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2009-06-15熊小兵
熊小兵
摘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对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学生、其他教师、学校、社会、自身、自然六个方面出发,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分析和探索辅导员队伍和谐发展的内涵,以期促进辅导员队伍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辅导员队伍;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205—02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可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和谐发展,对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队伍的和谐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各种因素紧密相联,因此,我们要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分析和探索辅导员队伍和谐发展的内涵和策略。
一、促进辅导员与学生的和谐发展
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和学生工作各项制度、措施的直接实施者,是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对学生影响广泛的教育者之一,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班集体建设和学生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促进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和谐发展十分重要。但是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一般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辅导员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如果说专业课教师是学生的专业导师,那么辅导员就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目前辅导员队伍层次不齐,辅导员的工作模式、方式和方法各不同,导致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也比较复杂。辅导员队伍普遍比较年轻,有热情、有活力、有干劲,和大学生有很多共同语言等等特性都是辅导员与学生和谐发展的优势。要促进辅导员和学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关键还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教育、管理、咨询,保障、服务、生活等方面都要尊重和维护学生利益,尊重学生个性。辅导员队伍的评价和考核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使辅导员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增进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和谐发展
与一般的教师不同,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目前在有的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称,也不能与专业教师媲美,身份比较尴尬。思想政治工作边缘化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部分领导和老师中还存在“辅导员工作人人都能做”的观念。这主要是由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和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
辅导员和其他教师的关系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辅导员和其他教师的关系的不和谐在根本上还是一个利益关系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间的矛盾和磨擦总是难以避免的。但由于人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根本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的矛盾和磨擦又是可以化解的。总之,各校都要切实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并举同抓,从外在力量上促进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增进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和合作,成为一种促进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和谐发展的内在力量。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A·阿德勒认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真正原因是缺乏合作精神”。他说:“有一些人终日在追求着个人的利益和优越感。……我们发现:这会因此而无法和其同类发生联系。”[2]
因此,要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其成为大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品德上的带头人、学习上的监督人、生活上的监护人。在实际工作中还要进一步强化辅导员工作的地位,落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推进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辅导员与学校的和谐发展
辅导员是学校中的重要分子,它既受学校的领导,其工作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社会风气,辅导员与学校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人际关系心理学告诉我们,互动性是人际交往的首要的规律。辅导员与学校关系的和谐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互相尊重。
一方面,学校尊重辅导员就是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辅导员的工作,尊重辅导员本人、工作和工作价值。《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学校要为辅导员创造平等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落实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家化建设,尊重和激励辅导员的工作。高校要切实做到“两个一样”,即像重视业务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一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像关心业务学术骨干的成长一样关心辅导员的成长。另一方面,辅导员尊重学校就是对学校要有责任意识。尽管目前辅导员普遍存在待遇低、队伍变动性大、地位不高等问题,但是,辅导员作为学校的一分子,就要尊重学校,遵守学校的纪律和规范,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积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为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深化辅导员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辅导员是社会的一份子,与社会不可分离,辅导员队伍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之一。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建设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学生群体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与建构,做好政治解释和政治动员工作,可以使学生学会与制度政策和谐“相处”,使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和谐。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发展飞速,日新月异,现代社会对辅导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辅导员也要适应社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社会也要养成尊重辅导员地位,形成支持辅导员工作的良好风气和机制。目前,尽管辅导员的地位略有提高,但辅导员的身份和地位还是比较尴尬,社会还未形成把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同等尊重的风气和氛围。
五、辅导员自身和谐发展
辅导员自身和谐发展就是辅导员的身心和谐,寓含着愉悦的体验、旺盛的精力和创造的潜力。当前社会随着各种社会利益调整和矛盾冲突,特别是辅导员目前的整体地位仍不高的大环境下,必然导致相当一部分辅导员的暂时利益得不到保障,造成他们产生心理落差和失衡。人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统一体,因此,学校、社会要把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待遇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关注辅导员的身心,关注辅导员面临的问题,营造辅导员发展的良好外在环境。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做到政策上关注、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健全辅导员教育培训机制,规划辅导员的发展,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完善辅导员队伍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健全辅导员与教师队伍之间的交流、流动机制,鼓励他们立足实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
当然,最关键还是解决内因的问题,即辅导员自身的问题,积极构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提升辅导员的素质,使辅导员自觉提升和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鼓励以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使辅导员不仅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能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心理辅导、素质拓展等,“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引导他们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六、推进辅导员与自然和谐发展
现代社会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造成并日益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裂痕。现在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生态失调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一方面辅导员要成为接受环境教育的人群。从目前来看,高等院校教师的环保培训几乎是空白,辅导员的环保意识还不够强。而辅导员的环境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环境素质。因此,要对辅导员进行环保培训,提升辅导员的环境素质。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在组织开展和指导的各种组织和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进行环境教育和生态教育,使学生们清楚地认识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树立生态责任感。苏联生态学家佩德里茨金指出:“道德地对待自然界的规范一旦变成人的内在需要,它就会在解决生态问题中起到重要的作用。”[3]可见,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进行生态学知识的教育,使生态责任感深入人心。大学是一个学习专业知识的地方,也是价值观念最后成型的地方。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就成为社会生产建设的主力,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这样,大学生的环境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人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生态环境开发、选择和利用的态度,并成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3月.
[2]郭因,黄志斌等著.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通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267.
[3]鲁洁.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
(责任编辑/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