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
2009-06-17王安安
王安安
[摘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必须以德育教育为先,不断丰富德育教育内涵,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思路,进一步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主动性。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并提出高校德育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内容体系以及教育方向。
[关键词] 高校 德育教育 德育评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完善,经济形式的多元化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此同时,教育受众也因此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诸方面表现出空前的活跃和多元,高校德育工作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高校加强德育建设的基础
纵观历史,从古代的儒家教育直至今天的素质教育,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都处于突出的位置德育首位论应该是一种恒久的教育目标观。自孔子以来的古代教育家从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出发,一向强调将思想道德教育置于诸“教育”的首位。孔子说推崇的“贤才”、“君子”具有多方面素养:“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邓小平同志同样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005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因此,坚持不懈地搞好高校德育工作,完成高校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始终不变的是“德育为先”的优良传统和首要地位。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多变,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突出其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高校德育教育的时代感,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
近年来,尽管业界呼吁学校应重视道德教育,高校也充分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受教育评价体系、德育课程改革、学生就业、高校准入机制等因素的制约,高校的德育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存在“我知道,但我做不到”的尴尬局面。高校德育工作还是一个亟待开工的从政策到制度、从课程体系到评价体系的系统工程。
2.德育过于肤浅、流于形式
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是教师将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学生形成道德的过程。然而在现实德育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拘泥于传授给学生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甚至只是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而忽视了这些表面教育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所谓“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德育的时效性。
3.学生缺乏自我实践、自我教育的过程
大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成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片面性,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自我实践和教育,塑造健康的人格至关重要。而当下的德育教育偏重于教师的单方面传授过程,忽视了受教主体的参与度,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更谈不上学生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而事实上,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恰恰是道德形成过程的必然要素,德育应该体现其人本特质,突出受教主体的地位,从而实现德育的初衷。
4.缺乏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
高校的德育评价体系往往停留在德育系列教材的的考核评价上,与学生的品行考评脱节。课堂评价往往以理论知识记忆为考核指标,用试卷来考核德育效果,评价学生的品行。而课外的德育实践活动、道德品行养成教育等并没有纳入评价体系。
诸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并不属于德育的必修课程。而依赖课堂评价和试卷考核的德育评价体系过分注重表层的东西,多少带有些许功利化的色彩。造成德育考核分数高品行就好的错觉,这些反而误导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利于正确人生观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三、高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1.高校应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为善”,而在我国则往往片面地把教育的含义理解为传授知识和技能,将德育等同于知识教育,用过分量化的知识评价体系来评价道德品行。这显然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校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塑造高尚德操的过程,教育肩负的使命应该是陶冶人性,塑造健康人格,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道德教育在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修养方面起着主导作用,高校必须坚定不移的遵循“德育为先”的古训,把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
2.高校道德教育应有丰富的内容
高校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德育”观,根据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范畴。在教学内容上,应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在教育形式上,应将知识学习和道德实践训练相结合,注意专业课程教育和课外教育、德育教育相结合;在教育机构上,应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活化德育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充分发挥受教主体的主动性。
3.高校道德教育应注重学生自我实践和自我实现的教育
人类的行为大多是由自我意识决定的,自我意识对人类思想行为具有很大的调控作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其能够实现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约束和自我批评,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自我教育是自我实现的源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自我实现看成是个体发展的最高层次。他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对人类怀有深厚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情感,对他人的关心不只是局限于他们的家人朋友,也涵盖一切文化背景下的所有的人。大学生的自我实践有利于其自我实现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对人的需求,增强学习动力;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使其树立爱祖国、爱社会、服务他人的道德信念,而这种信念最终可以成为其自我实现的重要动力。
4.高校道德教育应有科学的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不同于智育评价。智育评价是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一种评价,其有固定的评价模式和量化指标,可以通过分数阶梯的划分来实现评价。而现行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德育评价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高校德育评价个人感情成分占很大比例,如何能够使得德育评价体现公平、公正、客观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社会风气。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应既以事实为依据,又同时看到道德现象的背后,联系道德意志、道德情感等各个环节来综合评价,力求客观。在评价体系结构上,应考虑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比例分配,侧重德育的实践考核,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荣珍.英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8,(6).
[2]王俊丰,刘冰怡.加强自身理论修养促进高等院校德育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3]虞丽娟.谈高校德育的优化与评价[J].中国高等教育,2003,(8).
[4]初春艳.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北方经贸,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