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制音频教材应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2009-06-15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录音音频背景

谭 雄

音频教材包括绿音带、CD和MP3。它们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听觉材料,与VCD、DVD等视频教材比较,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的特点。容易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在学校和家庭中应用广泛,是一种最常见、最基本、大家最熟悉的音像教材。提高音频教材的编制质量,更好地发挥音像媒体的作用和普及优势是音像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音频教材,必须具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录入的内容必须正确、充实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它不同于一般的音频制品,它以学生为读者对象,教学性是它的第一性。同时音频教材是通过听觉刺激人的大脑,向人传递信息的,如果刺激信号单调、方式机械,就容易引起受众大脑皮层的超限抑制和反感情绪。不利于其学习。因此。必须在技术上和艺术上进行“包装”,使其在音质、语感、节奏等方面都表现出最佳状态,具备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让受众感到悦耳动听,乐于接受。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编制音频教材。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把教学性放在第一位。在突出教学性的前提下,实现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使音频教材有血有肉,为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那么,在编制过程中,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我认为,编制音频教材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造性地把文字表达转化为语音表达

传统的教材是以书本为媒介,通过文字显现教学内容的。音频教材则是以音带、CD或MP3为媒介通过声音传递教学内容。它们分别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耳濡目染”是人们感知事物、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音频教材的编制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把文字转化为语音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不应该是“照本宣科”地对文字进行语音上的翻译,而应该是根据教学规律和语音固有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我们知道,汉语中有许多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同音字和同音词,这些同音字词的存在有积极的一面,它使得汉语的表达多了同音双关等修辞手法。运用得好,可以使语言风趣幽默,涵义丰富。毛泽东同志的《蝶恋花,游仙(答李淑一)》的起句“我失骄杨君失柳”。就是用同音双关的形式表现了对杨开慧、柳直荀二位烈士的无限追忆和怀念之情。再如上海市第一食品公司的广告词“食新食异、食全食美”。也是用同音词的特点,仿拟成语“实心实意”和“十全十美”而成。如此运用。人眼明快,使人联想迅疾,过目不忘。这些都是合理利用同音词的妙处。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语音中存在同音词,也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著名相声小段“送钟”里所描述的一连串令人捧腹的故事就是对同音词造成的生活中的误解的最生动写照。日常生活中也常有因同音词引起歧异的事情发生。例如“期终考试”听起来就不知道是“期中”还是“期终”了:“未免”听起来不知道是“卫冕”还是“未免”;有点“骄气”,不知是“骄气”还是“娇气”。这种问题不会出在文字表达中。只可能出现在语音表达中。因此,在把文字表达转换成语音表达时,必须对此有所思考。一般情况下,在编制音频教材脚本时,就要避免使用这类听起来容易使人产生误会的同音字和同音词,在不改变原义的前提下,可以用这些词的近义词来表达,或者将单音节词换成多音节词。比如将“期终考试”改成“期末考试”,把“未免”说成“难免”,把“骄气”改成“骄傲”,这样就不会引起误解了。而在某些情况下,文本中的字词是不允许随意改动的。例如课文朗读一类的音频教材,是不能改动文中字词的。对其中一些同音字词的处理就必须体现在朗读者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表达技巧的运用上。朗读者首先要读懂文本,领会全文主旨。要朗读的作品如果是小说,就得了解其中的人物,揣摩人物的形象、个性;如果是诗歌,就得领会作者的情感: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抓住论点、找准论据,在此基础上注意句中的停顿、节奏的快慢、语调的轻重及高低变化,在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作品内容。

二、根据音频教材的内容选择好播音员

选择播音员,是制作音频教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播音者不外乎成人和儿童两类。成人一般又选自职业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教师等不同行业。由于职业的不同,他们播音的特点、优势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职业播音员字正腔圆,朗读基本功过硬,堪称规范化的人选。但也容易犯播音时态度过于客观。读什么都似播新闻的毛病:节目主持人语言流畅,语气亲切,能缩短与听众的距离,但朗读时容易口语化,难以投入感情;演员则容易进入角色,感情能随文本跌宕起伏,情绪感染力强,却又有难得完完全全忠实于原文。容易出随意增减或改动原文字词的问题:教师的优势是语流语速适当。贴近学生。教学示范性强,缺点是朗读技巧稍逊,对气息的把握和控制欠佳;儿童的优点是声音嘹亮、活泼自然,缺点是读音欠规范,表现力不强。

了解了播音者这些特点以后,我们便可以根据录音内容的类型和要求来选择适合的播音者,知己知彼有的放矢。譬如“听词语辨字音”、“听句子辨正误”“听句子加标点”之类语言训练方面的项目交给教师播讲更有教学现场感和针对性。而那些技巧性较强的“绕口令”,不但要求音近字咬得准而且速度要快,专业播音员读来得心应手。童话故事一类的作品,通过语言表现人物形象,动作性强,语言夸张,情绪变化大,由演员来播效果比较好。而那些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由儿童来吟唱,声音嘹亮,节律整齐,趣味盎然,更具感染力。

有针对性地选择播音者,无疑会提高音频教材的艺术性和整体质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播音是为内容服务的,对播音人选的确定既要因人制宜,合理分工,更要体现总体风格的趋同性和一致性,既不能随随便便,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又不能追求场面豪华搞花架子。

三、把握好录音角色的定位,让学生乐于认同

音频教材虽说都是以学生为读者对象,但根据其使用方式和承载内容的区别。其录音角色是有不同定位的。在编制过程中要处理好细节问题,准确定位以求得读者认同。

音频教材按使用方式一般分课堂学习和家庭学习两类。在课堂上运用的音频教材由教师掌控使用,它与学生之间,经过了教师这个中间环节,形成三方关系。这时,音频教材本身不能“自我表现”,学生也不可以对它进行自由支配,必须在教师的组织下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条件有选择地把音频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收信息。这时,音频教材只是教师授课时用的一个元素而已,教师利用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类音频教材是以教学素材的身份出现的,编制时不需要添加组织教学的语言。而另一类音频教材,是提供给学生在家学习时使用的,学生直接面对录音角色,在其指导下进行学习,这时候音频教材就扮演着家庭教师的角色,编制时要录入学习要求和自我检验方式等提示。

不同内容的音频教材,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任务,因而其录音角色也有不同的定位。编制音频教材时,要根据具体要求。正确把握录音角色的不同定位,对编制方式,说话的角度、口吻、语气作相应调整,使之与不同环境中的学习活动相吻合。例如《普通话训练》着重于语音基本训练,这时的录音角色应该是一个威严的“教练”。客观地、标准地做示范、做表演,并对学生的每一次“听”或“练”提出不同的要求。《品德故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内容多以故事、儿歌的形式出现,这时的录音角色就像一个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在亲切自然地讲述着故事。编排时,插入一些明快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和录音角色进行“心灵对话”,产生认同感。得到道德上的感化。《优秀作文》范例部分展示的是学生自己的优秀习作,这时的录音角色就是“班里的同学”,而习作讲评部分则是对习作的主题思想、结构安排、材料的选择和表现手法等作具体分析,这时的录音角色就是“教师”了。这样,教师与学生配合共同完成的音频教材,更具有亲和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既感受到教材的权威性又感受到它的可模仿和可超越性,进而产生认同感。

四、处理好主题声音与背景声音的关系

音频教材靠刺激听觉向学生传输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无疑是音频教材的主体声音。人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不管是视觉感知,还是听觉感知,把对象放置在一定的背景中去感知比孤立地感知对象本身,大脑形成的表象会更深刻、更长久,引发的想象也会更活跃、更广泛。音频教材,不仅要使学生感知,还必须使他们理解。通过听,达到“知其义、究其蕴”的目的,要帮助他们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氛、韵外之旨。我们的录音文本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虽然通过录音将它们由文字变成了声情并茂的声音,还不足以表现它深刻的内蕴,还不足以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编制时,还必须按照学生感知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为主体声音精心选择、合理配制合适的声响效果和音乐背景声音,突出语音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使主体声音和背景声音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发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效能,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情感活跃在最佳状态。借助某些背景声音还可以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再现大自然和生活美景,欣赏到音频教材内涵的美的因素。既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又得到道德的感化和情感的滋润。例如在编制课文朗读《春天》这段录音时,首先录入淅沥的雨声和涓涓的溪水声,在声效渐弱的同时,清脆的笛声淡入,在大自然的呼唤和清悠淡雅的音乐声中再融进主体声音——《春天》的朗读。这样主体声音与背景声音融为一体,和谐优美,节奏明快流畅,再现了“空山新雨”的美景,展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蕴。用这样的音频教材进行教学,学生如临其境,怡情悦性,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春天,就不会再只是写在纸上的几段文字,而是一幅走进学生心中的画了。

正确处理主体声音和背景声音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不同内容的主体声音选择不同类型的背景声音。背景声音材料一般有音乐、自然声响、场景气氛模拟声响。选择背景声音要符合情景需要,不能不分主体对象,搞拉郎配。特别是选择音乐作背景声音时。更要分析主体对象。因为音乐本身有主题和情绪,用来作背景声音的音乐应该具有与主体对象相协调的感情色彩。

2、背景声音的长短、位置要得当,并不是主体声音一定要与背景声音相伴始终。有些主体声音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需要画蛇添足再去配背景声音;有些主体声音结束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背景声音就不能嘎然而之。

3、背景声音的强弱要控制好。过强或过弱的背景声音对人的听觉感知活动都有负面影响。过强的背景声音掩盖主体声音,造成主次难分甚至喧宾夺主的后果:过弱的背景声音,起不了烘托主体声音的作用。只有音量适中的背景声音才能与主体声音相映成趣。

猜你喜欢

录音音频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Funny Phonics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funny phonics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Colorful Seasons多彩四季
A New Term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