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2009-06-16吕铁李晓华
吕 铁 李晓华
一、2009年工业经济走势判断
2009年世界经济衰退仍将持续,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全球GDP的年增长率(加权平均)将从2007年的3.7%降至2008年的2.6%,2009年将降至1%左右,下滑幅度远远高于2008年,并直到2010年才会复苏。受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2009年我国工业保持较快增长从而使GDP增长速度保持在8%以上的任务相当艰巨。
(一)工业增速将在上半年到达低点后缓慢回升
2009年上半年,随着国家保增长、调结构政策特别是投资的落实和库存的消化,工业增长将企稳回升。根据历史经验,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周期收缩期的持续时间在8—16个月之间。作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本次经济衰退期持续的时间会更长。因此,我国工业可能会呈现出“U”型而不是“V型”的走势,即工业增长在底部可能会持续1—2年的时间,然后逐步进入下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区间。
但是很难指望工业增长速度恢复到2007年那样高的水平。因为作为工业增长重要动力的出口需求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改善。同时,受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短期内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依靠政府支出推动的投资也难以持续地快速增长。因此,未来时期我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将低于上一轮经济景气周期的水平。
(二)出口加工型产业面临严峻的形势
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实际进口贸易2009年将会出现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而发达国家的进口增速将下降得更为明显。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对出口有很强的依赖,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从本世纪初的2%上升到8%以上,而出口额则占GDP的近40%。2005—2007年,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0%左右。虽然近几个月来我国连续上调出口退税率,但是很难整体扭转出口下滑的态势。世界银行预测,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有可能达到负的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受外需下降、出口不畅的影响,我国的纺织服装、电子、汽车等出口加工型产业将会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
(三)重化工业的增速将有较大回升
我国目前增速下滑最快的是重化工业。为了扩大内需,保证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制订了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元的计划。据国家发改委官员透露,2009年全社会总投资将达20万亿元。建筑业带动最大的工业部门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都属于重化工业部门。因此,国家主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能够拉动建筑业及其上游产业等增长速度下滑最快的重化工业部门的增长,从而使刺激经济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四)消费品工业增速下降
近几个月,我国的消费增长保持了比较稳定的态势。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月增幅均保持在20%以上(除2月受春节的影响外)。但是从变动趋势看,我国GDP中劳动收入比重近10年来呈下降趋势,加上养老、医疗、住房保障不到位,居民不敢消费,造成我国消费的增长一直比较乏力。同时,国内股市暴跌产生的财富减少效应、企业停产和倒闭造成的失业人数上升将进一步抑制消费的增长。此外,2008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低迷,房地产销售大幅下滑。虽然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刺激房地产销售、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支持农民增收、增加补贴等方面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对消费增长的带动比较有限。由于出口受到较大影响,大批出口导向型企业会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国内市场产品价格的下降不可避免。同时,由于国内需求在短期内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因此那些出口占较大比重的消费品行业,如纺织服装、消费电子等,产品销售会出现较大困难,并导致开工不足,其增长速度下滑的可能性较大。纺织服装、消费电子等行业增速下降的一个后果是会造成失业率的明显上升。同时,由于这些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接近两倍或更高,因此国家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政策对抑制失业率的上升可能难以产生较大的影响。
(五)CPI和PPI继续回落
2008年下半年以来,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均出现回落,CPI与PPI、PPI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形成的“倒剪刀差”开始缩小,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消退。虽然工业制成品会由于“出口转内销”造成价格下跌,但是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将使原材料价格下降更快。世界银行预测,2009年,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将大幅下降,这将有助于减少中国工业生产部门的成本压力,增加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但另一方面,由于前一时期采掘、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推动了钢铁、冶金、建材等行业的增长,而市场需求的下降和价格的下跌将降低这些行业的增长速度。
(六)产能过剩重新抬头
在上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然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却保持在20%以上(23.9—27.7%之间),是GDP增幅的两倍多,而同期最终消费支出即使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速度也仅在10%上下,最高的2007年也不过16%。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意味着新的产能不断投放到市场中去,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以及最终消费之间10%以上的缺口,意味着释放的产能大部分被出口消化掉了。按当年价格计算,2002—2007年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4%、19.6%和49.9%。随着出口需求增长的急剧下降,很多产业的产能过剩将重新出现。如果不能合理引导,将进一步加剧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2009年工业的增长将主要依靠投资的推动。世界银行2008年11月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也预测,2009年中国GDP的增长率约为7.5%,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来自政府主导性支出。在工业中,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关的重化工业部门将能够保持较快的增长,而消费品工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消费品行业会面临较大困难,出口增速下降将使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重新凸现。
二、工业“保增长”的政策建议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将对工业的较快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除此之外,宏观调控政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扩大出口和国内消费
国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最主要的方面是通过增加投资扩大国内总需求。这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措施主要对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部门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对纺织服装、电子通信等外向型程度高的消费品行业的带动作用不大。为了促进纺织服装、电子通信等出口导向型行业和消费品行业的稳定增长,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扩大外需、保持出口不致出现过快下滑;另一方面还应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对中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等措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家电下乡”的范围可以扩大到农机、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系统等产品以及城市低收入人群。另外,保持股市的健康发展,扭转居民因金融资产缩水导致的消费倾向下降也有助于消费的增长。
(二)坚持“有保有压”的扶持政策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速度的下降,我国开始出现部分企业停产倒闭的现象。对于那些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行业,对于高耗能、高污染、规模不经济的企业,对于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就要任其被市场淘汰,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同时给有竞争力的企业让出市场空间;另一方面,还应采取放松信贷、税收减免、扩大政府采购规模等措施促进符合产业政策、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优势企业的发展。
(三)推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生产力水平由东向西存在着多个不同的梯度。虽然由于成本上涨较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沿海地区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但中西部地区的低成本优势仍然存在。国家应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和帮助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出口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群体性地向东西部地区转移,以此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给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留下“腾笼换鸟”的空间。
(四)提高投资效率,避免重复建设
政府投资的重点应在于灾后重建、重大基础设施、“三农”、廉租房、医疗服务体系等公共产品方面,并且财政投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招投标的方式,使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承担这些投资项目,从而促进这些企业在经济下行期的持续较快成长。同时,财政投资工程要高标准、严把质量关,使下游的产品质量高、有竞争力的企业能够获得市场需求,从而带动这些企业的发展。国家还应加强对民间和地方投资的引导,严防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卷土重来,特别是要关注在一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地方政府以扩大内需为名盲目上马钢材、石化等特大项目,以及由此出现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
(五)加强产业竞争能力的培育
工业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虽然保持工业的增长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但是完全可以把扩大内需保增长与产业竞争能力的建设结合起来,为金融危机后工业的快速增长奠定基础。首先,应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投入,国家4万亿元投资中应加大这一部分的投入。第二,利用发达国家迫切需要扩大出口带动经济恢复的契机,积极引进平时对我国出口封锁的关键设备和技术。第三,要加强高新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如混合动力汽车等有市场前景并且与国际先进水平差别不大的产品。第四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除了淘汰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外,国家还应加大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环保设施的投资力度和对淮河、太湖等污染水系的治理力度,增加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资金支持和信贷支持,帮助企业上马节能减排的工艺和设备,以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