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寓言新论

2009-06-15

学理论·下 2009年5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寓言孟子

李 阳

摘要:研究者认为孟子寓言不足20则,实际上其数量远不止20则。孟子寓言主要来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孟子的即兴创造和孟子言行。孟子寓言的主要内容包括说明事理、针砭时弊、诠释学说三大部分。孟子寓言的表现形式,以嫁接寓言、同心圆寓言和寓言标志为其主要特色。孟子寓言的艺术成就以简洁隽永、形象逼真和逻辑性、对比性为主。

关键词:孟子;寓言;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1—0143—02

一、引言

孟子寓言,历来认为数量少,其重视程度远不及庄子寓言、韩非子寓言等。公木、陈蒲清、白本松、吴秋林等人均认为孟子寓言不足20篇,在各类寓言选本中,孟子寓言都没有超过10篇,《中国古代哲学寓言故事选》集孟子寓言10篇,《中国古代寓言选》和《中国历代寓言选》都集有9篇,《寓林折枝》7篇,《中外寓言鉴赏辞典》4篇。其中,普遍看好的寓言有《揠苗助长》(公孙丑上)、《一傅众咻》(滕文公下)、《学弈》(告子上)、《校人烹鱼》(万章上)、《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等。但近期有人认为孟子寓言有22则[1],而据笔者统计,《孟子》中能够称得上寓言的有59则,几乎每章里都有寓言。

二、孟子寓言的来源

孟子寓言是《孟子》的附庸。他受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影响,没有从远古神话故事中取材,而只是汲取了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营养,加之自己的就近取材,就形成了孟子寓言的主要来源。同时,我们还应当把孟子本身具有寄托意义的言行记载视作寓言,这样,孟子寓言的来源基本上可以有四种类型。

(一)历史故事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先秦君子们引经据典已属普遍现象,他们所征引的都是前代典籍或前贤遗言,皆有神圣话语的意味。[2]当然,引用他们言语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叙述相关故事,其故事蕴含寓意,有所寄托,就成了寓言。孟子寓言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有15篇,主要引用舜、文王、孔门人物等人的故事。此类寓言主要有《阳货馈豚》(滕文公下)、《仲子食鹅》(滕文公下)、《西伯养老》(离娄上)、《庾公追师》(离娄下)、《缪公馈》(万章下)等,这些都与某位历史人物有关,在史书上或多或少地都有所记载。

(二)民间传说

公木在《先秦寓言概论》中说:“据史籍所载,先秦诸子大量收集、加工和改造民间故事作寓言,已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习。”[3]《孟子》中的一部分寓言,也是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经由再创作而形成的。孟子寓言除撷取历史故事外,多采用民间传说,这与他的儒家思想和务实精神密不可分。这种类型的寓言一般都有“今有……者”、“有人于此”等字样。何待来年(滕文公下)、《揠苗助长》(公孙丑上)、《一傅众咻》(滕文公下)、《学弈》(告子上)、《冯妇搏虎》(尽心下)等,都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优秀寓言。

(三)即兴创造

孟子文章长于譬喻,而寓言又是比喻的高级形态,具有一定情节的比喻也就成了寓言。孟子在与人辩论时,常设喻说理,其喻即为寓言之来源。此类寓言一般都在论辩中出现,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然后讲寓言故事,批驳梁惠王的言行。

(四)孟子言行

历史上,孔子、庄子、诸侯王都可以作为寓言人物,因此,我们说孟子也可以作为寓言人物,部分栩栩如生的故事只要反映了普遍的道理,具有寓言的合理内核,就可以视为寓言。孟子寓言中,以孟子作为寓言人物的寓言有8则,包括孟子不朝(公孙丑下)、《孟子受金》(公孙丑下)、《孟子简》(离娄下)、《馆人失屦》(尽心下)等。

三、孟子寓言的主要内容

寓言,是由一个特殊的事件引伸出普遍的道理,也就是指有所寄托。同时,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曲折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孟子寓言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说明事理、针砭时弊、诠释学说三个方面。

四、孟子寓言的表现形式

孟子寓言分布于《孟子》一书中,或劝谏,或说理,或辩论,或讽喻,不一而足,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一般地讲,孟子寓言或穿插于辩辞之中,或独立成章,但它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形式不容忽视:一是嫁接寓言,二是同心圆寓言,三是有寓言标志。

(一)嫁接寓言

所谓嫁接寓言,就是把寓言故事根植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谚语、俗语、成语之中,由此出发,引申出新的故事,产生新的寓言。战国士人在典籍之外,则多援引民谚、流俗故事,自然而成寓言。

阳货馈豚(滕文公下)

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曾子曰:“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这个故事又见《论语·阳货篇》①。实际上,《论语》记载的比较详细,而孟子并非照抄照搬,而是以此为基础,简要叙述,并假曾子之口加以评论。有人说,寓言嫁接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原地深挖,二是另外找掘面,三是反面绣花。[4]这样看来,《阳货馈豚》当属原地深挖。这篇寓言说明,待人应诚实,不要耍花招,如果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就难免陷入尴尬的境地。

(二)同心圆寓言

为了说明一个政治主张或学术观点,而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寓言故事,或者在一个寓言故事中再插入一个或几个寓言,这样的若干个寓言就称为同心圆寓言。

《逢蒙杀羿》和《庾公追师》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交朋友要选择政治的人。后羿错在不善于择人,逢蒙则是反恩为仇。前者可惜,后者可恨。庾公之斯学射于伊公之他,伊公之他又学射于子濯孺子,教、学之人均为德优品正者,故子濯孺子能幸免于难。

(三)寓言标志

孟子寓言多在句前有明显的标志。句前标志,一是指讲寓言之前有过渡句,如《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前有“王好战,请以战喻”;讲《揠苗助长》(公孙丑上)前,有“无若宋人然”的过渡句;在《冯妇搏虎》(尽心下)前,孟子先:“是为冯妇也。”二是指在寓言故事中,句前有明显的标志。

关于句前标志的第二种情形,其起句可分为以下10种类型:

①有N于此。《一傅众咻》(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

②今有N于此。《雕琢璞玉》(梁惠王下):今有璞玉于此。

③今有NP者。《救斗》(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

④今有NP。《舍梧养棘》(告子上):今有场师。

⑤昔者NP。《校人烹鱼》(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

⑥NP1+有+NP2+者。《冯妇搏虎》(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

⑦今有VP者。《杀人》(公孙丑下):今有杀人者。

⑧有+VP+者+N。许行(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⑨AD+有+VP+者。《掩亲》(滕文公上):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

⑩NP+有+VP+者。《揠苗助长》(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五、孟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评价荀子时说:“他(荀子)以思想家而兼长于文艺,在先秦诸子中与孟珂、庄周可以鼎足而三。”[5]这也是对孟子文章艺术性的肯定。孟子寓言无不如此。

(一)简洁隽永,形象逼真

孟子寓言既没有庄子寓言那种荒唐恣肆、海阔天空的奇想,也没有韩非子寓言那种孤郁怨愤、冷峻奇峭的氛围,而是以“语约而辞尽”见长,常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呼之欲出的优美画面。《揠苗助长》(公孙丑上),短短41个字,开头结尾很清晰,有动作、神态、语言,把一个因拔苗而累得疲惫不堪的憨态可掬的宋人形象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不仅说明养气“心勿忘,勿助长”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办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只有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功。

(二)逻辑推理,引人入彀

孟子生活在战争频仍的战火中,那时正是处士横议的时代,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孟子需要进行游说和辩论活动。孟子论辩的对手多半都是当权者,不是直言骨鲠就可以使他们从谏如流的。孟子既要批判他们,又要争取让他们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寓言这一艺术形式,恰巧适应了这种需要。《托妻游楚》(梁惠王下)中,孟子先以臣子个人之事作喻,让齐宣王作出结论;再询士师不能治士之事,引王入彀;然后迎头痛批,问王“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这种层层推进的逻辑力量,使王陷入了无法回避的境地。

(三)对话为主,反衬对比

《孟子》与《论语》一样,都属于语录体,对话较多。而《孟子》较《论语》更为详尽细致。孟子寓言多表现为对话体的形式,且常常使用对比手法,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显示寓言任务特征,增强寓言效果。《以羊易牛》(梁惠王上)通过对话形式,说明王将以羊易牛衅钟,使羊和牛在数量上作了对比,效果明显。

六、结语

孟子寓言是先秦寓言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历来以少而精著称于世。开发和研究孟子寓言,于古于今均有益处。孟子寓言从其来源看,当属现实主义;从其内容来看,与他推行“仁政”密切相关;从其表现形式看,丰富多彩;从其艺术特色看,简约隽永,逻辑性强。我们应当突破前人对孟子寓言之成见,广拓深挖,不断汲取营养,丰富古代寓言研究,推动当代寓言之发展。

注释:

①《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丞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参考文献:

[1]陈建国.先秦寓言的奇葩─孟子寓言再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2):93.

[2]过常宝.先秦寓言来源及其修辞功能[J].中国文学研究,2007,(3):29.

[3]公木.先秦寓言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4:53.

[4]陈乃祥.寓言百篇[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193.

[5]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10.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寓言孟子
时装寓言
磨刀不误砍柴工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编辑动态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
透射光之炫丽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