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新活” 熔铸“奇美”
2009-06-07郭美金
郭美金
【摘要】数学实践是学生深入生活,参与社会的一项活动,学生把“读万里书,行万里路”和“生活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变单纯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转为“身入观察,心入体验”的情感,在领悟了数学技巧上,同时张扬学生个性,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新;活;奇;美;有效
Pierce through "new, live"The Rong Zhu"strange, the United States"
Guo Mei-jin
【Abstract】Mathematics practice is the student be thorough life and participate society of an activity, student"read ten thousand inside book, line ten thousand inside road" and"life mathematics" close contact get up, "become pure of the mathematics knowledge reach agreement a technique" turn into the emotion of "the body go into observation, heart go into experience", at comprehend mathematics technique up, make open student's character in the meantime, availably development innovation talented person.
【Key words】Live;Strange;The United;States;Valid
细细解读新课标,不难发现,数学实践是学生深入生活,参与社会,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一项实践活动。因此,当务之急是有效改革数学教学理念,创设一个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数学教学环境,让我们的孩子轻轻松松学数学,愉愉快快做数学。
1.发展创新能力,渗透一个“新”字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有效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有效、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向、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求异中创新。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课教学中,出示这样一道题目: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6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10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做出下列两种解答:(6×4-10×2)÷2=2(分米);6×4÷2-10=2(分米)。通过引导激励求异,有的学生又提出6×2-10=2(分米)的解法。从这种解法中有的学生又想出一种新的解法6-(10-6)=2(分米)。最后教师又评出最优解法。这样教学不仅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刚举目张的效果。
如:教师在教学正方形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了起来。过去一段时间,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就不怎么样了,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一个转折点、也是知识的关键点、也是突破问题的难点,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及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有的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因为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所以学生就能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达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目标。
开放数学时空,惯穿一个“活”字
“开放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数学开放性教学主要体现在“二广、四化”。即:在教学活动空间上要“广”;在教学内容上要“广”;在教学手段上要“信息化”;在教学评价上要“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民主化”;在教学目标上要“多元化”。为突出这个理念教师应:
1.1尊重学生观点。
教学中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时,不要急于判令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而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或纠正错误或坚持正确的观点。让学生的奇思妙想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宽松民主的数学环境中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展现学生智慧之美,学习过程之美。例如,一次课堂上,本人在执教“1减去真分数”数学过程中,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堆煤,运走了3/4,还剩几分之几?”正当我想着手分析解题时,一位学生突然喊道:老师,“它不是一道应用题。”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当时我有点慌张、惊讶、也有点气恼,但理智告诉我要冷静,于是我干脆放下书、案,转而用好奇语言问:“你为什么说它不是应用题呢?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这位学生见我不责怪就振振有辞地说:“应用题至少应该是有两个条件,一个问题,这道题只有一个条件,怎么能说是应用题呢?”啊!多么“漂亮”的回答,他的回答已经给了教学这道题的最佳切入口,于是我马上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顺水推舟。“这真是你重大的发现,老师真为你善于积累知识、善于比较学习并大胆提出问题而感到娇傲。那它到底是不是应用题呢?我们再作进一步的探索”接下来的教学我就腾出时间以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展开充分的讨论。结果,这节课我发现,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结构的理解,对单位“1”(题中隐藏的已知条件)的理解,决不是原先的教学设想所能达到的。
1.2解放学生思维。
成功的教学就在于能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这部分内容,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首先我拿出“20个梨, 5个盘子。”
要求(1)请同学们用5个盘子分梨,而且每盘梨的个数都一样,你有什么办法吗?因为学生刚学过整数除法,所以很快得出结果(每盘4个)。
要求(2)要求用3 个盘子分梨,且每盘子的个数一样,你怎么分,有什么结果。
学生经过实践操作发现,由于两个前提条件变化了,就决定了必然剩余2个梨子的结果。从而感悟到余数与被除数和除数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对余数有了感性认识后,再……
要求(3)用5个盘子分梨,“每盘放5个梨,要求余1个、余2个……问学生老师这里需要几个梨?”
整个学习过程我运用发散与集中思维方式,至使学习目标不仅能圆满完成,而且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正如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所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
2.张扬学生个性,熔铸一个“奇”字
创新教育强调教育个性化,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性格。而数学教学中的以此类推、举一反三等方法,正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个性,展现自我、体验自我、超越自我,培养创新人格的良好舞台。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用多媒体演示猴子分饼的画面,边演示边讲解:猴妈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四个孩子每人一份。大猴子看见了,嚷着说:“我老大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 猴妈妈没说什么,只是把原先分好的饼平均分成8份,满足大猴子的要求。小猴子看见妈妈不责怪反而是满足哥哥的要求,也急着说:“我最小,我要三块。”猴妈妈把还是没有说话只是继续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小猴子三块。当同学们沉醉在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时,我抓住时机进行挑疑:“同学们有问题要问吗?”于是,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三只猴子谁吃得多一些?”“为什么猴妈妈在满足他们的时候,又能做到公平呢?”这样,学生由兴趣引发质疑,由疑问产生探究需求,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展现自我、超越自我。
3.强化审美底蕴,关注一个“美”字
爱美之心人人皆有、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如:数学概念简单统一,数学公式简练整齐,数学图形和谐对称,数学结构协调完美,数学知识奥妙无穷、数学方法奇妙多样等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表现。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感受、去欣赏、去评价,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从而感受到美的教育。例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自然界的对称物,如:蜻蜓、蝴蝶、树叶、花等;看生活中的对称物:面具,衣服、北京天坛等;看中国的剪纸对称图。当他们看着一幅幅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画面惊奇地睁大眼睛,并发出一阵阵的赞叹声:“太美了!真没想到时,自然而然的引发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热爱之情,也从中感悟到生活数学的美。再有:在教学“图形拼组”时,就可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自由选择用图形进行拼组:在实践操作中,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坦克,有的拼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气车,好长好长的车厢。在色彩鲜艳、图形和谐对称的欣赏中,激发了学生爱美情感。
在数学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贯穿新活、熔铸奇美,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尽情地探究数学、体验数学,这样数学教学就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以奇交替、奇美交融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正是数学教学获得创新的必然途径。
收稿日期:2009-09-25
作者地址:建瓯市小松镇中心小学35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