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的代价论思考

2009-06-15尚欢欢

学理论·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代价可持续发展

尚欢欢

摘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在面临一系列冲突和矛盾时所作的一种选择,任何一种选择都不会是无代价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不例外。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在代价与价值之间寻求某种均衡状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代价;博弈均衡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009—02

传统的发展观在推动人类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使人类在许多领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严重的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使社会无法在原有基础向着科学的、合理的方向顺利发展。正如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矛盾、能源危机、粮食短缺、资源匮乏、人口激增、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危机,这些不得不迫使人类变革传统的发展模式,选择新的发展道路,而这个新的发展观念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在面临一系列冲突和矛盾时所作的一种选择,任何一种选择都不会是无代价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不例外。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在代价与价值之间寻求某种均衡状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最好的诠释,是适合人类科学和良性发展的。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发展”一词是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事物内在本性、潜能的展开和实现过程, 是事物不断地趋向圆满或完善的过程。在唯物辨证法范畴内发展的概念即:“前进的变化或进化,是对客观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哲学概括,指事物从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特别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向有序、从简单向复杂的上升运动。” [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代价的内涵

“代价”一词在不同语境及不同学科中, 它的含义也不同。在日常用语中,代价常指为达到某种目的作出的某种舍弃、付出、投入和消耗; 在经济学中,代价被看做是生产成本、机会成本、各种损耗和日常消费;而在哲学中,代价是事物发展的矛盾或背反性质的体现,是否定的外化或对象化形式,即发挥着转化功能且自身要被否定掉的价值。作为哲学概念的代价又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发展有内在必然联系的必然性代价,必然性代价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即与发展有内在必然联系并为换取某种发展所必须做出的损失和牺牲,是指发展的主观、客观要求的必然性, 是发展必须的前提条件。另一类是非必然性代价,是指发展的非必要性付出或牺牲,它并非构成发展的必须条件,如人为造成的代价,也就是人为性代价,指由于主体自身的主观局限性所造成的人为失误而导致的发展代价。它包括由整个认识主体的认识历史局限性造成的损失和由某些具体个人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两种情况。必然性代价付出对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非必要性代价对发展具有负面作用。

三、可持续发展与代价的辩证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代价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代价角度而言,付出代价的过程就是对已有发展进步成果的消耗否定过程,这种消耗和否定就是发展的对立面。在特定的条件下,可持续发展与代价是人们价值取向中相反的两个侧面, 发展是与人们价值取向一致的积极成果, 而代价则是与价值取向相悖的消极后果。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 社会进步既扬弃着代价也可能生产着否定自身的代价。社会的发展对要求降低代价,排斥代价,代价对社会的发展进行限制,某种程度上损毁和否定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 可持续发展和代价是统一的,代价与发展具有直接同一性,二者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其次, 代价与发展相辅相成,代价和发展只能在对方身上得以实现。代价与发展互相提供条件,发展为代价提供了成果基础,代价使成果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发展,最后,从代价与发展的各个方面来看,代价和发展密不可分,没有离开发展的代价, 也没有不付出代价的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中的代价

可持续发展的代价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被否定和牺牲的替代性价值。它包括了环境和资源成本、教育成本、时间成本、沟通协调的成本等方面的支出,也包括了对发展负效应的承担,这些负效应指的是可持续发展中科技的负效应,对公平的推崇所引发的牺牲等。

(一)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科技代价

恩格斯告诫人们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2]为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必须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马克思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 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 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3]科技的发展还会存在一个弊端,就是疏忽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致使科技发展,人与人之间情感疏远,这也是一个人文方面的代价。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科技实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浪费大量的资源,时间,精力,同时,取得成功的实验,不免还会伴随着不等的负面效应。

(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宣传动员代价

为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必须有这样的结构和一支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宣传动员队伍,所以为维持这样的机构和培养这支队伍我们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仅是个前提,这支队伍还需要利用大量的成本向广大群众宣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动员人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付出代价的过程。

(三)可持续发展存在的机会代价

可持续发展战略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但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很难或者说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然而,人的自我中心化乃是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规定,是人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赖以确立的基石,只要人类仍然以“人”的方式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消解人对机会的向往。而实际上,可持续发展观不过是一种更隐蔽的自我中心化而已,它所谓的“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是需要损失很多机会,正如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资源,如继续进行他们的交易即破坏了“代内公平”又破坏了“代际公平”,但不进行交易他们都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付出机会代价的。

五、可持续发展与代价的博弈均衡——科学发展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宗旨和关键,就是要在人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的价值关系中确立这一科学合理的度,也就是可持续发展与代价的博弈均衡。

(一)科学评估发展与代价的利弊大小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为善亦可为恶,它使人类掌握着获取财富和幸福的无限能力,但也包含着巨大的负面效应。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方面都步入了正轨,我们转变观念,开始实施科学发展战略,建立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全球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是人类长期使用科学技术过度掠夺破坏大自然的结果,现今人们对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正负双面效应的存在几乎都不怀疑。我们应该建立科学评价发展机构,为政府社会提供发展评价服务,为做出科学发展决策做好参谋助手,为社会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极力减少非必然性代价

非必然性代价也就是人为发展代价是指由于主体自身的主观局限性所造成的人为失误而导致的发展代价。它包括由整个认识主体的认识历史局限性造成的损失和由某些具体个人的失误所造成的损失两种情况。人类虽然是唯一理性动物,但人类不是万能的,人类认识具有历史局限性,人类对发展本身带来的实践后果、延时效应未必有充分的正确认识,人类无法判断当下被看作是合理的无可指责的发展在历史的漫长过程中具有永恒性。我们应通过各种努力极力克服认识的局限性, 积极实践行动克服实践的局限性,从而使人们的价值选择和实践活动付出更小的发展代价。

(三)实现人类意识的统一和提高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所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共同性原则,即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打破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屏障,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就环境和发展达成广泛的合作,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4]。当今世界国家和民族无论还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分歧,有的因为意识形态,有的因为文化背景,有的因为经济发展程度等等,如果将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一起,必然需要有超越这些分歧的,能让大家认可和接受的共同基础,也就是实现共同的利益。可持续发展应该能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但面临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是否能与大家思想统一是个关键。现在当发生了的环境危机和资源匮乏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类开始全面审视自身的各种活动之间的不协调,为此做出积极努力。现在我国已充分认清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关闭了许多污染严重和资源浪费的企业,政府也大力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取得很大实效。

(四)实现人类行动的统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要有效调节人类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单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5]。可以看出只认识到位统一思想还不够,重在落实到行动,阻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不仅仅是一个狭隘的经济技术问题,而还直接牵涉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关系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矛盾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博弈均衡就得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协调各方面因素,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可持续发展代价最小化。

参考文献:

[1]辨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I.Kant.Critique of Pure Reason[M].N.Smith(trans.). StMartinPress,1968,18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代价可持续发展
幸灾乐祸的代价
幸灾乐祸的代价
代价
快乐的代价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