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与训练方法
2016-12-12陈希
陈希
摘 要: 无论着眼于课堂,还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朗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更需要对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训练方法加以探讨,指出关键问题。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朗读教学 重要性 训练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课堂上缺少读书声,那么这个课堂是失败的、悲哀的。同时,按照中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大纲所说:掌握平时生活及职业岗位需要的阅读能力,属于对中职学生的基本要求,而阅读这一概念无疑是包括朗读在内的[1]。应该说,朗读对于学生增强学习能力,特别是驾驭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是中职院校学生培养语感、表述思想、发表见解的合理途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能力培养需要朗读
朗读是学生培养语感、表述思想、发表见解的合理途径,更是所有方法的基础,有个别学生在毕业后依然不能说好普通话,表现出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的劣势,这和其在上学时不重视朗读训练有非常大的关系[2]。也就是说只有多进行朗读训练,才有利于语感的培养,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文学作品的语言感染,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口语水平。
(二)中职特色需要朗读
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普通高中学生要弱一些,其学习兴趣并不很浓厚,其中朗读方面表现的问题同样严重[3]。笔者曾经对本校2015级4个班共150名学生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主题包括朗读能力方面的内容,除了一些女生表现略好以外,绝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情况是:课堂上朗读—段课文,或者是读错字,或者是断错句,或者是普通话不标准,种种现象的积弊非止一日,要求中职语文教学一定要在朗读方面多做努力,否则语文能力的发展只能成为空谈。
(三)未来发展需要朗读
中职学校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的表现并不十分理想,然而他们和普通高中学生所面临的未来社会环境是一样的,因此同样需要在文化素养方面加强自我培养[4]。从这个意义上说,针对中职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有利于其在缓坡度、低难度的视角下提升自我。
二、中职语文朗读教学应对问题
通过观察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在朗读指导方面的现状,可以发现中职语文朗读教学应对问题来自于多个方面。
(一)未明其要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其基本教育目标在于培养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人才,而一些中职院校却显然忽略前者的重要性,只注意专业课的学习,片面地认为中职学生只要有一技之长便足够[5]。在这种思维的带动下,一些中职学生失去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心态上日益功利化,将专业技能形成视为唯一任务,轻视语文等学科的基础功能。师生两方面的轻视,直接导致朗读训练的受冷落,均将朗读视为小儿科,未能深入体会其对各项学习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
(二)未得其时
因为中职学校新课程改革持续推动,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朗读时间被剥夺,成为形式提问的主阵地。教师出于课堂生动化考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提问,而置朗读训练于极其次要的位置。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时间之内,教师泛读基本缺少,学生朗读时间同样被挤占得只有寥寥几分钟,特别是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几乎缺少朗读的时间、回味的余地,学生和文章、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几乎是浮光掠影式的[6]。
(三)未晰其法
无论任何层次的语文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均应注意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指导和点拨,唯有教师将指导和点拨工作做好,学生才有可能基于多种角度进行创造性阅读。然而现在一些中职院校教师却未能从新教育理念和旧教育模式的纷扰中理出头绪,教学时缺少清晰的方法认知,朗读教学过于随意,指导手段有单调、生硬之弊,经常是重声音而轻内心,重技巧而轻内涵,种种问题不胜枚举,让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朗读指导,未能就此融读、练、思、悟于一身。
三、中职语文朗读教学训练方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
若想使所有中职学校学生均能走入朗读境界中,则一定要注意针对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谋划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手段,使其兴趣得到充分激发,这一点非常为重要。对此,可以考虑采取下列尝试办法:首先,教师应当给那些在课堂上有积极朗读表现的学生以热情表扬,表扬可以是口头性质的,也可以是书面性质的,甚至可以直接将加分计入考试总成绩之内[7]。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一定量的口头训练。在口头训练初始阶段,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语言顺畅、吐字清楚,方言重的同学要力求靠近普通话。综合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教师要提出准确而适度的评价,而在指出学生存在的缺陷时,应当以委婉的方式为主。最后,对一些历久弥新的经典篇章,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的办法,让学生将读书声置于音乐声中,在此过程中,即便有些学生存在朗读的心理障碍,也会因为音乐的存在而得到极大的消解,这对于提高其朗读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二)朗读时要有针对性
对于一些难度偏大、不易理解的文章,教师在进行朗读设计时要遵循化难为易的原则,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进程加快。比如在接触课文《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时,教师便可以预先设置朗读问题,设计的问题可以包括这篇文章的文体形式、这篇文章都描写了什么景物,作者所描写的场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等,试举出两至三个例子,说明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虽然课文有一定难度,但是因为教师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让学生很容易找到朗读课文的突破口,从而迅速理解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朗读效果。相反,对于本身趣味性较强或者较简单的文章,教师则可以将问题设置得深入一些,提出诸如:作者构思全文的思路是什么样的、寻找文章中的核心段落、哪些词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等问题,便于学生以朗读带动思考,把握全文的重难点内容。
(三)应当确保朗读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缺少足够的朗读时间,那么熟课文章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朗读水平的提升就成为纸上谈兵的事情。因此,当教师处于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时,便应注意对课文重难点问题的把握,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合理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优质朗读,从而产生更深切的感受,为获取真知奠定基础。对于一节新课来说,给学生提供的朗读时间应当保持在15分钟甚至更多,学生可以借此契机自学、自悟,实现自我诵读与自我思考的结合。
(四)应当提供科学指导
毫无疑问,朗读是应该读出感情的,可是这一点并不容易实现,如果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那么读出感情对中职学生而言毕竟还很困难。比如在接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掌握到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这篇文章以抒情为主,具有情真、景美、音韵和谐的特点,节奏感非常强,同时气势上也足够舒展,这都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领悟的。若想让学生在语言之美中感受到语言的应用技巧,对于《荷塘月色》一类的文章,多次朗读肯定有好处,然而应当留意的一点在于:反复朗读并非等同于无限制地多读,毕竟对于一节课而言,总的时间是有限的。另外,学生的精力也容易因为朗读而分散。对此,教师需要注意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最佳的朗读状态是安排三次全文朗读,如果文章较长,就可以划定重点部分朗读,首次用于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其次用于了解语言之美,再次用于在情景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这三次朗读要求则是灵活的,而并非僵化不变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接受情况给予一定调整,并在其中穿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仿佛置身在月下荷塘的真实氛围中,同作者朱自清共同观赏那无尽的月色荷塘之美。
(五)朗读形式尽量合理
朗读的形式不一而足,不同的朗读形式有其针对性的适用范围。经过实践发现,对于中职院校学生而言,最常用也最容易达到效果的朗读形式为小组朗读,4至6人被划分成一个小组,其中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倾听,所有学生均有机会在较短时间里得到读与听的实践,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中职院校学生的朗读表现水平都不是特别高,利用小组朗读的办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出现心理上的压力,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朗读积极性。
当出现一些感情激越的文章时,学生往往无法读到位,此时教师可以采取范读或者播放录音的办法,而当出现一些戏剧作品,或者是小说节选篇目中有对话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分角色朗读的机会。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作品、理解人物。比如像《雷雨》、《药》、《项链》一类的文章,均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诗歌作品是另一部分非常值得说明的朗读文本,在学生已经基本了解诗歌内容以后,教师便可以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诵读要求,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课文加深理解、对语感增强感悟,并在无形中得到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成就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总之,因为朗读的目标对象不同,朗读的作用和形式便均应当有所区别,对于教师来讲,只要学生认真读、读出情感,教师就需要给予足够的肯定。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十分必要的,其所可能产生的作用是十分可观的,如果应用得当,那么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现实能力,又能够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则需要借助平时的点滴教学,给予学生扎实严格的指导,让学生由兴趣而技能、由技能而素养,最终培养终身读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宁德君.浅析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3:50-52.
[2]胡仲玉.点击“朗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7:31.
[3]朱俐.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朗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5,10:42-45.
[4]杨珺.上好口语训练课,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03:36-38.
[5]周菊.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探微[J].钦州学院学报,2016,02:15-17.
[6]陈孝良.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01:22-23.
[7]吴思筠.中职航空商务专业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