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声喧哗

2009-06-15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商业化张爱玲学术

陆 璐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从学术范畴,文化范畴与价值范畴来解构“张爱玲现象”对文学史、文化发展、思想意识问题的影响,并通过本研究去发现并整合文学价值与商业化社会的有机对接,通过行文论述确定张爱玲在新时期的文化形象与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张爱玲;学术;商业化;文化联姻

“张爱玲现象”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自觉载体,以下笔者将通过“张爱玲现象”在学术、文化、文学、消费等几个范畴的影响做一些简单的思考。

一、学术围观下的“张爱玲现象”

从学术范围来讲,“张爱玲现象”既形象地界定了她在学术界的地位,同时也将大众文化接受带到了一个相对广泛的界线。而学界则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将“张爱玲现象”有效地展开研究,重新界定一些文学元素,并探索文本视野下的文学生存状态。文学泛化了。与文化的边界模糊了。与媒体的边界消解了。“一些畅销的图书是文学还是媒体调查报告,就很难严格区别。文学似乎与每个人都有了关系。而与之同时,文学性处于拓展、置换和更新的境地。与文学的泛化相对应的文学研究的扩展,使文学理论成了文化理论,理论上的边界也是大大突破了。”在当下,中国主流文化并没有将消费文化推到对立面上,而是与之形成了默契,主流文化并不完全否定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主旋律也可以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主流文学以新的方式存在,主要是同大众文化混合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张爱玲现象”与边缘文化的紧密衔接也就注定了它有可能成为主流文化的一种,同时“张爱玲现象”也为文学发展的空间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机会。张爱玲作品的一度改编不光是泛化了文学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使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受众更加贴近。“张爱玲现象”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为文学发展的思考给出了一个合理的答案,同时更加注重了文学为群众服务的一个深度。

历来,学术界的推动对文学的发展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海内外对张爱玲的关注与研究奠定了张爱玲热的基础,学界的理论完善与文本研究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深化了张爱玲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传奇形象。当然,在学界的推动下,“张爱玲现象”完成了文本研究到消费文学的华丽转身,并通过媒介的力量实现了“张爱玲现象”的多极化发展。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文学一直停留在文本的形式上,尽管有多个文学作品被转化成另外的形式,但是就其根本,文本视野对文学的影响是非常大。如果没有媒介的力量张爱玲热是不可能的,它也只有在传统文学的生存状态下去等待发现,而不可能根本地实现文学商业化的目的。“张爱玲现象”的出炉首先解决了传统文学模式的寂寞,在有限的受众空间范围内,文学的文本模式生存处境是非常尴尬的。因此学界对“张爱玲现象”的推动与研究直接导致张爱玲成为消费文化的一个先机,同时也使文学文本的价值有了更加广泛的空间。在这里要说到文本模式与当下消费文化的结合。就不得不说到学界与媒介的力量,显然学界的力量是完成了传播到消费的基础再造,而媒介则是把文学的价值功能化了,可见学界对“张爱玲热”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联姻下“张爱玲现象”

从文化范畴来讲,“张爱玲现象”集合了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甚至包含着商业文化与消费意识。它在这些层面的共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是有区别的。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联姻是张爱玲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不仅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类别,更是文化载体的一个转向。显然要使其联合,相互吸纳就必然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这里所特指的精英文化张爱玲的小说,散文,包括在边缘文化背景下的受众人群;大众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无疑就是电视、电影、动画、歌曲等模式。

精英文化需要关注的是:大众需要从其中获得什么,是高深抽象的道理哲思、令人费解的思辨逻辑、晦涩难懂的语言表达,还是那些他们能够接受的价值体验和深入浅出的知识,只有渗透着适合“百姓日用”的价值和体验。精英文化才能在大众文化层面上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

“张爱玲现象”恰恰是抓住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联姻的点,通过媒介与民间的推力实现了文学价值与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对接,完成了文学诉求的最终目标,自然地也就形成了“张爱玲现象”的根本价值所在。

在近年文坛上,“小女人文学”和“男人文学”都很繁荣,“文学喷嚏”与“文学哈欠”齐声作响,脂粉气不仅仅在一些女性作家身上阵阵散发,也从一些男性作家那里扑鼻而来,作家们纷纷逃避“伟大叙事”。而转入“低调合唱”……面对这种状况,一些人提出了或温和或尖锐的批评,他们呼唤文学的人文关怀,人文激情。而面对这种批评和呼唤,一些人站出来为现今的文坛现状辩护,他们强调和歌颂作家的所谓“世俗关怀”,并且动辄抬出张爱玲作例证,把张爱玲当作因“世俗关怀”而成功的典范。

张爱玲是一个天生属于都市的作家。作为一个学生出身的自食其力的自由撰稿人,她具有小资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生活乐趣。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族小姐,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所以,她是把自己隔离开的,她像是隔着玻璃看着玻璃外的人生。张爱玲的生平和她生活的城市是一大“看点”,也是一大“卖点”。近几年关于张爱玲与上海的书成了出版热门。《张爱玲地图》、《张爱玲的广告世界》、《张爱玲的上海舞台》等纷纷摆上了书店的显眼位置。《张爱玲地图》记录了作者花了八年时间寻访到的张爱玲文中所提到的老房子、爱丁顿公寓等确切地址和细节重现,让人们重温了老上海的风韵。《张爱玲的广告世界》,完全就是借着张的名头的上海物质生活模本,其内容是到每一问咖啡馆和西饼屋细细验证张爱玲当年吃喝过的东西。如今的某些张迷谈论张爱玲买过的俄国黑面包。就像谈论《红楼梦》里王熙凤喂给刘姥姥的一口茄子羹一样,亲切而又贴心。胡兰成的《今生今世》能爬上畅销书的排行榜。毫无疑问买书的人只是要借此窥探胡与张之间的风月情事。而作为图书购买市场的主力消费群——这些小资们的阅读口味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他们眼中,张爱玲的气质与小资、与上海天然相合。比如小资们乐于谈她的着装,既有名门之后的华丽雍容,又有自食其力小市民的通达。“她既是小资,又是布尔乔亚,游刃于大俗与大雅之间,这才是真正让小资们折服的地方。”

从文学作品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模本的重现,已故多年的张爱玲的魅力不断被挖掘出新的可能性。熟悉了张爱玲的散文、小说之后。开始了对张爱玲的生活、情感,甚至吃喝玩乐的细枝末节的追随。通过这些形式,对张爱玲的阅读再

一次拓展开来了。

三、文学拐点下的“张爱玲现象”

张爱玲的成功出名是在一个特殊环境里。上海沦陷,才给了她机会。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了,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求之不得,给他们点什么,当然是毫不计较的。天高皇帝远,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柯灵先生为新文学阵营中的健将,深知左派批评的苛刻峻厉,如果张爱玲的创作落在这些批评尺度里,难免栏猿笼鸟之祸,但具体到现代文学史的时间空间,恐也是夸大了这些批评的威力,因为在文学批评没有与政治权力结合为一的时候,再严厉的批评也不至于格杀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作家的艺术生命。”@不说别的,即是在张爱玲之前。就有两个她所心仪的写世俗的作家:张恨水和老舍,一个是旧文学的大家。一个是新文学的明星,似乎都没有受到五四启蒙传统的排斥。张爱玲即使早出道几年,也未必不能成其为张爱玲。不过是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坛龙腾虎跃,门户复杂,一个文学新人要出名当别有一番滋味,不像沦陷时期,潜龙伏虎之外只有虾跳猫啼,张爱玲又是被一些有政治背景的杂志炒热的。

有了这个前提,使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对现代都市通俗小说品质的提升。张爱玲从小深受中国古典小说的浸淫,晚年又以研究《红楼梦》和《海上花列传》自娱,其实这些个人爱好在一般新文学作家中也是很普遍的,并不说明她与旧文学有特殊关系。令人感到特别的是她直言不讳自己对都市通俗小说中社会小说(如张恨水、朱瘦菊等人的作品)的喜欢,以及对现代都市世俗文化(如沪上曲艺、旧京剧、社会小报等等)的热爱,这在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中是很少见的。张爱玲的小说其间所折射出的女性意识问题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她把当时背景下的女性意识与社会意识凝练成创作的主要元素。首先她把女性意识建立在文学意识的基础上,通过文学的话语权实现了女性意识到文学意识的升华:其次是“张爱玲现象”的受众在知识层面上决定了“张爱玲现象”作为文学价值的功能体现的再造作用,恰恰是这种作用力对文学价值既是维护也是突破,在前面我们提到了通俗文化、都市文化背景下的“张爱玲现象”,那么现在我们就有理由通过文学价值的转变与突破去探索它在泛化的文化元素下,意识的形成与价值的升华:再有就是“张爱玲现象”解读的文学价值与意识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非是文学的受众与文学的发展,女性的本能回归与女性意识的叙述。显然通过“张爱玲现象”的研究,这个特点在未来的文学发展历程中,它的功能是不讳不断放大并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影响力、作用力与再造力。

四、消费快感下的“张爱玲现象”

在商业化条件下,张爱玲是被消费着的,因为这种消费与本文的消费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本研究是通过消解、意识问题的体现去发现张的文化的价值,但是此处的消费就要理解成商业化背景下的文学价值的发掘与建树。

文化进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百花齐放,它必然推动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那么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张爱玲现象”并不是一个偶然。从张的服饰到她喜欢的音乐,从张的文字到她的颜色,再从张的悲凉到她的寂寞,最终形成了她的现象所构成的后人对她的仿效。“无数的张爱玲追随者却多了起来,她们披着张爱玲的外套,喝着张爱玲的咖啡,说着张爱玲的语言,甚至渴望张爱玲那样的爱情。从文学作品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模本的重现,已故多年的张爱玲的魅力不断被挖掘出新的可能性。熟悉了张爱玲的散文、小说之后,开始了对张爱玲的生活、情感。甚至吃喝玩乐的细枝末节的追随。通过这些形式,对张爱玲的阅读再一次拓展开来了。”

消费主义时代是一个影像化的时代。张爱玲的作品也被众多导演追捧,不断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张氏作品之美在于文字,人物形象多靠细节和内心描写来支撑,她的小说尖锐深刻、别具一格,并不是每个导演都能把这些文字很好地转换成一幅幅蒙太奇,所以张爱玲作品的改编是有难度的。比较而言。把张爱玲作品改编为电影的大都较忠实于原作,比如《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导演和演员对情节和角色的把握都相当到位。相较于电影,电视剧是更普及也更世俗的艺术样式。但电视剧版的《半生缘》,完全没有书中人物的神韵,贱化了人物。糟蹋了原著,与其说是张爱玲版的还不如说是琼瑶版的。把张爱玲“琼瑶化”正是为了迎合地地道道的小资口味。在边缘文化背景下,张爱玲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学现象,更确切地说张爱玲是文化多元化的一个象征。但是在商业界更有一种声音:张爱玲就是高票房,显见在边缘文化背景下,“张爱玲现象”必然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由此“张爱玲现象”在传统文学、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网络文学对搏的特殊时期就合理地提出了文学的消费属性,在一定意义上既凸显了文学与文化的“本”体,同时也构筑了文化与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商业化张爱玲学术
九月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