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中医调节机制

2009-06-18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13期
关键词:中医

李 冰

[摘要] 本文运用中医药原理,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五脏调节和药方方剂的运用进行了探讨。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发生经过了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的过程,也可发展成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运用中医中药的方法来调节、缓解和消除运动性疲劳。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中医;五脏调节;药方方剂

[中图分类号] R874.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119-02

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劳倦”的范畴,是机体各种复杂内在变化的一种综合外在表现, 存在多组织、多器官、多系统、多层次的复杂变化,在状态医学中属亚临床状态。运动性疲劳的预防与消除一直是医学和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医药学向运动医学领域延伸的过程中,保持中医固有的整体和辨证的特点,遵循其固有的实际方式,是发挥中医药领域特有优势的基本立足点。本文运用中医药原理,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辨证分型、五脏调节和药方筛选等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症状,其本质是脏腑功能下降或失调和经血不足,属于生理性、功能性、暂时性的整体系列变化。这种状态即使不采取任何措施,通过人体自身抗疲劳系统的自我调节,也可以自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较为复杂,除了与负荷强度和运动量密切相关外,还与运动者当时的生理、心理、年龄、环境、气候、体质及饮食起居习惯等因素相关。从中医观点来看,运动过程一方面耗伤气血,另一方面精神情绪高度紧张致使机体处于一种暂时的不平衡状态, 这种状态改善的始动环节在于肝的调节能力。因为肝主疏泄,调气机,维持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行有序;同时肝主藏血,调节全身血量分布,特别是外周血量的有效分布。另外,肝调情志,能够缓解精神情绪紧张,保证心理状态平衡。所以,运动性疲劳如果不能及时消除,随着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增大,则耗能伤气而阳气不足神形疲乏,此即劳则气耗。在此过程中,整体上出现情绪变化、身体不适、脾胃症状和津液的损失,表现出亚健康疲劳,也可称为生理性疲劳(运动性疲劳)和疾病性疲劳(疲劳综合征)的中间状态。

2 运动性疲劳的辨证分型

中医学有关疲劳的分型多有论述,相关术语有一百多条,分为倦类、乏类、怠惰类、困类、疲劳类、无力类、重类、酸软类等。其症候以虚为多。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证和型是一组症状的诊断名称,是反映疾病全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本质的内在联系,运动性疲劳的证和型是整体功能状态的本质特征和反映,第一阶段为肝气失调型,第二阶段根据定位可分为,形体疲劳型,以筋、脉、骨、肌、关节疲劳为主;脏腑疲劳型,主要是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失调或下降;神志疲劳型,主要是情绪变化和运动性紧张、失虑等。

根据定性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脾不调型、气阴不足型和湿热内生型。通过以上分型再结合中医药疗法的优势,才能达到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目的。

3 运动性疲劳的五脏调节

体力的产生以气血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纽带, 通过五脏功能的相互协调而实现,在运动过程中,各有所施,亦有主次。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是体力产生的原动力;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保证全身能源的补充,而且主四肢肌肉以参与形体运动;心主血脉,通过血液循环,保证全身的能量供应,并通过主神明,调节人的精神活动及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肺主气司呼吸,助百脉而向心行血,肺气有协助心主血脉,推动血在脉内运行的作用。肝主疏泄,能调节动与静,兴奋与抑制的生理功能, 与疲劳的产生、消除关系密切。肝能够协调五脏关系,使整体运动井然有序。肝脏有助于心主血,肝调气有助于肺主气, 特别是肝疏泄有助于脾胃的正常消化吸收。肝藏血与肾藏精之间精血同源,筋骨互用。现代研究亦证实,肝脾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运动中能量代谢的变化,肝脾气化功能与运动应激中的免疫调节有关;运动性疲劳过程中的内分泌变化与肝肾关系密切。

4 运动性疲劳的方药筛选

根据辨证法和针对症状选药的原则,首先针对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及表现的征象,辨别属于何型,然后针对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过程,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确立疏肝解郁为主,配合理气健脾、益气养阴、养血安神、活血化瘀、清利湿热、补益脾肾等详细的调补立法原则。同时结合现代生物科学对运动性疲劳研究的成果和中药现代药理作用,使所用中药和方剂发挥最大的效应。

4.1 几种调理肝脏方剂

4.1.1 疏肝方药主要包括香附、柴胡、青皮、香橼、枳实、木香、 橘皮、川楝子。代表方剂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木香丸、越鞠丸。

4.1.2 补肝方药主要包括当归、白芍、阿胶、枸杞、山萸肉、何 首乌。代表方剂为当归芍药汤、四物汤、三阴煎、猪肝煎丸。

4.1.3 活血方药主要包括乳香、丹参、牛藤、桃仁、红花、泽兰、姜黄。代表方剂为当归芍药散、血府逐瘀汤。

4.2 几种益气养阴方剂

4.2.1 益气健脾方药主要包括人参、黄芪、山药、白术、甘草、白扁豆、大枣、饴糖、蜂蜜。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参术健脾丸、参苓白术散。

4.2.2 养阴补肾方药主要包括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天冬、麦冬、石斛、百合、沙参、玉竹、黄精、鳖甲、龟板、熟地。代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左归饮、鳖甲散、枸杞子丸、天门冬煎。

4.2.3 安神定志方药主要包括远志、菖蒲、柏子仁、酸枣仁、伏神、朱砂、龙骨、莲子。代表方剂为远志散、柏子养心丸、菖蒲丸、 养心丹、酸枣仁汤。

总之,以运动性疲劳的整体功能状态为特征,以肝脏系统功能失调为核心,以调理肝脏,配合益气养阴、补益脾肾为立足点,通过筛选中医药古籍书中记载的对抗运动性疲劳的常用方剂结合现代生物科学,不仅能丰富中医药理论,同时也能达到对抗运动性疲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凌家杰.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理生理联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2):93.

[2]李良鸣.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与中医 “证”的关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4.

[3]张世明,虞亚明,马健,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与诊断研究[J].体育科学,1998,11(18):6.

(收稿日期:2008-12-17)

猜你喜欢

中医
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基于疾病的论坛”在培养临床型中医拔尖人才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运用研究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