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09-06-08陈冬曼

成才之路 2009年3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陈冬曼

摘要:乡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承传乡土民俗文化,乡土民俗文化又促进语文教学,乡土民俗文化具有辅助教学、德育教育、知识积累和审美教育等功能。本文试以本土民俗文化为例,谈谈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乡土乡土民俗文化;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乡土民俗文化,是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中学语文教学,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乡土民俗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学承传乡土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又促进语文教学,它们共同促成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本文试以本土民俗文化为例,谈谈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乡土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源远流长的乡土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的特点,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思想与行为。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外来文化的输入和大众传媒的兴起,造成了乡土民俗文化的流失,导致学生民俗文化的缺乏。语文教学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乡土民俗文化教育,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开阔语文教学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开展民俗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加强乡土民俗文化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伦理道德和礼仪文化教育。例如温州的传统宴席文化,从对座位的安排到对上什么菜肴以及上菜的顺序的讲究,体现了宴席文化对礼仪的崇尚。通过介绍这一民俗,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尊长”美德,受到以礼待人的熏陶。

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历史风情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国家和家乡情感。如介绍“屈原与楚辞”时顺便提及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的民俗由来,可引起学生对屈原忧国忧民精神的崇敬,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2. 应用民俗文化,有助于学生感悟到人情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传承的民俗必然反映出人民生活中的主体风貌,加强民俗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先人的审美观,进而增强其审美意识。例如,《过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愉悦;《土地的誓言》中乡民离乡背井时炽热的乡恋;《西洲曲》中江南女子采莲的快乐的动人场景,无不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的生活情况、美好理想和简单友善的人际关系,这些风习,历经千年成为一种美的风范、一种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

3. 开展民俗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学习

乡土民俗的形成有本土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原因,与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地理学、民间文艺等发生联系,因而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民俗教育,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学科的学习。

例如,从《诗经》中的有关篇章中我们可以管窥到上古时代先民的婚恋婚俗文化;从陶潜的散文《桃花源记》、五言诗《饮酒》、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隐士文化或酒文化;从《琵琶行》中琵琶女高超绝妙的演奏和《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易水河边的高歌,我们可以管窥古代的音乐文化;从《活版》中对汉字印刷术的介绍,我们可见识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4. 民俗知识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了新资源,为分析课文提供了新的方法

法国著名哲学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貌概况。”可想而知,了解时代的精神和习俗,也可促成学生对文章主题更深层的理解和把握。语文教材的民俗文化有不少新角度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如民俗中的爱国主义,民俗与旅游,民俗的革新等。

二、民俗文化如何有效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

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内容很多,考虑到它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且人物、语言、风格、背景等各有不同,这就给我们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根据不同情况在教学中把民俗文化和中学语文相结合,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 利用课堂拓展,了解民俗文化

在教完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建筑园林时,可适当介绍建筑的乡土民俗文化特色。例如在温州,传统民居以家长制为中心,顺应自然,相融于自然,人们把对皇天后土和各路神明的崇敬与对财富和仕途的追求完全结合起来。从选址到竣工,建造过程中,民俗活动十分隆重讲究,选址要背山面水朝南,上梁时正梁上挂红灯笼,还有装了稻谷的红布囊,插上柏树枝的小瓷瓶(俗称风水瓶),寓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在大门上钉上五色布(民间称“五色剑”),这些都体现了祖先在长期生产活动中,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对幸福的向往之情。此外,温州民居从切木、竖柱、做门窗到对木器的雕刻凿花,使许多房子美奂美仑。这些都反映了民间风俗和主人对生活的追求。

2. 利用知识追踪,挖掘民俗

教学七年级(下)《社戏》一文,在学习绍兴浓郁的民俗风情的同时,可以利用当地的民俗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力。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从隋唐以来“尚歌舞”“敬鬼乐神”的风俗,民间流行的各种祭神的乐曲,饱含了温州人的美好情操,学生能从中体会到家乡人褒善贬恶、守信重诺、祈求幸福的传统美德。现在许多农村仍然有不少古戏台,让学生了解有关资料(如南戏的发源地和有关作品知识的介绍),能使学生体会到南戏的概况、成就、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树立对温州文化的自豪感。

3. 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民俗

适当安排一些有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可以搞一些讲座、调研、采风等活动,亦可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庆仪式活动(如庙会、端午划龙舟)感受某些民俗,使相关内容由于亲历而更加扎实,还可以写出调查报告、作文等予以特别关注。

例如,教学《端午的鸭蛋》一文后,可安排学生调查端午节习俗的演变活动。

活动目标:在我们生活中,岁时风俗相当丰富,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开拓思维,关注传统文化生活,明确旧风俗古为今用的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活动安排:让学生通过多方面调查收集、向长辈了解、查阅资料和网络等,了解有关端午节的习俗及古今演变的过程,并运用收集的材料写出调查报告。要求对端午节俗作适当介绍,并分析端午有关节俗演变为哪些新风俗(例如端午划龙舟演变为一种水上体育赛事),且对这种演变的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进行评述。

4. 辨析民俗,去其糟粕

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受封建思想的长期浸淫,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封建迷信内容,对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给予纠正。例如,温州的“做稻福”(六月早稻抽穗时,民间合众筹资备香烛、摆祭品、请道士画符念咒,抬着社神,巡绕田羊,在田头插小黄旗路标,祈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翌日,“禁羊”一天,不许挑粪,否则亵渎神明,此俗今已废除)、“求梦”(旧时,求梦者夜晚到庙宇神像前睡觉,点香祈祷神佛拖梦,翌晨,将所梦之事析疑,有求嗣、求财、求点”花会”名等,此陋俗已经废除)、“妇女不能跨过放地上的扁担”“逢七不出门,逢八不进门的七煞八败之说”。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诸如:丰富多彩的岁时习俗、独具特色的物用习俗,异彩纷呈的地域文艺……其中蕴涵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爱国爱民等优良品德。实际上,民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乡土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文化遗产,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它兼具生活属性和文化属性,对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道德情操有着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民俗教育中开阔其历史与文化的视野,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培育创新精神及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所以,这样的一种教育资源,是对语文教育有力的补充,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应该值得每位语文教师关注、重视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李桂芳.中学语文教学与乡土民俗文化传承[J].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4(4).

[2]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文化温州(八年级)[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永嘉县瓯北镇黄田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策略之我见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