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对我国弱势群体保护的主要启示
2009-06-11王涛杨萍
王 涛 杨 萍
[摘要]如何解决弱势群体问题,马克思人本思想给我们许多的启示,最关键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努力提高和增强弱势群体的主体性意识。并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和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提供平等的外部环境,这是他们摆脱弱势群体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人本思想;弱势群体保护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2-0017-02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更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思想,指明了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向。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任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有效解决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动摇社会公正信念并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成为空谈。
一、目前我国弱势群体保护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出发,本着公平、正义的信念来分析当前中国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现状,我们会发现存在着不少缺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在“以人为本”方面做的不足,对弱势群体的主体性重视不够。目前,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很多歧视弱势群体的规定和做法,其中主要是对农民的身份歧视、对妇女的性别歧视,以及对艾滋病人的歧视、乙肝歧视等等。另外,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有很多政策法规。虽然名义上是要保护弱势群体,但由于缺乏对弱势群体的主体性的重视,没有把弱势群体真正当作平等的主体对待,没有把“以弱势群体为本”作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信念,造成这些政策法规缺乏落实的长效机制。听起来很鼓舞人心,却很空洞,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弱势群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特别有效的解决。其实,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决不是国家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施舍和恩赐,而应该是国家和政府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在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哲学的人本主义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人本思想体系,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主要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人本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第一,现实的个体的人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根本出发点。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哲学的人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费尔巴哈哲学的人本主义在反封建,反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费尔巴哈把人的本性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继承并发展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合理成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个体的人出发创立了自己的人本思想。在这里现实的个体的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人。马克思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现实的个体的人不仅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基本主体,而且是构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人的本质也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总之,现实的个体的人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有血有肉的现实的自然人,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与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的统一,是自然的人和历史的人的统一。
第二,实践是贯穿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主线。“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活本身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它把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在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中,现实的个体的人是实践的主体,无论是人的本质的获得,还是人的自由度的不断提高,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不断发展的结果。
第三,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从而成为自由人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终极目标。《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一终极目标,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从而成为自由人是一个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实现的过程,它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只有坚定不移沿着这个方向前进,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进步。才能不断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的自由度才会进一步提高。
总之,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从现实的个体的人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的主体性,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性的活动。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实践的能动性上,人的主体性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对我国弱势群体保护的主要启示
马克思人本思想对我国弱势群体保护工作的主要启示,就是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弱势群体为本,把弱势群体的主体性的培养和构建放在首要位置”。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上面这句话可以发现,旧唯物主义脱离主体去看待自然客体,脱离实践去理解世界,否认人的能动性。费尔巴哈对人的研究是脱离实践的,没有把人的活动理解为实践的活动(对象性的活动、主体客体化的活动)。目前,我国在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方面的有些做法,就恰恰犯了旧唯物主义的错误,有些领导往往是在上任伊始,为树形象,为政绩工程,制定一些保护弱势群体的规定,但往往象蜻蜓点水,缺乏严格的执行;另外,大部分领导更注重“过年过节去给弱势群体送温暖”并在报纸、电视等媒体大规模宣传。其实,弱势群体最需要的是一年365天都能有尊严的活着,而不是那些居高临下的恩赐和施舍。目前,我国在弱势群体保护方面往往忽视弱势群体本身主体性的培养。弱势群体主体性的缺失相当严重。比如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农民的参与性,主体性远远没有调动起来,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因为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农村相对贫
困落后,更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基层组织在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和组织方面事实上的“父权式”干预和关爱所造成的农民主体性训练缺课的问题。还有,我国制定了不少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法规,刚开始实施时歌功颂德充斥各大媒体,但对实施后的效果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却很少关心,更是很少顾及弱势群体主体性的培养。
从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出发,在今后的弱势群体保护工作中“要以弱势群体为本,把弱势群体的主体性的培育和构建放在首要位置”。国家和各级政府,一定要本着公平、正义的理念把弱势群体作为平等的主体来对待,不能把弱势群体只当作被动接受恩赐、施舍的客体。就我国弱势群体的境况看,起码的扶持和资助是很必要的,而培养他们的主体性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摆脱弱势的能力。让弱势群体从弱势中摆脱出来应该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最终的方向。
四、改进弱势群体保护工作的几点拙见
首先,国家和政府应保证向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机会,保证弱势群体能获得起码的平等的自由权,特别是给予农民以平等的公民权。因为,目前我国还大量存在着对弱势群体的歧视问题。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首先把明显的侵犯弱势群体平等权的歧视问题解决好。现实中被歧视的对象往往就是弱势群体。解决这种歧视问题主要应通过法的形式来解决。因此,应制定完善的《反歧视法》,对歧视行为进行严格的界定,并规定相应有效的惩罚措施,让弱势群体在面对歧视时能挺起腰杆,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为弱势群体主体性的培育和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还应制定完善的《弱势群体保护法》并辅之于国家和政府对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扶持和政策倾斜,来保障弱势群体的社会权。把弱势群体的保护上升法律的高度,作为国家和政府必须履行的义务。在执行《弱势群体保护法》的过程中,国家和政府依法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扶持和政策倾斜,但这种扶持和政策倾斜必须不能违背社会的公平、正义,还必须做到“以弱势群体为本”,不能变成武断的干预,也不能是单纯家长式的给与。更不能是居高临下的恩赐和施舍。这是弱势群体主体性的培育和构建必要条件。
最后,国家和政府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弱势群体自立、自强的能力,挖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曾经说过“工人阶级的解放必须是工人阶级自己的行动”,这充分说明要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有弱势群体本身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这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我们的有关措施才能发挥最大效力。这应该主要通过提高弱势群体的总体素质,加强他们的主体意识的方式来解决。
总之,只有以上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弱势群体的主体性才能坚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而弱势群体的主体性是他们不被边缘化和摆脱弱势的最重要因素。培育和构建起弱势群体的主体性就为我们妥善解决好弱势群体问题提供了最坚实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维护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稳定,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责任编辑:王兴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