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美的愉悦之旅

2009-06-04

管理观察 2009年13期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

吕 雁

摘要:古诗词的学习应是一段轻松愉悦的寻美之旅。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所蕴含的美,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与美行。

关键词:寻美 主观能动性 审美心境

唐代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认定好诗是“雄浑、冲淡、纤穠、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的。 细看这二十四诗品,归结到根底其实就是一个字,那就是“美”。那些从古流传至今的名诗佳句,或雄浑或冲淡,或绮丽或清奇,或此或彼,都可以触动我们的某一根神经,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都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上极度的审美愉悦,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很多学生心中,古诗词的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艰深拗口的字句,繁复多样的韵律,晦涩难懂的用典,学通似乎都很难,更不要谈能在其中体会到美。很多学生因此而畏惧古诗词的学习,甚至产生了对古诗词学习的排斥情绪。

那么怎样才能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解放出来,引领他们踏上快乐愉悦轻松的寻美之旅呢?笔者在从事高等职业院校古诗词教学工作也有些微体会,愿在此与大家探讨。

一、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

古诗词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完整合理的艺术审美过程。从美学角度看,这个过程必须突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强调学生主体对审美对象展开活跃的心理活动。在这样的理念下,老师的讲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淡化的,教学过程中凸显的是学生自主的领悟和体会。老师所做的不应再是释词解义的逐字逐句的讲解,而是引导和点拔,留下足够的空间去让学生开动脑筋,使学生在追寻和发现中得到无穷乐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面也有若干疑难字词,如果把上课的重点放在解释疑难之上,一篇波光潋滟的美文顿时成为呆板释文答案,诗的美被破坏殆尽。不如在提点个别难字的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后,根据自己的思路,找出自己对此诗最有感触的一个点,或者“春之卷”或者“江之画”或者“花之容”又或者“月之色”再或者“夜之曲”,发挥想象力,把自己的所感演绎成文字,进行文学的再创造,教学效果也达到了最佳。

二、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审美心境的培养

心境是一种稳定的情绪体验,是能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都染上一种情绪色彩。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营造出恰当的审美的心境,学生就能在学习中保持对美的高度敏感,能强烈的感知诗词的感情,做到与诗人与老师完美的共情。

审美心境的培植是个复杂的心理工程,关键在于恰当二字,恰当的诗歌审美心境的培植取决于心理诱导的深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手段:首先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设置是培养心境的第一个步骤,与诗歌内容声气暗通的导语将引发学生适当的心境,以此心境进入了诗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诗歌丰富的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对作者有详尽的了解,也能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情,以合理的心境进入学习。最后,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设备,从声,光,影,音来刺激学生的审美心境。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解析诗词意境,感受诗象美

合理的审美心境的营造不过只是进入诗词学习的准备,诗歌的鉴赏,主要是学生对诗词意蕴的自觉领悟。教师在这之中的功用不是包办讲授,而是巧妙点拔。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让学生在诗词意境中尽情翱游。比如《蒹葭》,首先引领学生解析诗言所包含的诗象:蒹葭,晨雾,白露,霜,曲折的道路,水中迷离的小岛,伊人,在水一方……然后要求学生想象,把这些诗象化为一个个类似电影的镜头,再组织成为语言表达出来:那是有着淡薄白雾的一个清晨,天未白,有冷冷的风在长长的芦苇间缠绵,茫茫一水间,淡淡清雾中,有一位女子默默的伫立,她是那么的美丽,又是那么的忧伤……她的脸上笼着白纱,只露出多情而忧伤的眸子……她并离得并不太远,你可以看到她在长满芦苇的长堤上慢慢独行,她纤美的手轻抚过那些结着白色霜花的芦苇,象在轻抚一段冗长的时光。但茫茫一水永远横在你和她之间,她或是在水的左岸,或在水的右岸,你终究只能隔着一弯清浅的水无望的守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的心灵在美的天空自由飞行,最后老师略加点拔,学生们体会到了诗中所含的深层意蕴:理想的若即若离,似远非远,永远不能停止的是追寻的脚步,人生本是寻的过程。逃不开寻的宿命,然而,在路上,本就是一种美。

四、在教学中注重吟诵的功用,引导学生在吟诵中自觉诗词的韵律美和意象美.

汉语言本是一种美丽的有声语言,声调上,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更何况大量的诗词本身就是配乐演唱的。流传至今的诗词无不是字字珠玑,极具旋律美。鉴赏诗词,教师一定要注重吟诵的功用,或者让学生自吟,或者听呤,或者老师带读,注意引导学生领略诗词的韵律美。

同时,吟诵对于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鉴赏诗词中吟诵的重要性。曾国藩也曾在写给儿子的信中对吟诵的作用大加肯定:“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我们不一定要下笔为诗,但鉴赏诗词,吟诵的作用确实是不可小觑。故此,在授课中,应当大量使用吟诵的手段,譬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细诵之,冷清寂寞之意味袭来,易安居士人过中年,行动迟缓,茫然如所失之态确乎就在眼前。再譬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节奏铿然,气势磅礴,诵之,自然能有豪气滚滚而来,充盈于胸。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曼声吟诵,只觉月华泻地,心静如水,红尘俗事退去,隐隐然若悟禅意。如此种种,皆与美共通,不一一枚举。

五、净化心灵,感知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格美

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那些才华横溢的才子们用他们的饱蘸着深情及鲜血的笔触,书写着他们的心曲。学习鉴赏古诗词,不仅仅是鉴赏字面上的风花雪月,也不仅仅是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悲喜愁苦,也不仅仅是欣赏错落起伏的韵律,更应体会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精神之光,人格魅力。甚至从某个层面上来讲,这才是鉴赏诗词最重要的一方面,这才是对作者真实的还原。感知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格美,这才是与作者真正的心灵相通,真正的共情。

刘心武曾评价诗的教化功能,说:“反复吟诵这样一些明白如话而又美不胜收的诗句,我们的灵魂上纵有厚尘积垢,总也能涤出一些真、善、美来吧?”教师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学生做人。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作者的伟大人格,是我们的教学任务,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诗词的教学上教师应摆正心态。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的是诗词的鉴赏,而不是诗词的释义。我们应当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从繁琐的字词释难中解脱出来,一起踏上轻松愉悦的审美之旅,去感受诗词的意境,去领略诗词优美的韵律,去体会作者的人格魄力,引领学生与美同行。◆

参考书目:

①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②曾家藩《曾家藩家书》

③刘心武《十首足矣》

④人民出版社《心理学》

作者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主观能动性
关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几点建议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浅析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愉快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分组讨论模式的研究
提高中学生在田径课上主观能动性的对策
论职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问
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高中政治课堂高效性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