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觅知音
2009-06-17韩金果梁明海
韩金果 梁明海
[摘要] 普通话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只有知其音辨其调会其意,才能恰切的表现其意蕴,从而达到绘声绘色感染人、使人产生共鸣的效果。
[关键词] 知音辨调 朗读教学 绘声绘色
有人在赞誉课堂朗读教学艺术时说:“一个教师,在每篇课文开讲之前,如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感情纯正地给学生范读一遍,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那么,他的教学目的就差不多达到一半了。”这样的说法,貌似偏颇,但细研深究,确也不无一定道理。因为好的教学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韵味悠长的效果;好的教学朗读,可以使人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朗读教学搞得好,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增强语感,开掘深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朗读教学搞得好,有助于学生在起伏跌宕、轻重有致的感情变化的波涛中受到多方面美的陶冶。一句话,朗读是我们搞活语文教学,促进推普工作,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说:“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原有一段距离——两个互不相连的神经系统——由声波作了桥梁。”英国文学家肖伯纳也曾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多么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例如“好”可以有好几种说法,“不好”也有好多种说法,可是写法只有一种”。这说明朗读作为语言的桥梁,把作家的文学作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使其受到感染,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
吕叔湘先生说:“语言之妙,妙不可言。”此话恐怕已把朗读这种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包含在其中了吧?“朗读之妙,妙不可言”。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如果都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把朗读这一教学手段运用得很得体,处理得有水平,那么,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必能收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实早已说明:善于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朗读的优势,为自己的教学对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使学生能经常受到五彩斑斓的语言色彩的感染,激发起同学们学好语文的兴趣,这是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喜欢采用的一个妙方。笔者之所以如此强调朗读教学的重要,是因为学生朗读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日常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而我们往往从学生的朗读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是可以较准确地看出他们的语文水平的。
要发挥朗读在语文课中的作用,就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进而克服诸如音准、音色、感情等方面出现的困难。
关于兴趣,笔者赞赏下面这种说法:“成功来源于爱好,爱好来源于兴趣,兴趣来源于美的享受,美的享受来源于欣赏。”也就是说,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是产生兴趣爱好的根本。要培养学生对朗读浓厚的兴趣爱好,就应该有榜样可学习、可欣赏。然后再通过朗读摹仿并进行摹仿朗读优劣的对比,帮助学生在欣赏中和自身的感受中把欣赏水平逐步提高。可以进行学生与学生对比、学生与老师对比、师生与行家对比、普通话与方言对比的朗读教学。这当中,对朗读教材及示范朗读的具体深入地分析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做细做好。记得众多的著名朗诵艺术家于芳、林茹、殷之光、曹灿、张家声、乔榛、丁建华、王建川等人对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妙趣横生、动人至深的朗诵就曾在笔者所任课的班级产生过难以忘怀的强烈共鸣。有的同学欣赏后,立即就把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纪宇的《风流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等教材翻开来学着艺术家们的语调小声吟诵、揣摩,同学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朗读教学超出了预期的目的。
这里有一点应注意,在开初进行对比朗读训练时,很多同学会因羞怯声音还不可能洪亮、明朗,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较长的过程的。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千万不可急躁,更不能忘记了自己“导演”的身份,丢掉了启发诱导“演员”的职能。要知道课堂上同学们由不开口到开口,再由开口小声朗读到大声朗读,最后达到表情朗读的程度,没有耐心,不花心血是做不到的。在朗读摹仿对比交流中,坚持的宗旨应该是“鼓励鼓励再鼓励”。好的要总结,要表扬;差的要分析,要帮助。笔者认为,第一步是把要求放低,凡在课堂上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大,就及格,就给予充分肯定。这对学生的鼓舞很大,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促进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
在同学们的音量和信心勇气达到一定要求后,第二步就要死抓“音准调正”不放。字音、语调的标准与否,常常是衡量一个人朗读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说,语调好解决些,字音则是难点,很重要。有时,在单纯考查语音的特定场合或在朗读者的感情呆滞的情况下,音准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有的人,常因一、二个字音的不准大减了朗读中的色彩或弄出笑话而苦恼。为了音准,要抓好汉语拼音的学习,练好基本功。可把汉语拼音的学习,长期贯穿在语文教学中。如可坚持给每一课的生字生词特别是容易读错的字词注音或者每一课都让学生用拼音抄写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是学习拼音的一个好办法。天长日久,同学们对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必能心领神会,驾轻就熟的。再就是搞好方言语音与普通话对应规律的研究工作,尤其是自己所处方言区的方言语音和自身所操方言语音与普通话标准音的对应规律,可作调查、收集、整理、研究,画表列出,对照认读。只要我们能认真钻研,摸索规律,勤查字典,刻苦练习,我们是能如愿以偿的。
音准了,我们就能在感情的大海中纵情遨游。课堂朗读,应是既符合课文感情变化要求而又有感情适度控制的字正腔圆的表情朗读。感情要内在,切忌太外露;要自然,不要矫揉造作。要做到这一步,当然也是不很容易的。也就是说,对于坚定与动摇、倔强与脆弱、高昂与低沉、稳重与轻佻、美丽与丑陋、高尚与卑鄙、欢乐与悲哀等等复杂的感情,要能较好地通过声音语调的起伏、停顿、轻重缓急有爱有憎地表现出来,如果朗读者不向多方面进行不断的学习,不具有较多的知识与较高的审美素养,不提高对朗读作品进行深刻理解的能力,不愿花点脑筋、想点儿办法,是根本做不到的。更谈不上表现感情时对于艺术手段的恰到妙处的运用了,非但如此,只怕连克服倒人胃口的唱读也成为难以想象的事情。在这一点上现代传媒手段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窗口,比如,我们可让学生在午饭时间坚持收看cctv-10的子午书简,主持人精彩的朗读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揣摩的范例。
普通话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只有知其音辨其调会其意,才能恰切的表现其意蕴,从而达到绘声绘色感染人、使人产生共鸣的效果。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