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电视新闻记者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
2009-06-11郝丽华
郝丽华
[中图分类号]G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2-0170-01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变革转型阶段,改革三十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组织变革速率加快,职业不稳定加剧,使得人们对工作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而过度紧张会使个体出现疲乏、工作能力下降,甚至身心衰竭等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职业倦怠。做为人群的一部分的电视新闻记者也存在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会给电视新闻记者造成怎样的影响,又如何解决呢,笔者谈些浅见。
一、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工作紧张,压力大。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任务重。对于记者来说,手机永远都是24小时开着,有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就是在放假的时候,也必须做到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正常的生活规律对媒体人来说是一种奢望。尤其是电视媒体大多节目制作采编合一,记者的工作压力、工作时间长度和紧张度甚于其他媒体。据一项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68.15%的人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60.15%的人没有享用过公休假,59.15%的人从没参加过单位组织的医疗休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采访、写稿、编片子、组版,势必对新闻工作者的身体、精力和心理极限提出严峻挑战。
(二)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一年前,中央电视台清退数以千计的“新闻临时工”,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一些原本铆足干劲的记者,突然间被扫地出门,让很多圈内人士倍感心寒。根据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深化广播影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很多电视台都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陆续启动以聘用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改革。其中,为了减轻电视台的负担,“去人”机制的改革呼声最高。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多数新闻节目制作部门实行“全员聘任制”和制片人制。部门内工作人员由制片人聘用,随节目去留。除了推行制片人制度外,不少电视台还在栏目改革中实现栏目对外承包、栏目对社会招标、栏目末位淘汰(集体下岗)等改革措施。目的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聘用人员的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用人单位的负担。一纸“聘任合同”将记者分为编内与编外两种。很多编外,的记者不但没有记者证,有些连工作证、采访证都没有。有的电视台更是将记者分成事业编、台聘、中心聘、部门聘和栏目聘等等,逐级分下来更是连合同都没有,更不用提社会保障,随时都有被解聘的可能。
还有一部分新闻媒体采用末位淘汰制和业绩考核制,而媒体招聘的人员一般素质都较高,不相上下,只要有所懈怠,就有可能被淘汰。人事制度改革的初衷是鼓励上进,激励发展,而现实中多数新闻工作者感受到的是压力而不是动力。
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记者们,是全球公认最危险职业人群中仅次于警察和旷工的高危人群。近年来,死于调查性采访的记者人数在逐年上升。遭受骚扰、殴打、拘留的记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当记者为民生问题奔走时,自己却成为弱势群体。在他们看来,记者这份工作不过是暂时填饱肚子的事,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久而久之产生职业倦怠。
(三)个人职业能力难以适应岗位新要求。为了保证节目的播出,对记者完全是公司化管理和量化考评,设了基本工资,例如,某新闻栏目规定,每个记者每月发稿量必须保证24条,低于此扣绩效。三个月低于此线,自动解聘。某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总监在接受专访时这样形容新闻记者的工作:“作为终身的职业,需要有决心。永远要面对新事物、新挑战,永远要学习”,在长期缺乏职业指导的前提下,个人的能力难以达到职业的要求。久而久之,新闻记者会产生力不从心之感。
二、职业倦怠心理困境亟待关注
职业倦怠症生理表现出一些疾病征兆,身体疲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降低等,严重的还会出现嗜睡或失眠、吃不下饭甚至呕吐的情况I职业倦怠症心理表现为对职业前景茫然,没有工作热情和动力,逃避竞争,失去工作乐趣,对办公场所排斥;情绪低落。常常焦虑、烦躁;对业务指标缺乏热情;工作过程中易产生疲惫感,对新事物敏感度降低。这些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关注。
三、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一)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管理方式。国内外研究表明,领导的管理方式对减少员工产生职业倦怠具有重要作用。高要求、低关怀的领导方式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离职率和抱怨程度也会很高;而高关怀、高要求的领导方式则具有双重激励作用,既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又可以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减少职业倦怠产生。真正懂得管理的人应避免鼓励和宣传那种只顾工作,不顾家庭和子女,病得直不起腰还要去写稿的所谓“模范记者”的形象。管理者应尽可能地积极创造条件了解并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为记者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二)重视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新闻单位应帮助新闻记者做出职业规划,提供个人发展的空间,让从业者能看到未来,消除“新闻计件工”之感。实际上,培训是媒体培养高素质员工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缓解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方法。目前,有些媒体重视岗位成才,评选“首席记者”、“资深记者”,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的做法值得提倡。
(三)培养和谐健全的人格。拥有和谐健全人格境界的人很少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他们在心理上是自主的,所以对心理压力有免疫力。同时,他们可以将疾病、挫折、冲突等体验化弊为利,转化成积极的体验。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完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除耐心、细心外,还要有信心,信赖自己的肌体和心理能力。笔者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去探讨如何解决职业倦怠的策略,并使其更具有现实性和操作性,使新闻记者在忙碌的工作中,自在地享受丰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