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
2009-06-16黄征学
黄征学
“珠三角”是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该区域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占广东国土面积的14%。2007年,珠三角常住人口4725万人,占广东省常住人口的50%;GDP总值达25450.2亿元,占广东经济总量的83%,三次产业的结构2.5∶51.4∶46.1。近几年来,随着外部市场空间压缩、环境容量约束以及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积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将有助于稳步提升珠三角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一、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服务业发展滞后
产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不仅表现在三次产业之间,而且也表现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首先,服务业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产业的发展层次比较低,突出表现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也指出,珠三角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人均GDP为5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也超过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标准值,但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46.6%,距率先实现现代化标准还有3.4个百分点。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看,任务相当艰巨。
其次,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2007年,第一层次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6%,高出第二层次(11.1%)3.5个百分点,表明第三产业中流通部门份额仍占主导地位,如加上香港在本地的运输业,其比重还要高些;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相对滞后。这种结构与亚洲四小龙相比,发展进程也明显落后。
(二)自主创新能力低,产业升级乏力
首先,工业企业技术层次低。有关统计显示,广东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77.3%是通过国外或港澳台地区的订单在粤企业加工生产的,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如CPU、集成电路、通用软件等严重依赖进口。
其次,高技术产业规模不大。珠三角9市中,除深圳外,其它地区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不高。即便在统计上称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大部分还是高新技术制造业。
第三,研发投入不足。2007年,广东省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3%,低于1.49%的全国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市。研发投入不足,限制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在投入的结构上,中间环节投资仍然不足。
(三)产业组织分散,企业规模偏小
首先,行业规模优势不明显。在珠三角37个行业中,平均规模超过10亿元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资源性产业和垄断性行业。平均产值规模没有达到1亿元行业有17个,占全部行业的45.94%。在珠三角初步形成的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金属制品等几大产业集群中,除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平均规模较大外,纺织服装、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平均规模都在1亿元以下。这表明珠三角大中型企业与本地经济相关性不强,行业的相关性也比较低,对产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其次,企业规模小。广东省社科院编写的《2007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显示,广东境内真正的大、中型企业只占全部外资企业总数的8%,大量是承接来料与进料加工的小企业。
第三,小企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珠三角地区多数是“三来一补”(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为主)的企业,长期以来,技术上一味依赖“外援”,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四)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业面临“空心化”风险
首先,企业有向外转移的趋势。受多重因素影响,企业成本不断提高,产业向外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据香港“厂商会”调查,有36.3%的企业考虑搬迁生产工序,其中又有半数以上(52.3%)只会将工厂搬至广东省其他地区,7.7%想迁到珠三角的环保工业园,23.1%转至泛珠三角地区,另外的目标地区包括长三角、香港及东南亚。
其次,新增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减少。1985年广东省FDI占全国比重为31.06%,1990年上升至41.80%,达到最高水平。而2004 年下降至历史最低点16.52%,2005—2007年间,比重虽有所提高,但基本都在20%左右徘徊。从总的趋势看,实际利用的FDI占全国比重还在逐步降低。
二、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微观层面:企业个体能力建设
1、提升引进外资的质量
首先,重点吸引电子信息、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其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调整引进外资的政策导向,强化利用外资中的合资形式,以便获得更多的技术溢出和知识产权。必要时,可借鉴新加坡产业升级的经验,由政府出一部分资金,替中小企业购买跨国公司的技术。第三,利用制造业氛围和发展环境良好,对技术应用性的研发机构有较强的吸引力的优势,引进外资企业的研发机构。
2、重视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
首先,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消除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在资金、土地、人才引进等生产要素和税收上给予适当优惠。其次,积极发展地方金融业或者柜台交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争取在深圳推出创业板市场,就近为珠三角企业服务。加快引入风险投资机制,为创业、创新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借助香港世界性金融中心的作用,引进境外著名的风险投资企业,促进其与珠三角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合作。第三,除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外,还特别要通过协会等中介组织为中小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协助企业提高技术发展水平。
3、壮大企业规模
首先,利用现有的优势产业集群,着重在金属制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方面,引进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其次,结合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建设石化、汽车、钢铁等大型企业。第三,抓住市场结构调整的机会,着力在纺织服装、玩具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中培育出几个大企业。借助国有资本经营机构,以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壮大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展工程承包、投资设厂和共同开发资源。
(二)中观层次:产业集群的协调行动
1、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
首先,积极承接工业产业的转移。利用国际间产业外转移的新趋势,完善珠三角的产业支撑体系。第二,提高本地产业的配套能力。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围绕主导产业链培育和完善地方产业的配套体系。第三,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家电制造、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高附加值的产业。第四,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引导纺织服装、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升级,鼓励“两高一资”型工业和发展能力低下企业向外转移。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首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支持并大力发展包括第三方物流、营销服务、产品设计、融资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和进出口服务在内的,直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的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其次,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通过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旅游、培训、休闲、时尚、传媒和体育等产业的发展。第三,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着力改造提升商贸、住宿、餐饮及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提高它们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
3、搭建产业创新平台
首先,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由政府从政策上进行引导,导入科技基金来共同推动产学研。其次,加大区域内产业工人的培训力度。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建立与跨国公司共同培训工人的机制;与技术先进国家建立联合培训机构。第三,拓建高新技术园区。加强对产业及产业园区的规划,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产业的合理布局。
(三)宏观层次:政府的长远发展策略
1、拓展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深度
首先,强化三地基础设施的衔接。加快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简化通关手续,推动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其次,加快对香港开放广东的服务业。落实CEPA中有关服务贸易进一步开放的各项安排,配合珠三角产业升级。第三,加强香港和珠三角的学术交流,鼓励香港主要大学参与广东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第四,鼓励企业到香港成立公司,并向中央争取相关的配套政策,以使珠三角更充分利用香港的国际网络和销售渠道。第五,建立多渠道的交流体制。积极推动民间交流,加强在经济领域、社会民生、环保、防疫等方面的合作,并协助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2、支持企业和产业发展核心技术
首先,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产业化。特别是要鼓励企业增加中试的投入,提升专利成果的商品化率和产业化率。其次,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以产业核心技术为目标,使产业技术进步的重点从单纯依靠引进、消化吸收转向对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第三,鼓励企业研发投入。不仅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的研发投入,而且政府研发经费的投放还需要向重点产业的重点企业倾斜。第四,鼓励产业制定技术标准。
3、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首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盗版等侵权行为,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其次,制定公平高效的竞争规则。建立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保障市场高效运转;建立破坏公平竞争的防范机制,维护市场竞争的活力;建立违反公平竞争的惩戒机制,遏止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的行为。第三,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