成该地方高职院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那么,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的办学,是否也应遵循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行业,它既可作为文化产业又可作为文化事业,就基础教育来说应是属于后者。“事业”之不同于“产业”,在于它实现的是社会公益性价值目标,而非由经济价值驱动的实用功利目标,由于基础教育工作具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职业的特殊性,对其岗位要求就不应是过份强调技能型要求,而是更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根据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向,即是强调知识、素质和能力并重。由此,高职院校中的师范教育在强化岗位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应注重教育事业非功利性的职业特性,应体现合乎自身发展特性的独立品格,而不完全遵循高职教育的一切原则或规定。如在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上,就不应仅仅以“够用”为度,否则,我们只能培养一些教书匠,而不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文化知识修养的
教育工作者。
三、“厚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的师范教育内涵建设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是高职教育的普遍共性,师范教育的内涵建设亦应遵循这个规律,同时,也要尊重自身发展的独特品质,不能强求一律。为此,我们提出“厚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的内涵建设思路。
1.“厚基础”
对师范教育来说,基础理论尤为重要,我们培养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什么,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这就需要学生在高等师范教育的学习中要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厚基础”的形成需要纠正两种谬见,一是把“厚基础”等同于增加理论教学课时。在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自主学习观念的引导下,“厚基础”非但勿需增加理论教学时数,反而还应减少,需要增加的不是时间而是实效,应当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真正使学生建立相对稳定并呈动态发展的知识结构。二是把“厚基础”等同于知识体系。“厚基础”注重知识积累的厚度,强调具有实际价值的基础理论,是被现实生活激活了的知识,而非陈旧的原理或抽象的教条。
“厚基础”的形成不能仅仅依赖教材和课堂教学,教材应化为教学设计,建构课程标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同时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延伸至课外自学或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活动,如开展百题竞赛活动,以赛促学。在这方面,教师的指导工作非常重要,应把提供阅读书目,建立竞赛题库等项工作纳入教学过程中。
2.“重能力”
在高等教育中,能力培养是根本,知识结构的建立最终还是要化为职业能力。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基础核心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前者如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后者包括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是社会需要大学生普遍具有的能力。二是行业通用能力,就基础教育行业来说,无论从事哪方面的教育工作,思想教育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三是岗位特定能力,这是由专业规定的个性能力的体现,如语文教育专业规定的专业能力是:具有处理汉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
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专科师范教育吸纳了高职教育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办学理念,实践教学形成了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两个系列:一是素质教育实践教学系列,包括入学教育、学前军训、社会实践和毕业教育等环节;二是专业实践教学系列,包括专业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校内试讲、教育实习及毕业论文指导等环节。重点要抓好专业基础实践、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训练、教学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几个环节,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突出师范性和职业性特点,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融通一体化,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是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从事师范专业教学的教师都是本科以上学历,接受的是以学科体系为本位的专业教育,形成了体系化的知识结构模式,必然习惯于重学科知识或理论体系的讲述式教学,而不擅长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这就需要通过岗位培训等多种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而通常作为教材缩写版的教学大纲也已不适应新理念下的教学需要,而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项目或任务驱动的课程标准设计,提到教师的日程工作上。
3.“求发展”
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需要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发展潜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开发选修课等形式,使学生在广度、深度和长度等三个维度形成开放式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首先,师范教育在完成建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培养目标同时,也需打破其封闭性,在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有所拓宽。如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就不能仅限于掌握古今中外文学语言知识,培养具有处理汉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还应由文学语言知识拓展到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知理解,由具备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能力拓展到能够适应其他相关领域的教学活动。
其次,具备研究性的学习能力也是师范教育向深度延伸的培养目标。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将加大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中小学生通过信息媒体进行接受、查寻、选择、分析信息等能力,将成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师范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也就日益重要,而课程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毕业论文或设计,成为加强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再次,师范教育也应体现前后承续的纵向性。一方面,师范教育的学习内容需与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相衔接,明确小学、初中和高中及大学不同阶段学习的连续性,注重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另一方面,也要与本科教育内容相衔接,明确大专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差异性,引导学生对未来发展做出自我设计。
参考文献:
[1]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十年发展规划[Z].中共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文件,揭职院党委[2008]49号.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4]杨民刚.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
[5]刘范一,邱力生.打造核心竞争力:合并转制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J].高教探索,2008(5).
责任编辑: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