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初探
2009-05-31张尔群
张尔群
关键词:农业院校图书馆;人文精神;三农
摘 要: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的灵魂。本文在简要分析农业院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从四个方面加强农业院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在环境建设中营造人文情怀,在管理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在馆藏图书中注重人文资源,在服务三农中实践人文理想。
中图分类号: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6-0042-02
1 农业院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缺失
农业院校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为己任,在培养农业人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传承人类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院校图书馆作为农业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图书馆看成是图书仓库,把图书馆的工作看成是简单的图书借阅等服务性工作,而不是把它看作教育工作本身,对图书馆尤其是农业院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重视不够;在图书馆环境建设中缺乏人文情怀,“农”字精神体现不够;在管理和服务中,工具理性高于人文理性,缺少人文关怀;农业院校图书馆的发展更多地局限在学校内部,社会意识不强。
新形势下,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对农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创新的科研能力,更要有热爱农村,献身农业,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高尚情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在改变着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迫切,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与社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强。这就要求农业院校图书馆紧跟社会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同步,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信息及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从多角度介入学校发展和社会服务,不断加强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
2 农业院校图书馆人文精神建设
2.1在环境建设中营造人文情怀
现代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应该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集阅读、研究、休闲、美化环境于一体。图书馆建筑应体现开放性、便利性和通畅性,力求为读者创造一个宁静、舒适、明亮、安全的读书环境;图书馆的室外布局应突出绿色理念,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现代图书馆的必要条件,是绿色建筑对人文精神的一种折射;在图书馆的内部装饰上,应力求简洁、明快,营造宁静、宽松、极具人文意蕴的阅读氛围,以洁、雅、净的环境吸引读者,形成一个和谐优美的环境,让人们置身其中感受到知识和美的熏陶,让所有的人能在此尽情地享受知识的甘露;通过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来反映图书馆的人文理想,体现历史的厚重,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和上进心;通过新书展、学术讲座、读者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农业院校图书馆更应该发掘“农”的内涵,提升“农”的地位,体现“农”的特色。农业院校图书馆的环境建设应坚持技术和艺术,实用和文化相统一,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重点挖掘其文化内涵。农业院校图书馆的建筑、绿化、绘画、雕塑成为凝练学校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建筑,传承人文精神的载体,使广大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爱农、学农、立志献身于农的思想。
2.2 在管理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
图书馆人文关怀就是指在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珍视人的价值和平等权利,通过人本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来营造人文氛围,倾注人文情愫,弘扬人文精神。这就意味着图书馆工作首先要以读者的需求为依据,以为读者服务为最高宗旨,即读者第一。其次要以激发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满足图书馆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来提高整个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即图书馆员为本。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指对读者或用户自身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问题的关注、探索、指点和解答,为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学习环境。努力做到以专业的知识引导读者,以美好的形象感染读者,以优质的服务征服读者。
“图书馆员为本”,就是强调在管理中以馆员为中心,用多元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让每个图书馆员参与决策,建立一个每个图书馆员都能够施展才华的奖励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知识、能力及智力培养和提高的环境,营造出互相尊重、和谐、愉快、合作、向上的人文氛围,从而使图书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满足图书馆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只有一流的图书馆员才能提供一流的服务。
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和学识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对图书馆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图书馆员的整体水平不高。如科查在《论大学图书馆》一书中写到:“不久之前,人们一般把图书馆看作是上了年纪的教授半养老的地方或不称职的教员呆的地方。就是现在,要求图书馆为那些力不从心的学者们安排点闲差的情况,也是十分常见的。从事图书馆工作所需的训练、能力、机敏和专门素质仍不被许多人重视,包括那些有时对图书馆有所需求的人们,他们也不了解管理图书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只有高素质的馆员才能开展高质量、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也才能构成高层次的图书馆群体素质。图书馆员已不能只停留在充当“保管员”的角色上,而必须起到“二传手”的作用。作为农业院校的图书馆员除掌握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及外语、计算机等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具备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增强自身的文献搜集、整理、加工、储存、检索等能力,才能更好地成为图书馆与读者联系的桥梁,成为打开图书馆的金钥匙。
信息技术的发展则要求我们转变服务方式,强调面向用户的服务,强调现代技术人性化,实现从面向信息源的信息加工到面向用户的信息加工的转变,充分体现图书馆个性化和人性化服务理念。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智能化水平要高、人机界面美化;数据库技术要简便、省时,体现检全率和检准率;建立读书网,提供远程借阅服务,建立联合知识导航网等。
2.3 在馆藏图书中注重人文资源
农业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进行有主有从、有专有博的采集,形成能反映学校特色、学科建设、办馆水平的藏书体系。依托农业科学、生命科学等优势专业,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建立特色数据库和文献体系,完备这些专业学科系统的文献。既注意收藏深度的建设,又要注意追踪最新的成果,力求多层次、多文种、多载体的建设。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强适应”的农业人才,与此同时农业院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特别是加强人文科学方面的藏书建设,重视经典图书建设,加强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相关学科的文献采访,使藏书呈主体交叉、多维状态,真正体现出现代农业院校图书馆的特色。
2.4 在服务三农中实践人文理想
谢拉曾说过:“对图书馆需要的增加是图书馆成熟的证明。社会越文明,社会结构越复杂,就越需要图书馆。”显然社会的需要就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图书馆也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充实和提高着自身的社会功能。近几年来,通过开放性办馆、拓宽社会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等自身社会化的一系列行为,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图书馆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但也应当看到,与国外图书馆相比,我国图书馆的整体社会化程度并不高,图书馆的社会意识也还很薄弱。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靠各方面的支持与参与。作为集农业科技、文化、教育、服务于一体的农业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积极参与,并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探索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新路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根据具体情况,不断扩大服务对象。二是深化服务内容,在农民职业教育,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三是不断变革服务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美]J.H.谢拉.张沙丽译.图书馆学引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
[2] [印度]阮冈纳赞.夏云,王先林等译.图书馆学五定律[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3] 中国图书馆学会编.图书馆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