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解决声乐演唱中的换声问题

2009-06-17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

沙 欣

[摘要] 采用换声区过渡的方法是歌唱训练中使高声区与中、低声区统一和获得稳定高音的重要手段,同时换声对于各个声部的演唱者又是一个难点。本文围绕以上问题,着重分析换声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换声区 换声点

在歌唱训练中,要掌握好统一的声区、流畅的声音以及宽广的音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掌握好“换声区”的唱法。那什么是换声区呢?歌唱者在自然声区以外转换至高音区时的一段声区叫做换声区。换声区一般包括三个半音,其中第一个音称“换声点”。当代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讲学时曾说过:“从一个声区到另一个声区的过渡是最难掌握的技巧之一。”这说明“换声区”对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换声区”的出现不是歌唱艺术自身的原因,更不是人为主观臆造的,应该说是人们能够艺术地运用嗓音后,随着歌唱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在人们不断地扩大使用嗓音的过程中显露出来的,它产生于宏观共鸣体的自身结构与声带渐变的矛盾之中。当声音的运动偏离了重声区和轻声区的重叠部分,各种声音所涉及的共鸣腔体就有明显的侧重或转移,这是依着声带的渐变特性,不论声音向高或向低运动,当声音进行到一定的高度时,由于声带所处的颈部是一狭小的腔体,不能与胸部和头部形成良好的共鸣体比例关系而产生的。这就是人声都有低声区到中声区的换声点和中声区到高声区的换声点,这两个换声点一般在每个声部自然声区的两端形成。男高音和女高音的高声区换声点一般在f2,低声区的换声点一般在f1,男中音和女中音的高声区换声点一般在e2,低声区换声点一般在e1,男低音和女低音的高声区换声点一般在c2,低声区换声点一般在c1。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这种声区的划分不是人为的而是人声发展的自然现象。至于“换声区”这个概念的形成,应该说不是从人声声区结构上的分类说法,而是从声区转换的技术训练角度说的。

在几年的声乐学习和教学中,笔者觉得要解决“换声”,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第一,在换声点上进行发声时,需要更稳劲的气息作用,以构成和声门闭合的运动平衡或对抗平衡,这种更稳劲的气息作用,是以横隔膜为中心的呼吸肌肉群在换声点上的再行调解而形成的,这使气息更集中有力。当然,声门有力的闭合随喉结向下运动挡气达到相对平衡,而不是顺着气流的方向做挤卡的提喉歌唱,气息的控制中心随声音的升高而下降,而不是随着声音的升高而升高。

第二,在发换声点上的音时,需要声带更有力的闭合,其目的是为了与气息的对抗平衡达到所发音高的需要,以及加强声带与软腭部位的相对运动力度和幅度,以利于良好的基音的形成和咽部基音共鸣管道的适度调节。例如:男高音的换声区大约是e2、f2、#f2这几个音,到f2歌者不但要感到声音明显地向抬高的小舌部位集中,此时咽壁一定要挺拔,肋肌向中间靠拢,声带拉紧,形成一个柱状的感觉,上面用擤鼻涕的感觉,下面叹息,声音沿后咽壁往上吸着唱,这样换声点很自然地就过去了,同时也可感觉到在换声点时,声音明显地变小就圆,甚至好像在口腔里将要消失了一样,而听者听到的声音是一种比较开放的、圆滑的声音,这说明歌唱者的头声增多,共鸣焦点后移。

第三,采取换声点前的准备即“掩盖唱法”在#f2以上音时喉腔的空音要更加扩大些,女声要采用真假混合共鸣来唱,在前几个音要求唱得轻一些,稍暗一些,最好用“u”母音来训练,用真假混合共鸣来唱,女高音的过渡声区较容易解决,而男声是以真声为主,故到高音区时必须采用掩盖的方法,使声音平衡地过渡,所谓掩盖是指舌根和会厌肌之间形成一个很宽大的空音。声音就在这个空间中产生共鸣,并且送至硬腭的前端,如从e2到f2这几个音随着音高的上升,将换声区前的几个音开始注意将母音变圆变暗,用打“哈欠”的感觉明显逐渐加大,喉底逐渐变空,咽腔随之扩大,但音量不能加大,气息支持感觉加强,但气不能增多,声音变圆并往后倾斜,从而在f2上听到完美开放的声音。切记,这种开放,与白声或喊叫式的开放要严格区分开来,唱f2以上音时上腭一定要提起,下巴要放松,还可用语音变换的手法,如用“a”中要带“o”的色彩唱,也就是说把母音变暗,喉咙竖一点,这样也能很好地将过渡音自然过渡,切忌用喉结的调节去做“关闭”来获得高音对声带是有害的。

第四,顺应咽部基音共鸣的需要,加强软腭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它要求在面部状态积极的前提下,根据所发声音的高低、强弱以及子音和母音的形成特点,在腭帆提肌和腭帆张肌的作用下,使软腭进行松紧与升降的变化,使鼻腔共鸣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引发强有力的头腔共鸣和其它腔体的可塑性共鸣。

第五,用声音的“高位安放”来统一声区。所谓声音的高位置,就是有不同比例的鼻腔以上共鸣的声音,听起来松、通、圆、竖,明暗适度,色彩丰富,既有一定的音量,又能自如地进行强弱的变化,有极强的穿透力,声带负荷小,此声音听起来主要作用不是喉部肌肉,而是呼和吸两组肌肉群的积极活动,声音不是从嘴里出来,而是贴着咽后壁向上用气息往眉心处“吹”出来的。这里特别强调要获得高位置声音就必须配合深有弹性的气息支持。这里说的“深”是指气息要吸得适量,过头了,形成饱和状态,反而使声音不流畅了,甚至僵化。低音时声音切不可压在下腭处或逼在喉咙里,也不能推到嘴唇前面来。在教学中要多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设想从软口盖、小舌处到头顶后上方有个小洞眼,这就是发声的通道,发声前先用眼睛看到这个洞眼,让声音像“穿针引线”一样,从此洞眼飞出,不管唱高音、低音都是从此洞通过。经无数实践证明,此想象大大有利于获得高位置的声音,过渡音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换声是声音向上发展的必然,而换声点是非常严格地根据每一个声部的特点而确定的,这一点尤其重要,若过早地在很低的音区换声,甚至将整个声区都作基础建立换声区,即关闭的意义便不复存在,声音必然会出现暗淡无力,越高越没有光泽力度的情况。然而,如过晚地在很高的音区换声,也不利于声音的发展,那将有高音喊叫,声音嘶裂的危险。所以,对于换声区的训练是声音训练成败的关键,解决好换声点,整个声区就容易得到统一。

上述的几种换声区的方法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的一点认识,诚然,要想真正把换声的“坎儿”磨平,取得歌唱艺术的更大成就,还得长期不懈地努力,因为人的任何技能技巧的提高与发展都需要长期科学的实践和磨练。歌唱艺术需要我们正确地使用噪音和发展噪音,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歌唱艺术的生命力更加持久。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杰罗姆•汉涅斯著.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3]卢奇亚诺•帕瓦罗蒂.我的世界——帕瓦罗蒂自传[M].海南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关于审美教育的渗透
声乐教学略见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高校声乐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法
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纳入流行唱法之可行性评价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