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而不B”格式的语用功能分析

2009-06-15宋文平

学理论·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焦点语境

宋文平

摘要:“A而不B”格式是由连词“而”和否定副词“不”前后嵌入意义相反、相近或相关的两个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构成的,整个结构的层次是否定副词“不”修饰“B”,“而”连接“A”和“不B”。它可以充当各种句法成分,可以在句子或篇章中并列对举使用,并且还可以独立运用。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格式的使用频率比较高,本文将着重分析其语用功能。

关键词:“A而不B”格式;语境;言语行为;焦点

中图分类号:I0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145—02

“A而不B”格式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待嵌格式。它可以充当各种句法成分,可以在句子或篇章中并列对举使用,并且还可以独立运用,本文将着重分析其语用功能。

1.“A而不B”格式与语境的关系

1.1“A而不B”格式常用于书面语语境中

由于“A而不B”脱胎于古代汉语中的四字格形式,在古代典籍中就被大量使用,所以这类格式带有明显的文言色彩,比较适合用于书面语中。所以“A而不B”格式常出现在书面语语境之中。如新闻标题,文学作品,规章制度中等等。但是由于“A而不B”格式表义丰富,运用灵活,使用频率提高,也会出现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口语作品中。

1.2语境对“A而不B”格式感情色彩的影响

多数“A而不B”格式含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能够表达说话人对客观事实的赞扬或贬斥的态度或看法。如,

(1)但是纣王众叛亲离却战而不惧,败而不降,也是顶天的英雄。(冯向光《三晋春秋》)

(2)寨主姓张,家有几百顷田地,在商州和西安还有当铺,富而不仁,鱼肉一方。(姚雪垠《李自成》)

以上(1)例具有明显的肯定和赞扬之情;(2)例则对寨主的行为充满了贬斥之义。

但是有的“A而不B”格式本身并不带有明显的情感义,其感情色彩还需要借助于语境来确定。如,

(3)日前,记者采访发现,“休而不闲”的着装新主张,开始在职业装扮中大行其道,介于正装和便服之间的穿衣风格,让白领丽人们拒绝再做“装在套子里的人”。(楚荆网)

(4)因为职业的关系,我不可能有太多的机遇走进外面的繁华世界,也没有较多的时间去饱览名山大川的美丽风光。而读书写作恰好是一种绝好的精神漫游,借此可稍稍弥补一些缺憾。而开荒种菜,是为了借此来舒筋活骨,为了亲近那久违了的土地和庄稼,也正好体验一番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自给自足与乐趣。休而不闲,也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您不妨也试试?(百拇医药网)

(5)休闲最关键的是要让“心息”,平时工作劳心劳力,工作压力特别大,而到了长假期间,人们应该要让心好好“休息”一番,忘却工作和烦恼,而不能“休而不闲”。(新华网)

(6)黄金周休而不闲,凸显带薪休假缺失之痛。(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休而不闲”本身可以用来描述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自身不带有任何褒或贬的感情色彩。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它所表示的感情义却是不同的。例(3)和(4)中说话人带有明显的赞扬的感情色彩,认为“休而不闲”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生活方式。但是在例(5)和(6)中,语言环境赋予“休而不闲”很明显的贬义色彩,说话人并不提倡这种休假方式。

2.“A而不B”格式所代表的言语行为类型

2.1“A而不B”格式所表示的言外行为

言外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是通过“说话”这一动作所实施的一种行为,人们每说一句话都是在实施一种言外行为,人们通过说话可以做许多事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一句话所具有的言外之力体现了说话人的意图。塞尔把言外行为分为以下几类:

(1)阐述类的言外行为是说话人对某种事物的状况,所表达命题的真实性做出承许。这一类言外行为的适切方向是从话语到客观现实,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相信。

(2)指令类的言外行为是说话人试图要听话人做某件事。这种指令可以是谦恭的邀请,也可以是强烈的建议。它的适切方向是客观现实到话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希望。

(3)承诺类的言外行为是使听话人对某一未来的某种行为作出许诺。这类言外行为的适切方向是从客观世界到话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意欲。

(4)表达类的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人对命题内容所标明的某种事态的某种心理状态。这一言外行为没有适切方向,因为它不存在适切方向问题,说话人既不想通过说话来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也无需使自己的话语符合客观现实,命题的真实性是实施这一类言外行为的前提。

(5)宣告类的言外行为是使客观现实与所表达命题之间保持一致,如果我成功的实施提名你为候选人的行为,那么你就是候选人。宣告行为会造成凭借成功的宣告的事实所涉及到的对象的身份或条件的某种变化。这一类行为的适从方向明显是从现实世界到话语。

(6)阐述性宣告类的言外行为,是塞尔在宣告类分出的一个副类。它和阐述类言外行为具有同样的根本条件,即它牵涉到说话人对话语真实性的判断;同时它又具有宣告类的绝对优势。在一些场合中我们不仅需要对客观事实作出判断,而且还需要一个权威的裁决。比如球场上裁判认为球出界,他就可以把它判为“界外球”,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在他宣布自己的判决时又引起了客观世界的变化。这一类行为的适从方向也是从现实世界到话语。所表达的心理状态与阐述类行为一样也是相信。

“A而不B”格式所表示的言外行为主要是阐述类的言外行为,对应的句类主要是陈述句。如,

(7)其中,牛街的糕点是出了名的,入口甜而不腻,不但好吃,而且种类多样,如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豆豆昔。(《人民日报》1993)

上例中“甜而不腻”是说话人对牛街的糕点的特点做的阐述评价,虽然糕点是甜的,但不像人们通常所想像的那样腻,并且试图使人相信这一特点是真实存在的。

除此之外,在特定的语境中“A而不B”格式还能表示指令类的言外行为,可以用在反问句和感叹句中。如,

(8)你从前就一直是重量而不重质啊!(《银河英雄传说04》)

(9)容器上明明还留有昔日的一点风采,一丝笑容,一种美的想象,怎能视而不见?(《追忆似水年华》)

(10)政变派被困在海尼森上,我们不见得一定要与其短兵相接,可以围而不攻,采取时间消耗战削弱他们的抗战意志,使他们不攻自破。(《银河英雄传说03》)

例(8)中“重量而不重质”是说话人对听话人以前的某种状态的描述,但其真正的意图是想让听话人与从前一样;(9)中“视而不见”描写了人对某事物特点的态度,但用在反问句中明显是说话人试图让人们不要对其视而不见;(10)例中“围而不攻”是说话人希望听话人采用这样的战术来应对政变派,是对战术做的一种建议。

2.2“A而不B”格式所表示的言后行为

言后行为是指话语所带来的后果。通过说话,我们可以使听话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如,

(11)港北对虾鲜而不腥,情牵两岸。(旅游网)

(12)苏式红烧肉的特点是:浓油赤酱、肥而不腻、酥而不碎、甜而不粘、浓而不咸!(颍上论坛)

以上两例中“A而不B”格式都是用来对食物的美味进行描述,它最可能引起的言后行为,可能就如广告效应一样,引得很多消费者前来光顾品尝。

(13)手机水货灭而不绝(泉州晚报2003)

(14)由于童工来源多、费用低、易控制,因此禁而不止。(《人民日报》1996)

以上两例分别对手机水货和童工使用两种现象做了描述,其实也是对人们购买手机或雇用员工的一种提示,让人们注意现实中存在的情况,它最有可能引起的言后行为就是人们在购买手机时特别注意辨别真伪以维护自己的消费者利益,或者在招聘员工时避免雇佣童工。

3.“A而不B”格式的表达焦点

刘丹青、徐烈炯(1998)认为焦点是一个语用性的话语概念,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而强调的部分。往往是句子的语义重心。焦点的表现形式一般有重音标记、虚词标记和句法标记。连词“而”和否定副词“不”的双重标记使得“不B”成为格式所要表达的焦点所在,负载了说话人所强调的重点信息。如,

(15)王华炎,82岁,热爱红领巾事业,关心下一代工作,1984年11月离休后,做到离而不休,无私奉献,自强不息,老有所为。(萧然青年基层团组织在线)

(16)动物有情怪而不怪(中国少儿艺教网)

上两例中“离而不休”的语义焦点在“不休”上,强调老人虽然退休,但其实仍然关心着下一代,仍然无私奉献,有所作为。“怪而不怪”表达重点在“不怪”上,强调的是动物有情看似很怪,但其实却不怪。

4.“A而不B”格式的表述价值

4.1“A而不B”格式产生的原因

白丁(1992)认为汉族传统文化中的中庸观和辩证观,是促使“A而不B”格式在古汉语文献中大量存在的原因。我们认为这一原因只适用于“A、B”为同义的“A而不B”格式,因为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近义词语,它们在意义、色彩、搭配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有时为了表义精确或强调语义的需要,人们常常在同义词语之间进行比较选择。如“和而不同、混而不乱、关而不闭”等。

而其他类“A而不B”格式的存在也是适应了人们运用语言时的心理需求,也是语义表达的需要。同时,这种格式的存在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有助于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如果我们想表达一条法律法规或措施制度颁布了很久,却仍然未被大众所接受,我们就可以用“推而不广”,既准确地满足了人们的表义需求,又符合经济性原则。

4.2“A而不B”格式的表达效果

从语义上看,“A而不B”格式多表示虽然具有了A状态,却没有产生常规状态下或人们预料中应该存在的B结果。如“取而不消、剿而不灭、败而不妥”等,将丰富的含义融入短短的几个字之内,比平铺直叙的用词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说“A而不B”格式简单凝练,表义丰富,短短的几个字,往往凝聚了一个句子的内容。

结语

本文尝试对“A而不B”格式的语用功能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格式结构特点以及格式意义也较为复杂,这些问题是本文尚未解决的,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研究,这样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一结构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中国语文,1998,(4).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张莉.析词否定——一种特殊的析词法[J].修辞学习,2004,(3):62-63.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焦点语境
焦点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两会”焦点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彩世界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