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学案的编制与应用

2009-06-19吴福平彭琰清

地理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半球探究性学案

吴福平 彭琰清

所谓学案教学是指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制学习栏目或提纲,其主要包括:本节或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要求,并配合相应的尝试训练或达标训练,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生,以此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学案的编制

1.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学案首先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其表述应该是“通过……的学习,理解……”,“阅读……图表,总结……”等。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他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其次,学案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循序渐进、分层达标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虽然在学习过程中会穿插教师的点拨、补充和总结,但如果学案中出现的问题太难或具有跳跃性,就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学案中的尝试训练不同于以往的课后训练,很可能导致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依据学案完成了学习任务,而另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却并没有按时完成。所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编制学案的首要条件。

2.主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学案内容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学习目标、学习途径及任务要求等学习栏目,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对疑难问题可提示学生交流和讨论。学案在呈现形式上,往往以“问题”为主,多留有“空白”。大多是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表现为“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阅读……图表,找出……事物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根据……资料,绘制……图”等。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设计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将课本上的陈述性知识化解成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学,得出结论;二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行有效的逻辑推理;三是运用课本中的“活动”和“案例”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四是结合实际或对课本知识进行变式和再度开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灵活运用和思维拓展。

3.框架——体现阶段性学习内容的完整性

学案一般融复习旧知、新课学习与达标训练为一体,能体现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学案中往往设置了铺垫的环节,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学案的主体是以“问题”为线索的探究过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尝试从“学中练”和从“练中学”,逐步完成课本中的学习任务,知识形成一气呵成。最后的达标训练,不仅是巩固应用,还具有拓展提高的功能。所以在一般的学案中,知识内容的完整性体现得较为明显。

二、学案的使用

1.课前预习,课内展示

学生依据学案去学习,有利于学生预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将编好的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完成,然后在课内展示学习结果,讨论自学中存在和暴露的问题。对于一些人文地理知识以及比较简单的自然地理内容,均可采用这种办法。这些内容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不大,基本可以按学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在课堂中把问题结论展示出来,如果出现多种结论,教师可以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寻找最佳答案。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还可以采用一堂课中的前半段时间预习完成学案内容,后半段时间展示和讨论预习结果的方法。

2.分段自学,逐步讨论

对于有梯度、有难度的教学内容,最好是采用分段自学、分步讨论的办法。这也是现实中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学案使用方法。具体做法是学生按照学案要求分段或分块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分步或分块组织学生讨论,逐个解决问题。学案本身大多是按课本顺序分知识块编制的,这为学生分段学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3.以学案为线索,师生同步完成

把学案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以学案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因为学案本身已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适时进行点拨和补充提问,在学生讨论中又适时给予点评和小结。整个教学

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又是在教师辅助下同步完成,这样的课堂活动效果往往也很活跃和精彩。

三、课例

以高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中“地球公转与季节”为例。

1.学习目标

(1)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工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观察黄赤交角的产生,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

(2)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并能够准确绘制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

(4)从天文和气候的角度,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

(学习目标要细化,要尽可能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

2.知识回顾

请在图1中填注地球的南北两极、自转方向,如果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请在图中画出晨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范围(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此练习一是复习前面的地球自转知识,二是有关晨昏线、昼半球与夜半球内容在“地球自转与时差”中已经出现,而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现象在公转中才出现,先让学生尝试绘图,以强化太阳在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半个地球的印象,为新课学习作铺垫。)

3.学习探究

学习探究一:阅读课本P18~19有关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内容,然后观察老师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工具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或自己动手演示),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2中标注地球公转的方向、二分二至的位置,并在二分二至图中画出太阳照射情况(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2)在图3中画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轨迹,并标注出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此图进一步强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因为所画的起点不同,学生可能画出多种示意图,可以拿出来展示,教师点评。)

(3)填写下表,总结规律。

学习探究二:阅读课本P20~21有关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内容与插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下列三幅示意图中,分别画出二分二至日地球上太阳照射情况,并观察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某一时间的纬度分布规律及某一地点的季节变化规律)。

(2)填写下表,总结规律。▲

猜你喜欢

半球探究性学案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半球体加工工艺的改进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比例尺(一)”导学案
奇特国家趣闻
七月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