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孔乙己》的悲剧艺术
2009-06-02霍建营
摘 要: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以精练和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平常人的生活悲剧,同时又加入了不少喜剧性元素,悲剧和喜剧在孔乙己身上融为一体,泪和笑在作品中同时存在。因为描写的是平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所以它又能够引人深思。如果说喜剧元素强化了悲剧的深度,那么平常性和喜剧性则使《孔乙己》表现出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关键词:《孔乙己》 平常性 喜剧性 悲剧力量
《孔乙己》是鲁迅的短篇力作,是继《狂人日记》后揭起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又一面旗帜,它具有高度的凝缩性和概括性,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里包含了极其深广的社会现实内容,揭示了封建社会、封建科举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摧残,显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自发表以来,它以其思想的深度和反映生活的力度,让国人咀嚼得百味丛生。重读《孔乙己》,在感叹它思想深刻的同时,又深深地被它的悲剧艺术力量所震撼。
《孔乙己》的悲剧力量首先在于它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悲剧,也正因为平常,它才能够引人深思,震撼心灵。
笔者曾经读过许多悲剧,他们的人物往往是英雄,是真理、理想和正义的化身,他们所经受的苦难,所做出的牺牲,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命运,影响着时代的进步,也彰显了他们崇高的思想品质,读之让我们肃然起敬。但是,大多数人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情层面上的尊敬,做深入思考者较少,对这些人物的高尚行为,总觉得自己“望尘莫及”,徒留下许多“敬佩”和“赞叹”而已。而《孔乙己》则不同, 它所描写的人物孔乙己,是一个贫穷而悲惨的“多余人”,他没有任何一点人的地位,人们可以随便地凌辱他,嘲笑他,它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他最终被人打折了腿,只好用手走路,模糊了人与动物的最后一点差别,丧失了做人的最后一点尊严。他死了,死得静悄悄,一点也没有惊动社会,谁也没有注意他,谁也不会同情他,怀念他,只有酒店老板还记得他,那是因为还记得他欠下的十九文钱,孔乙己的价值是连十九文钱都不如了。在当时的社会中,他的所有追求、失败、创伤、死亡都是极其平常的社会存在,但是鲁迅却正是在这种极其平常的形象中揭示出了一种可怕的东西,他们处在一个人间的地狱中,正在一步步被社会吞没,这种社会是一种不合理的罪恶,是一种被吃的悲剧。这种悲剧不是情感上的低沉,而是思想上的深沉,是蕴藏的愤怒,是于无声处的惊雷。这种“几乎无事的悲剧”像无声的语言一样,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几乎无事的悲剧》)《孔乙己》给人的警醒和震撼也正源于此。
《孔乙己》的悲剧力量还在于它是一个喜剧性的社会悲剧。可悲和可笑在孔乙己身上融为一体,泪和笑在作品中同时存在,笑使泪更加浓烈,喜剧因素强化了悲剧效果。
孔乙己本身就是一个喜剧性的悲剧人物,这种喜剧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于孔乙己本身,孔乙己自身就是矛盾的,它是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长衫是士族的标志,他一心想爬上士族的行列,但是社会却粉碎了他的追求,把他从士族的行列推开,让他和最底层的人站在一起,他已经穷到连十几文钱都付不起,但还要保持士族的架子,他已经被社会所遗弃自己却意识不到,仍以读书人自居。对孔乙己而言,生活的现象和实质已经发生了矛盾,正是这种矛盾产生了喜剧效果,同时也产生了更强烈的悲剧效果,孔乙己麻木得实在太深了,他的灵魂和肉体被社会伤害得太惨了,他很可笑,但他的这种没有起码的清醒和能力认识自己的可笑,是多么值得人们伤心落泪啊!
喜剧因素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别人对他的嘲笑。笑他的伤疤,笑他窃书,笑他落第,笑他死亡。而在这种笑声里,却包含着最深刻的悲剧内容,自己的同胞在苦难中挣扎,在残酷的世界中被吃,而另一些同胞却还在取笑,这种“笑”里饱含着怎样的麻木、怎样的无知和荒唐啊!这种拿自己同胞的痛苦作赏玩的奴才性格是专制的结果,是一个民族最值得痛心的悲剧。在小说中,鲁迅不止一次地描写闲人们对孔乙己的哄笑,写出了中国社会的最悲哀之处。《孔乙己》的悲剧性和他的社会批判力量也因这些荒唐的笑声而得到了强化。有心的读者开始会感到可笑,但过后则是深深的忧伤。用喜剧因素强化悲剧的深度,这是小说《孔乙己》表现出来的一种重要的美学风格,当然也收到了撼人的艺术效果。
(霍建营 河北省平乡县第一中学 05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