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体会
2009-06-16许静
许 静
多年的教学工作我体会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索。所谓主体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功能表现,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力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探索知识的形成发展,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实验操作式
儿童的学习最初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俗语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
如:在二年级应用题教学中,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积极理解应用题中的概念。“除法意义”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采用分小棒的方法:把15根小棒分成3堆,每堆分得一样多,每堆放几根?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疑难问题,尝试每堆放1根,2根……的结果。通过操作,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有一教师这样来引导学生操作实验、探索新知。
1. 圆柱体积的大小是由圆柱的哪些因素决定的?
2. 圆锥体积的大小应该是由圆锥的哪些因素决定的?
3. 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组实验,每组提供1个圆柱容器,1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细黄沙适量。学生通过“倒黄沙”的实验,直观、真切地发现:等底等高地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存在着1份和3份的关系。学生通过亲手实验探索发现的知识,要比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保持得更持久,运用得更灵活。
二、自学讨论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讨论”这一活动契合了学生的心里。小学数学教材具有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特点。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去掌握一些数学知识。
如:教学《年、月、日》时,由于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对此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如一年有几个月,一个月有几天等等。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自学可以完成。然后组织讨论、交流,概括出: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二月:闰年29天,平年28天。
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便于记忆,又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合作交流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表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而分组教学恰恰顺应了这一需要,给了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表达观点。形成善于表达和不善表达学生间的互补;善于操作和不善操作间的互补;思维敏捷和思维滞后学生间的互补;周密思维与单一思维学生间的互补。
我曾听过高年级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分四人小组学习,让他们用材料袋里的三角形,来探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拼、有的折,互相讨论,几分钟后,各小组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法。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争着补充、修正,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看到了自己的成果。
四、猜想验证式
“疑”是学的需要,是思的源头,是创的基石。“猜”是问题的表露。数学猜想是数学中的一种思想方法,是根据己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作出的一种似真判断,任何猜想都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猜想验证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首先把一个长3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的长和宽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形变化,得到四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这时,我问:“看了这个长方形的变化,你们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他们有的说和长有关,有的说和宽有关,有的说和长与宽都有关。种种猜测都有,那究竟和什么有关呢?这就需要验证,可分四人小组进行实验验证。1号、2号负责记录,3号、4号进行测量。经过分组验证,采集数据后,各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验证结果是和长与宽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