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一个愁字了得

2009-06-15王春华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李清照词人

王春华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在词、诗、散文方面都有较高成就。同时。她又工书、善画,通音乐可以说多才多艺。而奠定她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则是她的词。而她的词又以写愁为主。李清照现存的四十五首词(不包括存疑的)直接以“愁”字入词的就有十四首之多,更有虽整篇不见一愁字却字里行间都浸透着愁的词。“薄雾浓云愁永昼”、“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独抱浓愁无好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是夫妻离别千万遍阳关留不住行人的离别之愁,是过尽千帆皆不是的相思之愁,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思乡之愁,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惜春之愁,是“欲将血泪寄山河”的亡国之愁。一个“愁”字是李清照词的主旋律,为什么她的词中这么多写愁。她的愁是什么,她又是怎样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来写愁的呢?

一、为什么愁

首先,我们从词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和李清照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方面来分析。词起源于唐发展于五代繁荣于北宋。现存最早的是本世纪初在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石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它主要是唐代的民间创作,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并不像后代的词题材狭窄。而标志着词这一新型的文学样式基本成熟的是晚唐词人温庭筠,在温庭筠手中词主艳情、香而软媚的格局定型了。词走向了狭深的路子,艺术性越来越高,其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却越来越窄,由广阔的生活而转向离愁别绪。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不已,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但当时南方各国由于不受战争的影响,生产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其中西蜀和南唐两个小朝廷或则偏安一隅、或则物产丰富,加上君主的爱好提倡,词的创作特别繁荣,形成了当时创作的两个中心。西蜀词基本上收集在后蜀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其中共有作者十八人,词约五百首,走的是温庭筠写闺情离愁的老路。南唐词。流传下来的是冯延巳、李煜君臣的词作,南唐词代表李煜前期多写宫廷佚乐,后期词作多写阶下为囚的怨愁悔恨。花间派和南唐词对宋代词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以花间、南唐为宗尚的“本色”词,以诗词分流为主要标志。诗言志、词言情,词在内容上限定为男欢女爱,离愁别恨,风格轻清柔媚。形式上专门讲究谐音协律,可诵可歌。形成了相当稳定牢固的所谓正宗——婉约派。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主张“词别是一家”沿诗词之界走诗庄词媚之道,承继了花间词和南唐词风。“香冷金猊,被翻红浪”、“红藕香残”,“宝奁尘满”等语,很似花间派的句法。在写伤离念乱,直抒家国之痛的作品也深受李后主后期词的影响。由此看来。李清照词中多写愁与她直接承继和发展了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词是艳科”的正宗婉约词风是有很大关系的。

其次,李清照个人矛盾坎坷的生活经历也是其词多“愁”的重要原因。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是以苏轼为首的元右党人。公公赵挺之则是蔡京一派的骨干,两者是政敌。李清照十八岁嫁赵明诚为妻,结婚以后,他们的生活非常幸福美满,夫妇二人都爱好文学艺术,除了诗词唱和之外,就是收集和研究金石书画,和同时期另一位女词人朱淑贞相比李清照是幸运的。但是,李清照婚后第二年其父李格非以党籍获罪罢官,而赵挺之则因排元右党人甚力而为相,李清照一方面对公公赵挺之依附蔡京的做法并不赞成,写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诗句:一方面又要请求赵挺之救她的父亲,“何况人间父女情”写出了当时李清照矛盾复杂的心境,不久赵挺之去世,赵明诚遭蔡京诬陷而入狱罢官。《宋牢辅编年录》卷十一记载“大观元年三月,挺之卒。卒后三日,复遭蔡京诬陷。七月狱具。虽无事实。但用追夺赠官。”自此开始了屏居青州的十年生活。青州十年可算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间。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有生动的记载。但这种平静美满的家庭生活没有过多久,国内就起了重大的变化。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入侵,虏去徽宗,钦宗二帝,朝廷南迁,他们夫妇,也就逃往江南过着流亡生活。他们一生最珍爱的金石书画等艺术珍品丢失大半。建炎二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移至湖州的途中,突然病故。就在埋葬了赵明诚之后李清照又患了一场大病。《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就写于此时,“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正是当时情景的写照。当时形势紧急,南宋朝廷正在作疏散与逃亡的准备。李清照只好匆匆赶往洪州,投奔赵明诚的妹婿。不久,洪州又为金人所陷,清照由洪州继续南逃。此后,她的避难踪迹,《金石录后序》记载云:“上江即不可住,又虏势叵测。有弟远,任敕局删定官,逐往依之。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睦,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驿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逐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这就是李清照晚年避难踪迹。谁知家破人亡之后,新的灾难又临到她的头上。因为在赵明诚生病时,张飞卿学士曾携玉壶看望他,在明诚死后,曾有人据此造谣中伤,说他家以玉壶颁金人(意即通敌)。后来,因得到綦崇礼的代为洗刷才免受玉壶颁金的刑法。李清照晚年过着孤苦零丁、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的生活。《声声慢》开篇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表现了她孤独、寂寞、空虚、凄苦、悲惨极其复杂细致的生活感受和心理状态。最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将满心的愁化成一句感叹抒发了出来。此外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王灼《碧鸡漫志》中还有李清照改嫁而又离异的记载。李清照矛盾坎坷的生活经历又怎能不使她词中旬句字字都是愁?即使是前期和明诚平静、聿福、愉快的婚姻生活也不免蒙上了夫妇小别的哀愁。李清照词多写愁与其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李清照坎坷多舛的生活经历所形成的内心的种种愁找到了最适于表达内心感受抒发个人情绪的文学形式——词。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使李清照的词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别林斯基评普希金时所说的,不是由“外在的修饰”而是从他内在的生命发出的,这生命即在诗人的创造力的主宰下灌注到全篇诗作里。《漱玉词》正是李清照悲剧生涯、悲剧生命、悲剧时代的体现,李清照将一个“愁”字写的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几百年来被广泛的传诵,赢得了“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古今词论》引沈去矜语)的赞誉。从“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的天真烂漫的少女到“如今憔悴,风鬟雾鬓”的历尽苍桑的孤苦老妇,李清照的处境有着极大的变化,如果说她前期所写的愁多属于狭隘的个人情感,而后期南渡之后历经夫死国亡之痛后的愁则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根据李清照词内容的不同可将她的词分为三类,来看她的词愁的是什么。

二、愁什么

第一,写离别相思之愁。伊世珍《郎环记》中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首《一剪梅》写出了作者对丈夫的深笈爱

情吐露了不忍离别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真挚、深沉、热烈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怎样的难以摆脱的相思之愁。离人已乘舟而去。似乎是将作者的快乐都带走了,只剩下“无计可消除”的愁。小说《红楼梦》在写贾宝玉和林黛玉争吵以后。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叹,一个在潇湘馆迎风洒泪,就成功地引用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来写宝黛的相思之愁。另一首词《蝶恋花》写于宣和三年是作者在青州时的作品,当时,赵明诚移东莱郡,易安初未同往,故作此词寄明诚,以示自己惜别伤离的惆怅情怀。开始写泪“泪湿罗衣脂粉满”起句很有力,下面接着说阳关曲唱到千千遍也不济事了,只有在孤馆里听着凄凉的雨声。下半写自己因为惜别伤离心里很乱,所以也忘了临行时酒杯的深和浅,现在只有托雁把信传去。好在东莱不像蓬莱那么远。虽是离别还有见期,还能“好把音书凭过雁”。和另一首词《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这首词写于建炎三年明诚死后是追悼明诚之作)“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人堪寄”的刻骨铭心之相思和天上人间生死别离的无奈相比前期的那些小别相思之愁实在算不得什么时候。李清照词中写离别相思之愁的词很多,如《点绛唇,寂寞深闺》“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唯有门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念奴娇·萧条庭院》“宠柳娇花寒食近”:《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佳节又重阳”。时令季节的不同,“寒食近”,“又重阳”,天气的变化,檐下几点雨,窗前的过雁。门前的流水,东篱的落花,都能引起作者对远方情人的思念,勾起作者的相思之愁。

第二,伤春悲秋之愁。

伤春悲秋在唐宋词中是常见的内容,由春日的花开花谢很容易联想到青春年华的转眼即去,由秋雨梧桐,草枯叶落也很易惹人愁绪。李清照以女性的细腻敏感来感受时令的变化。写伤春悲秋的词自然很多。早期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连用两个问句。活现其急切之情,其痛惜春将去的感情溢于言表。另一首《浣溪纱,髻于伤春懒更梳》因伤春而什么都不想做,头也懒得梳。瑞脑也闲起来了,以懒衬托愁表现了一种百无聊赖的愁绪。“梨花欲射恐难禁”(《浣溪纱·小院闲窗春色深》)是无计留春的无奈。清照南渡前的惜春之词是含蓄蕴藉、淡愁微露,其愁是闺阁少妇的闲情,也是可以排遣的,引用白居易的诗“听取乐天一句云,花开处具须行乐”(《二色宫桃》)劝人惜取花开时节,要“著意过今春”(《小重山》)。而南渡之后的伤春之词,伤春中又掺杂着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亡国之痛,其词凄婉劲直,其愁深沉难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其愁却不是几盏酒所能浇逝。不是双溪的小舟所能载起的。这道词把无形的愁苦设想成为重量的实体。也把愁思形象化、具体化了,和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故园家国之愁。

李清照生于历下,长于汴京,后因战乱而飘泊江南,饱尝了流离故乡、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她的词也写对故国家乡的思念之愁。《蝶恋花,永夜厌厌欢意少》写词人因为怀念故国“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而永夜欢意少的情景。这首词写于建炎年问赵明诚任建康守,三月上已召集亲族团聚之时。词人怀念故都殷切期望光复的心情,其爱国的情思可以说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游览或聚会,故国旧家之念时时不忘,爱国思想之深在古代上层妇女中是不多见的。南渡以后李清照词中思乡念国之情更为深切,“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使用了一个条件句,说明除非醉了才能暂时忘却故乡,把作者无时无刻的思乡之愁表达出来,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在读《永遇乐·落日金》时被词中所表达出的故国之思和流亡之感深深的打动,曾模仿这首词也作了一首《永遇乐》来寄托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刘辰翁的《永遇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余自己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年三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不及,而悲苦过之。”可见李清照抒写故国家园之愁的词对后世的影响。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28卷》)。李清照词中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所以感人至深。

同样是写“愁”,李煜亦有故国怀家之愁,欧阳修亦有“泪眼问花花不语”的伤春之怀:李清照词写愁在内容方面和前代词人相比并没有新的突破,但她的词被推为“婉约之宗”受到古今读者的赞赏,“易安体”被后代词人竞相模仿。李清照的词何以获得这样高的赞誉很有必要从艺术方面加以分析。

三、怎样写愁

首先,李清照擅于撮取富有特征性的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人物的内在感情抒发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的基本手法就是通过对话表现人物个性,粗心的卷帘侍女对花的命运并不关心,对风雨打击后的海棠的变化无所觉察,当女主人询问时,便随口回答“海棠依旧”。但女主人却惜花如命,即使在睡梦中也为海棠忧虑,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问侍女:“海棠花如何?”对侍女的回答很不满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既十分自然妥贴地表现了女主人对花草细心爱护婉惜焦灼的心情,也是对粗心大意的侍女的轻微责备。了了三十几字就揭给读者一组有声有色的电影镜头。黄了翁《蓼园词选》中记“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作者那淡淡的伤春之愁尽在词中,

人物的外在动作是她的思想感情与心理的反映。《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中下片连写三个动作:斜敲山枕,剪弄灯花,初试夹衫。穿上含楼线缝的春衣,更勾起为谁悦容的相思之苦;因愁绪满怀,诗人无心赏花观柳,所以便闷闷躺下。但是辗转反侧竟磨损了钗头凤。最后词人怕浓愁入睡做恶梦,因此索性起床剪灯花把玩,旧传人们以灯花为喜事的预兆,所以通过剪灯花这一动作不仅表现了闺妇情意缠绵和受离愁煎熬的痛苦,还刻划了思妇巴望亲人归来喜事临门的心理。“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被前人誉为神之句。这种以动作表现心理的写法,虽不直接抒情,却句句含情。动作与情感互为表里相铺相成更加生动的表达了词人为离愁别苦所缠绕的心境。而《诉衷情》则写一个动作:手不断地捋残蕊,这一下意识的连续动作,表现了她在日夜中孤栖无眠,愁结难解的心情。动作是单调的机械的,但含意却是丰富的。是回味梦中的情景?还是由梦勾起昔日的追忆?是对残梅的怜惜,还是由残梅引起的对自己当前身世的感叹?……通过手捋残梅这一动作的描绘,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愁,使记者有奉富的想象余地。

用感情表现感性活动的,如《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双眉中锁住的是与丈夫离别独居思念之愁。紧锁双眉仅仅这样一个表情,将相思无计消除

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十分逼真。《凤凰台上忆吹萧》“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想说又不说的迟疑神情,“唯有门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神痴望着流水的表情。不是有复杂矛盾的心情,深刻的烦恼忧愁又怎么有这样的表情?

第二,情景交织,以景写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和景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中国抒情诗的传统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李清照就成功的运用了这一手法,以景来写愁笔下的景物染透了愁。如《行香子》“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肘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黄昏院落,明月空床的萧条景物和砧上的捣衣声、蟋蟀的细鸣声、漏壶的滴水声,几种寂聊单调的声音。这样的景物这样的环境怎不使作者愁肠百转?王国维说:“以我现物物皆着我之色”《声声慢》词写作者坐在窗前,孤独的等待着夜晚,此时正是乍晚还寒的初春天气并且下着小雨。作者以满含忧愁的眼睛看到是过雁、是满地的黄花,她不会惊喜于“草色远看近却无”也不会有“花重锦官城”的想象。是因为点滴细雨使人愁。还愁人听雨更愁更愁?情和景交织在一起分不清是愁因景生,还是以景衬情。梁启超云:“这词是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牺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声声慢》被誉为写愁的绝笔。李清照词景物往往涂上感情的色彩,自然景物具有了感情,有时竟成为词人的朋友和知音。“醉莫插花花奠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把花当作同命运的友人。“唯有楼前流水。应念交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作者把流水当作知音,用多情的流水表现相思的痴念。流水在诗中常被写作无情的代表,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之句,而李清照笔下的流水却是有情的,忠诚的陪伴着愁苦敏感的词人,更衬托出她孤独无依的哀愁和对情人的深切思念。

第三,将无形的愁具体化形象化。抒写愁绪是词之当行本色。但以景衬情为最多,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写的可谓一往情深,欧阳修、苏轼、秦观写愁亦多此句。李清照除了将上述的手法运用的炉火纯青以外更辟蹊径,那就是把本来抽象的一种心理活动变成可感觉的形象,使愁具体化。李清照词中的愁是有长度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是有浓度的“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有形体:“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有重量:“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用准确的语言将愁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使看不到握不住的感情变的具体可感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健醉花阴》)写愁却不道愁而要写瘦,因孤单寂寞,形单影只而憔悴而瘦。写瘦又自比黄花,花非鲜红,也非雪白。而是黄,黄是枯叶之色是秋之色。以欲谢之黄花写人瘦,真瘦也。作者被相思折磨的消瘦单弱,在西风中与黄花相对相惜相怜,“人比黄花瘦”用黄花来比人的瘦,用瘦的形象来说明白己的独居相思之苦,非常婉转含蓄耐人咀嚼,有着一种令人回味和思索的力量。

李清照往往就是采取具有象征性的语言载体在视觉听觉上与之共鸣从而对愁进行折射渗透,避免了“我寄愁心与明月”的直白式倾诉,增加了词的形象性,这种手法来自女词人对生活特有的细致观察,

列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对真正的艺术作品定了三个标准:一,所传达的感情有多大的独特性;二,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三,艺术家真挚的程度如何。李清照的生活经历是曲折矛盾的,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她有壮士胸怀,她以诗干预国家大事“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发豪放悲壮之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以词写闲愁写爱情写相思——这些词人常作的内容,也是独特的。那些男子越俎代疱所写的代拟闺词其表达感情的真挚细腻是无法与李清照词相比的。而且李清照出身于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庭。自身又聪颖博学,她用才华笔力将自己独特真挚的感情清晰的传达出来打动读者,使她的词赢得了很高的赞誉。

雪莱说:“我们最甜美的歌,就是那些倾诉最哀伤思想的。”在感情缠绵风格婉约的唐宋词篇中,李清照对愁的成功描写使她的词具有永恒的魅力。

猜你喜欢

李清照词人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词人的职业
如梦令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乐观态度 闲静生活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特笔史公文——蒋士铨剧作叙事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