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汉语语法在成语中的遗存现象

2009-06-02陈显顺

现代语文 2009年3期
关键词:古汉语成语语法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的分析,看汉语发展的继承性,探究其发展的规律。分别从词类活用、古汉语语序、特殊助词、成分省略、判断句和被动句等方面进行讨论。希望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对成语和古汉语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古汉语 语法 成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民族传承性。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割断。古汉语中的语法要素自然也会在现代汉语中有所表现,这种表现集中体现在含古语素的现代汉语的沿用及常用的成语之中。无论从理解、运用成语方面考虑,还是从学习和掌握古汉语方面考虑,都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成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词类活用

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而且各类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比较明确的分工,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然而,在古汉语中,一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而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古汉语这种独有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名词用如使动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施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主语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

1.形容词用如使动:小国寡民、完璧归赵等。

“小国寡民”,是形容词用如使动,即“使国小”的意思;“完璧归赵”,这条成语是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摘取的[2]。“完”,形容词,本是完整的意思,在这里带了宾语“璧”,就活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完璧”,就是使璧完整无缺的意思[3]。类似还有:丰衣足食、强干弱枝、深沟高垒、良药苦口、富国强兵、赏心悦目、明火执杖、破釜沉舟、坚壁清野、正本清源、严阵以待、息事宁人等。

2.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劳民伤财、降龙伏虎等。

“劳民伤财”,“劳”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即“使民劳苦”的意思;“降龙伏虎”,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降”“伏”都是不及物动词,这两个动作都是使宾语施行的,意为“使龙降,使虎伏”,即“使龙虎都降服”。像这样的成语还有:腾蛟起凤、痛心疾首、降志辱身、动心忍性、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等。

3.名词用如使动:生死肉骨、汗牛充栋等。

“生死肉骨”中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带宾语,即“使骨生肉”的意思;“汗牛充栋”,出自《唐故事中皇太子侍读文通先生墓表》,原文为:“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4]”这是夸张书籍很多,收藏时塞满屋子,搬运时使牛马累出了汗。还有:兵不血刃、汗马功劳、祸国殃民、恩泽万世等。

(二)形容词、名词用如意动

1.形容词用如意动,如:是古非今、厚今薄古、不耻下问等。

“是古非今”,就是“以古为是,以今为非”;“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以古为薄”;“不耻下问”,“耻”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其意思是不认为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可耻。还有:贵耳贱目、不远千里、厚此薄彼、乐于助人、食不甘味等。

2.名词用如意动:幕天席地、鱼肉百姓等。

“幕天席地”,“幕”“席”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其意思为“以天为幕,以地为席”;鱼肉百姓:“鱼肉”,名词用作意动词,主语把宾语“百姓”看成这个名词一样的事物,整个意思是:(反动统治阶级)把老百姓看成可吃的鱼肉。类似:草菅人命、千金一刻、师心自用、栉风沐雨等。

(三)名词作状语

名词活用作状语。现代汉语中,除了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外,其它名词一般是不能充当状语的。古汉语的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等都可以用作状语,而且经常不需要介词的帮助。如:土崩瓦解、日积月累等。

“土崩瓦解”,“土”“瓦”,分别用作动词“崩”“解”的状语;“日积月累”,“日”“月”是时间名词,分别用作动词“积”和“累”的状语。还有:绳锯木断、耳提面命、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口诛笔伐、颐指气使等。

(四)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是用具有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等特征的形容词代表所要表示的那个人或事物。因为这个形容词具有了名词的语法功能,所以活用作了名词。这种用法,保留在成语中的也不少,例如:温故知新、扬长避短、隐恶扬善等。

“温故知新”中的“故”指旧的东西,“新”,指新的知识。类似的有:取长补短、删繁就简、乘坚策肥、披坚执锐、竭忠尽智等。

二、古汉语词序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如“时不我待、人莫予毒”等。在这种成语中必须有否定词,宾语又是代词,这两例具备这两个条件,分别有否定词“不”“莫”,句中代词“我”“予”作宾语,都前置到动词“待”“毒”之前,其实应是“岁不与我”“人莫毒予”。

(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何患无辞、谁为为之”,其实就是“患何无辞”“为谁为之”。此外,还有用“之”“是”代词复指,使宾语前置的。如:“唯利是图”就是“唯图利”;“唯命是从”就是“唯从命”;“唯你是问”就是“唯问你”等。

(三)介词“以”宾语前置的成语

如“夜以继日、一以当十、文以载道”等。此类成语宾语的位置在介词的前面,是古代宾语前置句式的凝固,要理解它们,必须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宾语移到介词的后面,形成介宾结构。“夜以继日”就是“以夜继日”;“一以当十”就是“以一当十”;“文以载道”就是“以文载道”。

三、成分的省略

(一)省略介词

古汉语省略成分相当多,成语也如此。如:“一字千金”,其实省略了谓语“予”字,即“一字予千金”,“一字连城”,其实省略了谓语“等”字,即“一字等连城”。此外,还有省略介词的,如“付之一炬”,其实是“付之于一炬”。“束之高阁”,“束之”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言蔽之”,“一言”后省略了介词“以”。

(二)省略代词

如“引以为戒、忘乎所以”等。“引以为戒”,“引”后省略作宾语的代词“之”,即“引之以为戒”;“忘乎所以”,“忘乎”后省略了代词“其”,“即忘乎其所以”。

(三)省略连词

这也是习惯上的省略。在成语中有:温故知析(“温故”与“知新”之间省略了连词“而”)、过目成诵(“过目”与“成诵”之间省略了连词“则”)。这两条成语都是为凑四个格而省去连词的。“温故知新”,出自《论语·为政》,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过目成诵”出于《宋史·刘恕传》。原句是:“恕(刘思)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在这里,“即”是副词,实际上通连词“则”。不过,这种省略要合乎古汉语习惯,否则也不能为凑四字格而随便省略。

四、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它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其他方式,其中用动词“为”构成肯定判断,用“非”构成否定判断。例如:“民为邦本”“高岸为谷”“人非木石”等成语体现了这一特点。

五、古汉语被动句

古汉语的被动句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某些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的这一特点。如“见欺于人”“蔓草难除”就是如此。前一例是有标志的,即:“见”字,其中“于”字引出行为的主动者,意思是被人欺负;后一例没有标志,是意念上的被动,意思是:蔓延的野草难以除掉。

六、古汉语中常见的特殊助词

“羌无故实”的“羌”,“下车伊始”的“伊”,“语焉不详”的“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也”等等。“言归于好”即彼此重新和好,“言”作为句首语助词,没有实义,释文略而不注;“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铤”,快跑的样子,这个“而”是“不为义”的语助,相当于“尔”“然”之类的词缀(后缀),犹同“忽而”“顽而”“爱(菱)而”的“而”一样。

以上列举了六类成语中保存了古汉语中的某些语法特点的方面,虽然不一定全面,但可窥一斑。这些特点的遗留,说明了成语来源于古代汉语,并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了解这些成语的特点,对深刻理解成语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分析这些例句,我们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而对其他成语的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陈秀兰.“成语”探源[J].古汉语研究,2003,(1).

[3]毛学河.成语是古汉语特点的缩影[J].汉语学习,1994,(1).

[4]金惠明.汉语成语及其特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6).

(陈显顺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猜你喜欢

古汉语成语语法
跟踪导练(二)4
参考答案
拼成语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
论“以”在古汉语中的介词功用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