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09-06-16刘二和
刘二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将其视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致力于因时因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于共产党人而言,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在1927年8月以后,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井冈山道路,这两条道路都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初探索,但是哪一条道路适合中国国情?
实践证明,后者指出了一个胜利的航向。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领世界潮流,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没有,但却有上千年的中国农民战争的历史烙印。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例证。
二、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胜利的取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延伸和第二次准备
获得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军事,在总体上获得了中国如何革命和实现革命转变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毛泽东思想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革命理论和革命转变理论的伟大创新。
这段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准备,是因为这时候我们党已经提出了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1962年,毛泽东要求允许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地结合起来,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个时期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历史性曲折出现,像“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这个起点没有变成历史的现实,不过从1956年“八大前后”的探索,无论是成功还是挫折,都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做了准备。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革命,我们国家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我们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强调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邓小平的这种鲜明的实践眼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目前已经获得一个实践成果,两个理论成果。
一个实践成果就是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思想是逐渐明确的。1981年历史决议已经指出,党在逐步确立一条正确道路。1982年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1987年十三大指出,我们党已经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了这个基本内涵。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经验。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
所谓两大理论成果,首先是邓小平理论。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概念,并对这一系列观点做了归纳,使这个理论初具轮廓。十四大首次确立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高度评价这个理论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中国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观点,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称谓,并对其做了新的阐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提出以后,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时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这样的执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的继续和深入,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这些重要思想,在实践上有助于我们国家在战略机遇和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以更加宽广的眼光,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在理论上进一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