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报道心得一二
2009-05-31高大山唐海燕
高大山 唐海燕
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社会提供大量及时而有价值的信息。报纸会议新闻也不例外,一篇会议报道中包含的有关事物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越多,信息量越大,吸引人的因素也就越多。所以作为一名记者,必须学会写各种会议报道。
走出“浅层次”,准快报道会议重点
无论是用文字还是用图片报道会议新闻,都是要用最短的时间把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传达给受众。所以我们在会议报道中,特别是在对一些重要的政策和决策报道时,一定慎之又慎,反复核实,决不能为了求快而马虎大意。
在会议报道中,我们既要据实报道,又要充分调动媒体的宣传手段,对会议报道的中心内容进行强化宣传。对于热点问题的会议报道,更要实事求是,把握好尺度,找准报道结合点。其实,每次会议都有一个中心内容,我们在采访中要力争全面把握会议的主要内容,既要做到吃透上情,又要掌握群众脉搏,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会议报道要耐看,就必须走出“浅层次”,杜绝套话、官话,用事实说话,把情理寓于事实之中,这样会议报道的内容就会真实无误且有说服力。
突破“模式化”,提炼有价值的新闻
任何新闻都要有新颖性才能吸引读者,对于会议新闻来说,也是如此。只有改变了传统的政治、经验性新闻惯用的那种模式化、公式化的格局,写出政治性强、思想深邃、角度新刁、手法生动活泼的稿件,才会使会议报道具有感染力、可信度和耐读性。
我们知道,大凡会议新闻都有惯有的会议模式和格式。如果按照会议老模式、老格式去做常规报道,稿件中有关会议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新信息越少,自然吸引人的新闻因素就跟着会少,所以我们在采访中,要善于在会议里提炼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每个会议都有多项议程,多个内容,但最终总有一个统帅全会的精神,会议新闻没有必要一项一项地罗列,而是要反映会议的真正价值。衡量一条新闻的好坏,不在于篇幅长短,关键在于其内涵价值和真实度。只要角度新、实效快,有新闻价值,哪怕只有一句话,二三百字,也不失为好新闻。
打破“旧思维 ”,选择独特新闻角度
一般来说,会议的程式总是比较固定的,如果总用同一种手法去反映,必然会显得呆板。报道会议应该从不变中求变,从各类会议的共性中发现个性,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最佳角度报道。会议报道也讲究宜实不宜虚,一般会议虚的东西比较多,所以一定要避免这点,做到化虚为实。
会议新闻,尤其是重大会议新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总之,我们在写会议新闻时,一定要选取会议中最有价值的要素去重点报道,用最佳手法去写,让读者一下子抓到会议新闻的主要精神,让会议发布的重要精神使受众心神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每年的“两会”意义重大,受到了全市上下的高度关注。仅市内各级媒体派出的记者就有几十人。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选择好角度。会上、会下,会前、会后,会场上、会场下,会场里、会场外,“两会”期间,我们报道组前后方的记者们以消息、社论、侧记、特写、专访、花絮、解读、图片等多种形式,对大会给予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及时、准确、生动、全面地将最新事实反映给广大市民。
摆脱“老格式”,不断创新写作手法
报道会议新闻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坚持真实性原则,抛去虚假浮夸和拼凑材料数字,以事实为基础,用事实说话,刊登的会议稿件符合实际,才能让人信服。同时我们要从繁多的会议材料里提炼出新思想和新经验来,这样会议报道才会有高度,有内涵,有鲜活力,有感召力,有影响力。
一个成功的会议报道写作者要用高度的政治觉悟、敏锐的新闻视觉、沙里淘金的耐心,做好会议新闻素材的提炼选择,把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最有普遍意义的情况反映出来,只有让会议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产生社会共鸣。
“两会”总是引起全市上下关注的大事件。作为主流媒体,对这样的重大事件进行深度报道,理所当然是报社的重头戏。为此报社一方面派出了阵容强大的采访组,在会议前和会议期间,日报每天腾出足量版面,一方面在写作上除完成好对会议作好消息、侧记等报道外,还刊发整版的专题报道加上特写、花絮等新颖写作手法的报道,很受读者的欢迎。
去掉“乏味感”,努力吸引读者目光
会议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是衡量其社会作用的重要标准,读报人数的多少是与社会作用的大小成正比的,而受众的需求往往直接影响到读报率的高低。
报道会议新闻要去掉乏味感,注重会议新闻的实效性。同一条新闻,写作的手法好坏、刊登的时间早晚,直接关系到读者群的多少。如果受众从别的渠道得到会议内容后,再看我们迟到的新闻,必然会感到乏味。
同样,我们还要选取会议中最有价值的要素做重点报道,去掉一些冲淡主题的毫无兴趣的东西,让受众能够一目了然抓到会议新闻的主要精神。同时,写作中要选取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事例来说明问题,寓指导性于事实之中,这样才会有更多的读者来看我们写出的会议新闻。
还是以“两会“为例子。为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看到有吸引力的报道,我们报道小组成员定思路,多抓、抢抓新闻,每天的采访都是有的放矢、胸有成竹的。我们根据会议的进程和会前、会中、会后各阶段的重要内容,确定了每天主题报道的思路,每个会议基本由三大块构成,一是风格随意、形式轻松的侧记、特写等新闻;二是现场采访的特定人物专题报道;三是一组构思新颖、图文并茂的花絮。三个板块紧扣一个大主题,内容即不互相游离,又不相互重复。一篇几百字的稿件,往往要经过多少个电话,在会场等许久时间,回来反复修改数遍,才成型出炉。在“两会”期间,我们报道组的成员临时捕捉到许多精彩、现场感很浓的花絮报道,在全市媒体中属独家报道。□
(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