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

2009-06-02李文红

商情 2009年4期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应试教育信息技术

李文红

【摘 要】计算机只是信息技术中的一个关键角色,而并非是所有重要角色。无论对哪个学科来说,需要的是信息技术的支撑,而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的支撑。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谈了对高校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求推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使其走上快速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试教育 非计算机专业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世纪中,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向一切有文化的人普及。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大学生毕业后应当成为我国各个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成为向全社会推广计算机应用的积极分子。在大学里应当把计算机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求推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使其走上快速健康发展之路。

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跌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2.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3.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二、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措施1.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改进授课方式

计算机教学基本上已从传统的黑板走向了多媒体,抽象的概念已变成栩栩如生的动画,课程进度也可以顺利的完成,教师也不用备课,拷贝一份电子课件用几年,最多只是增加一些图片或者更改一下软件的版本号,例如把Office 97改称Office 2000。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论讲什么内容都是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演示到底,把“填鸭式”改成了“电灌”,学生完全陶醉在老师精彩的表演之中,课后唯一的感受就是“好看”,等做实验的时候才发现啥都不会,这样的教学往往成就了一批懒惰的老师和懒惰的学生,与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在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三部曲,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通过20多年来长期的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老师们逐渐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新的三部曲达到了共识,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这种方法符合计算机应用教育的特点和人们的认识规律,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2.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目前多数实验还是验证性的,这样做固然有它的好处,但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教育,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实验题目,但不应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解题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互相协作更好的完成实验,并对实验提出改进建议。计算机是一门工具,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服务,所以我们应该思路方法以为导向,注重通过最佳、最方便、最简单快捷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3.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总之,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21世纪,高校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尤为重要,学校应从上到下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树立起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的意识;学生从中不但要学到利用高科技手段处理新事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一种具有创新能力的开拓精神。

参考文献:

[1]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2006,(3).

[2]洪汝渝.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作者单位:衡水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非计算机专业应试教育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应试教育与新课改并非对立关系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