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进步与企业家成长

2009-06-20尚会永

中州学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企业文化

尚会永

摘 要:追求利润和敢于承担风险是企业家的两个典型特征。我国改革30年来,企业家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而经济环境的改变使社会对企业家的选择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家或者通过自身的扬弃、或者通过社会的优选机制实现了企业家群体的发展,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进步和企业家群体的成长。但是,历史上长期重农抑商的观念、旧有的计划经济思维以及不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血缘文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当代企业家的成长。要促进我国企业家的快速成长必须在调整制度的激励结构、培育社会主义特色的创新文化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社会进步;企业家成长;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3—0042—05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同时也启动了经济制度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企业家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重要经济力量,而经济环境的改变使社会对企业家的选择条件不断的发生变化,企业家或者通过自身的扬弃、或者通过社会的优选机制而实现了整个企业家群体的发展。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企业家群体的成长。

一、商品化生产体系与企业家的地位

1.商品化生产体系中企业的地位

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对20世纪初的社会生活做了深刻的概括,认为:①“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是工业体系,而使它活跃起来的主导力量是企业。”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认为:“社会进步的基础在企业。”②这的确是对商品化生产体系的深刻概括,因为企业商品生产的性质使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的选择压力,那么为了保证企业不被市场所淘汰,企业必须通过技术进步、科学合理的分工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利润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企业也必须通过把更多的要素卷入到整个商品生产体系中来实现这一目的,并通过市场的扩大来分摊各种公共成本。

这一商品生产体系的扩大使各种要素的价值在市场上得以重新发现。那么,劳动力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被嵌入到现代工业体系之中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过程,如分工和专业化带来人的收入的提高,妇女因大规模的参加社会化的劳动而提高了地位等。

此外,企业还是各种不同利益实现的载体,各个国家和各个不同的经济主体分割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也由其对企业的实际控制能力来决定的。正是基于此,美国第30任总统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倡导,“美国人的事就是搞企业③”。

2.商品化生产中企业家的地位

从企业家概念的来源来看,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出现在16世纪早期的法语中,指领导军事远征军进行武装探险的人,后来泛指从事冒险活动的人。从企业家的类型来说,他可能随着企业制度形式的改变有多种类型,如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业主制企业家、只掌握部分股权和经营权的合伙制企业家、不掌握所有权的经营型的企业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家所承担的职能在不断丰富:管理者、不确定性的承担者、风险承担者等新的内容不断融入到企业家概念之中,但是追逐利润和敢于冒险这两个典型特征始终存在。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引用了托•约•登宁的话,描写早期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合一的企业家敢于追逐利润的特征:“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④

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各种有用物都变成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随着市场范围在地域上的不断扩展,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新商品的不断涌现,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么,资本、技术、设备等要素通过市场机制更容易获得,市场因素导致这些资源的相对重要程度下降。而企业家的培养却需要良好的文化土壤、苛刻的制度环境及企业家自身获取成功的个人努力等,企业家的成长需要更多的市场以外的因素,因此,高素质的企业家成为市场中更为稀缺的资源。高素质的企业家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把上述其他各种资源运用起来,提高相关人群的福利水平,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社会的选择决定了一个社会企业家的基本类型

企业家群体的成长不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无关的,而是恰恰相反,企业家的成长与整个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那些不能够深入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的企业家就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市场,不能够充分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去降低各种管理成本,这样的企业总是免不了被市场所淘汰。社会的选择机制总是在优选那些对社会进化过程有深刻了解的企业家,而淘汰那些和社会进化节拍相左的企业家。可以说,企业家的努力深刻地改变了经济环境,而经济环境又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家在不断的自我扬弃中得到发展。可以说,企业家的精神气质就是时代精神的浓缩和具体体现。

但社会对企业家的选择既可能是优胜劣汰的正向选择,也可能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这两种选择的向度主要取决于企业所生存的社会进步的程度。

二、我国企业家成长轨迹的一个定性描述

从30年改革的历程看,企业家对获利机会的响应是经济变革最为基本的推动力量,而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的成长执行了对企业家优选的功能,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企业家阶梯式的成长。

1.改革初期的企业家主要是通过增加供给来获得发展

改革初期,企业家面临的是一个过度短缺的经济环境,任何能够增加社会供给的方式都能带来可观的利润。但是,当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国外的经济封锁,内部的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形式被作为计划经济的异己力量而被限制。那么,这一时点的企业家增加供给、赚取利润的途径往往是通过突破制度的框架来实现,企业家的形象更多的是与“投机倒把”、“走私”等贬义词相联系。

2.当代的企业家主要通过更广大的范围内整合资源获得发展

经过30年的发展,企业家所面临的大的经济环境已经由供给不足转变为需求不足,经济制度方面已经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基本政策层面获得了平等地位;企业的竞争主要转变为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竞争。

具体来说,技术的开发成本高昂,而技术层面的激烈竞争使技术的精神磨损很大。企业家如果不能够及时整合各种资源,就不能拥有从事现代化生产的技术;而如果不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进行规模化生产和批量销售,那么,随着这种技术衰落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而且还有拥有这些技术的企业。例如,一款一类创新药在西方的研发成本在8亿-10亿美元,世界性的医药巨头必须于专利保护期内尽可能在全球范围组织生产和销售,否则,其研发、广告、会议资助等所消耗的巨大成本将无法收回,最终企业也会因为收入过低而遭遇市场的淘汰。因此,医药巨头必须在全球整合各种要素,例如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本、利用并购等手段扩张生产能力和降低研发成本等等。我国融入了世界市场经济,世界市场游戏的基本规则已成为支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则的一部分,因此,在当前条件下,社会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家的各种资源整合能力成为社会对企业家的品质提出的最突出的要求,要求企业家能够在国内、甚至在国际市场的范围内把资本、技术、管理、专业化的劳动者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起来进行生产。那么,该生产特征就需要企业家对各种要素所有者及不同国家使用各种要素的内在习惯和惯例有深刻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此外,社会的优选机制不断的对企业家的精神层面、道德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大量被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能够保证被合理利用。只有保持经济的正义性才能够使企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否则,也必然因利益的对立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把企业拖入泥潭。

三、影响我国企业家成长的历史障碍分析

目前社会环境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几近苛刻的要求,如何提升我国企业家的素质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许多影响企业家成长的因素需要我们回溯到多个历史层面来解释。

1.长期重农抑商⑤的观念仍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家的形成

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重农抑商的传统,曾经通过困辱商人的政策以达到驱民归农的效果。基本手段是通过差别税率、国家通过专卖等手段垄断富源和限制工商业者从仕及通过带有侮辱性的服饰来实现其政策目的。整个社会等级按照由尊至鄙的顺序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工和商都处于这一序列的末位,而这一等级的划分成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石。“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几乎贯穿了我国自春秋至近代的整个历史时期,只是到了近代,由于生产方式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种趋势才得以扭转,工商业者平等的社会地位才得以确立。

此外,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我国历史上长期有“抑富”的传统,认为富人“富而骄”,难以驾驭,是冲击整个社会秩序的力量,对稳定统治非常不利。二是社会秩序不稳定,对财富的争夺使富人往往在社会秩序的转换中首先遭到冲击。求安弃富的目标使人们不敢追求财富,土地以外的财富更是不敢去追求。因此,我们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不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因素,这些因素时常变换形式,从多个层面抑制了企业家的成长。

2.计划经济思维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计划一旦上升到计划经济的层面,并且作为唯一的经济运行模式,那么就会天然排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冒险和获取利润为目的的企业家行为。计划经济下长期存在着政府本位,而企业只是计划生产体系中的一个个单元,并不构成对市场反应的自主的经济主体。这种长期存在的计划经济思维及所形成的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家的成长。

目前,在我国管理经济的模式上,计划经济的“遗产”仍然随处可见:庞大的、垄断性的国有企业在多个行业凭借行政门槛仍然在攫取着高额的垄断利润。这些企业的人事任免、企业的运作模式、企业关系的基本架构仍然在相当程度上沿袭着计划经济的模式。在经济管理中,企业违背行政命令的后果还在一定程度上招致潜规则的暗算。各类市场主体发育还不完善,市场信用中介缺乏操守和信用辨别能力,市场经济主体对各种经济刺激反应不灵敏等现象仍然存在。

3.企业中仍然存在着不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血缘文化

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文化形态,正如费孝通所分析的:中国人在对待自己与外部关系上,形成一个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大小和范围不一的同心圆,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了不同的同心圆的位置。那么,在这一文化基因的主导下,很多问题的是非已经变得不重要,而关系的远近决定了当事人所采取的态度。我们的这种文化模式适合于家族企业的制度形式,有助于创业时期集合家族的力量共度危机,但却不适合具有理性精神的科层制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与公司制企业所要求的信托责任、科学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以官商结盟获取利润的历史传统仍有一定的残存影响

我国以往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制的社会,历史上轻贱商人的政策取向造成了其社会地位尤其低下,商人的一个占优的策略选择就是和官员结盟。历史上清末的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历史就是权力和企业结盟的不成功的事例,究其原因就是企业无力抵抗政府在报效的名义下所进行的掠夺,企业背后的权力保护伞时常被各种势力所撕裂,因此企业的失败就是必然的结局。这种残存的历史影响在当前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如果不加以彻底的抑制,就会出现企业家对创新的冷落、对技术开发和商品质量的漠视及对开拓新市场缺乏热情,而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寻找与更大权力的结盟方面。这样演化的结果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

从历史上看,不平等的根源来自于出身、权力、市场地位等各个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不对等的市场地位和金钱数量仍是造成其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但是,企业家如果不能够拥有完整的财产权和自由缔结契约的权力,在精神层面不能树立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平等地位,企业家也就难以对市场信号进行积极反映,难以通过消除市场的不均衡以获得利润追求。

总之,我国以血缘为基础的文化传统、历史上对工商业限制和打击的政策取向,计划经济对企业家精神的排斥都构成了我们当前企业家成长的路径依赖,只有打破这种路径依赖,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我们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企业家队伍。

四、促进我国企业家队伍快速成长的建议

促进我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主要应该在调整制度的激励结构、培育社会主义特色的创新文

化方面做出努力。

1.在制度层面,通过前瞻性的制度设计,提高企业家成长的制度适应性和弹性

制度不严或制度不合理,就会产生大的创新利润,以寻求利润为目标的企业家就会通过种种途径来突破制度限制。因此,赋予企业家一个正向激励就是政府的一个重要工作。首先,要堵塞那些依靠突破制度规范去获取利润的途径。其次,要通过严刑峻法,截断官商勾结获取利润的途径,淘汰那些依靠官商关系网获取市场和利润的企业。

2.在操作层面,提升市场的广度、深度及活力

要提升市场的广度、深度及活力就需要政府有勇气打破目前所形成的两种垄断,即在一些领域内国企依靠行政管制对部分市场的垄断和国外跨国公司凭借技术和市场地位所形成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从而提升市场的活力。

总体来说,经过30年的改革,国企的整体竞争实力得以加强,应该对一些国有垄断性领域进行改革。此外,开放在一定层面的副作用就是外资企业凭借技术和市场地位在某些领域获得了垄断。这两种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将造成民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社会对企业家的优选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破坏,从而进一步破坏了整个社会进步的基础。

3.在文化层面上,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鼓励创新和创业的文化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Drucker)认识到企业家精神是“超经济的”事物,它虽然引导经济的走向,但却不属于经济范畴。因为它涉及价值观、认知和处世态度等观念。那么,保持我国企业家队伍的持续成长,并使其具备国际竞争力就需要对企业家生存的文化土壤进行改革。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上述的一些不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因素,需要通过大力发展适合企业家成长的先进的文化来替代。就目前来说,应该对新自由主义在企业改革方面的影响进行反思,大力倡导先进文化,使企业家能够摆脱财富的增长所带来的道德困境。

我国的企业改革在政策的走向上始终有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比如在改革的理念上,30年来的企业改革一直采用“经济人”理念作为改革的基本思想基础,认为人的经济理性会迫使人面对不同的机会集合而改变自身的行为,通过经济激励提高劳动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这在改革的初期对打破平均主义,提高企业绩效功不可没。但在当代,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的需求层次的提高,人的需求并非仅靠较低层次的经济激励所能解决,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制度和市场伦理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过分宣扬人的自利性会导致企业家通过非劳动和非效率的手段来增加收入,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的不和谐。

新自由主义在过分强调私有化和经济激励的同时,忽视了企业家精神的多个纬度和多种实现的方式。在改革中,一种走向是过度地强调私有化对企业家的经济激励,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其实,如果把企业家仅仅当作经济动物,而对企业家所存在的多种精神追求视而不见是不合逻辑的。其实,只要能够建立大致合理的激励框架和选拔机制,企业家完全可能在公有制企业中发挥最大的作用,那些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制企业中的企业家的良好表现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此外,公有制经济的保障优势、职工的平等意识、主人翁意识都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所不具备的。在相同的管理水平上,公有制企业的效率肯定要高于同类的私有制企业。相反,非公经济中由于基本利益的对立造成了管理者和职工之间的不信任,使管理者更倾向于面对面的直接监督,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考核造成了效率的损失。此外,人的创造性的追求和对社会认可的精神追求在公有制经济中更容易得到升华。

因此,我认为,应该对新自由主义在改革中的影响作一次评估和清算,同时,大力倡导先进文化,使企业家形成健康的财富观,使企业家的成长能够多一层保障。

注释

①[美]凡勃仑(T.Veblen)著,蔡受百译:《企业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页。

②于光远:《为企业家说话、对企业家说话》,《经济研究参考》,1995年。

③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肖琛译:《微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81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29页,注250。

⑤由于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的封建工业极其落后,在管理中往往把工业纳入商业管理的范畴,称之为“寓工于商”,因此,国家对商业和商人的困辱政策同样适用于当时落后的手工业者。

参考文献

[1]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蒋一苇.企业本位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0,(1).

[3]姚先国.“企业本位论”反思[J].中国工业经济,2004,(4).

[4]胡继窗.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梁嘉骅等.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2,(2).

[6]鲁品越.资本与现代性生成[J].中国社会科学,2007,(3).

[7]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8](美)凡勃仑(T.Veblen).企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9]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10]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11]Arthur, W.B.(1988),Competing Technologies and Lock in by Historical Events[M],Working Paper 83-90,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Laxenburg.

[12]Richard R. Nelson, Sidney Winter,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13]Alfrad D. Chandler, Jr. Scale and Scope: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M].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1990.

[14]Douglass C. North,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责任编辑:晓 立

猜你喜欢

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综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浅谈怎样做好企业党建思想文化工作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