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赋闲”探因
2009-06-02黄玲任胜
黄 玲 任 胜
所谓“名师赋闲”,就是名师们曾经拥有的积极进取精神逐渐消退,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示范作用、凝聚作用和引领作用,名师空有其“名”。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不完善
目前,许多地方用量化法考核教师,各学校出台量化评价方案,用分数给所有教师排名,以此作为评优、晋级、晋升的依据,但由于评价指标不完善,导致名师名不符实。真正的名师不但“德高”“身正”“艺精”,而且
“术业有专攻”,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名师更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拥有一定的学术成果。这样的名师,其人格魅力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教师向他靠拢,教师们会觉得与这样的名师共事是莫大的幸福!真正的名师是在教育园地里自由成长起来的。于漪、李镇西、窦桂梅、霍懋征等名师,无一不是把教育当做自己的终身追求,以教书育人为乐,在全身心享受教育乐趣的过程中,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学生,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实践,努力钻研教育教学理论,用智慧和汗水,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有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出版了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教学著作,并且获得了教育专家和同行们的认可。如果客观地审视一下许多名师,就会发现他们离这样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今,绝大部分名师都是评出来的,评选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教学业绩、发表或获奖论文、课堂教学水平、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情况。晋升中学高级教师时的参评名额,也是打分确定下来的,有了参评名额后,许多教师就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顺利闯过评审关;而在全国、省、地各级教学竞赛中,奖牌除了凝聚着参赛选手的汗水和智慧外,更多的则是“智囊团”创新与设计的结晶。
二、教师任用与激励制度有缺陷
一旦“名师”到手,如果名师们不“激流勇退”,让“后起之秀”也有机会“脱颖而出”的话,就会受到同事或明或暗的指责。名师们虽想继续奋进,但人言可畏,只好退一步海阔天空。同时,这些名师长期名列前茅,成为其他教师步入名师行列的“拦路虎”,时间一长,名师与其他同事之间就积聚了严重的矛盾冲突,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内耗。
于是。又出现了所谓的“捆绑式评价”,小组里的所有成员都“荣辱与共,利益均沾”。在这样的“利益共同体”里,那些非名师们即使不怎么努力,也会沽名师们的光而获得相同的利益;而名师们即使再努力,最终获得的利益也与其他人一样。时间一长,名师们的激情也就一落千丈了。
三、相关制度缺失
其一是名师管理制度缺失。目前,中小学名师很多时候是一次评定就终身享有,像国家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特级教师等都是终身荣誉,还有高级教师,也是终身制——只要上级认定了,即使这些名师今后的工作再随便、业绩再平庸,其相应的待遇也丝毫不受影响。说到底,就是没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促进名师发展。
其二是名师再成长制度缺失。这也导致获得国家级荣誉后,名师们的追求目标不明、动力不足。
其三是名师使用制度缺失。人最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名师,学校往往只注重于“树”,而不着力于“用”。没有以名师为中心,打造专门的教研团队,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优势和示范作用;甚至在课题研究、学校重大的活动中,有的学校往往让名师靠边站,不但全市性的竞赛课不让参加,在分配教学任务时也带有照顾性质了,这看似照顾,其实是对这些名师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大大伤害了名师们的尊严。
由于教师评价不完善,名师不敢大显身手;由于名不符实,名师不能大显身手;由于激励不到位,名师不想大显身手;由于相关制度缺失,名师不会大显身手。笔者相信,找到了原因,就能找出解决“名师赋闲”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