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群体性研修 提升校本教研品质

2009-05-31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群体性备课组研修

李 煜

几年来,我校(指作者原任教学校:桂林第四中学)突出开展以“群体性研修”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活动,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群体性研修——个体性研修——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教师的反思与专业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品质。

一、 建造“群体性研修——个体性研修——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时刻面对未知因素的过程,尤其是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课程、教材的开放性、生成性、探索性和学生的自主性、独特性,使教师教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单纯凭借经验已无法胜任这种教学,需要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和把握。以往的教学研究往往是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既带有局限性,也难以持久,更难以从个体教师的行为转化为群体教师的行为。因此,就校本教学研究发挥作用的机制而言,必须是教师集体研究,也唯有教师集体参与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研究,是校本教学研究的标志和灵魂。为此,要切实改造学校教育的环境,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场所,通过共同学习与研讨的方式,让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产生交流与冲突,以此启发教师的思维,积聚教师的智慧,集成最佳的成果。这不仅对学校是有价值的,而且对教师个体更是有意义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学校校本教学研究框架的设计中,提出以“群体性研修”为核心,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群体性研修——个体性研修——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促进教师的反思与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 构建实用的“群体性研修”的操作模式

教研活动是否具有实效性,关键在于对教师实际需求的细致把握。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深入教学领域内部的研修是教师最迫切需要、最受欢迎的校本研修模式。因此,我们的“群体性研修” 是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具体操作是: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构,为“群体性研修”的实施提供服务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科研处、教研组长共同参与的“校本研修”工作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学校“校本研修”规划,确定“校本研修”方案,组织“校本研修”的实施。教务主任主持每周的全校群体研修课的听课与评课,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科研主任均参加听课与评课。

(二)以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开展群体研修活动

我们把开展以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集体教研活动作为强化校本教研的一项重点工作。每个教研组在每周固定的半天教研活动时间开展集中群体研修活动。开学初,教研组认真制订教研计划,精心策划每次活动,有理论学习、集中备课、经验交流、展示或观摩群体研修课、说课评课、案例交流、录像观摩等,活动过程有详细记录。学科教研重心放在“案例与反思”的研讨上,将本学科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进行集体研讨,集思广益,每个人都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提出来,在相互研讨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的教学研究习惯。

(三)让教师在“四课”活动中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我们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资源,通过广泛开展“四课”活动,使教师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达到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促进常规教学的规范。

1. 随机听课。既有每周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个人的随机听课,也有两周一次的学校中层领导集体随机听课,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目的是从常态教学中发现可推广的教学经验和需要及时矫正的问题,因为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常规教学的规范、科学、严谨。

2. 青年教师比赛课。我们每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比赛课,这是青年教师锻炼自己、获取帮助的良机,也是培养青年教师的一条重要措施,是对青年教师的进步与成长的检验与促进。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我们还开展了“一帮一”活动。老教师与工作未满三年的教师建立“师徒”关系,师徒一起备课,研究教法、学法,写教案,互相听课,从教学、思想、作风、业务、方法上全面地帮,全面地带。我们的师徒关系是“发现”型的,发现“徒弟”的长与短,使其能扬长避短;是“鼓励”型的,在“徒弟”探索搁浅、教学蹒跚的时候,“师”递上一个信任的眼神,送上一句鼓励的话语,及时化解“徒弟”内心的不快,使其轻装上阵;是“共进”型的,“徒弟”学“师”驾轻就熟、出神入化的教学技艺,“师”学“徒弟”运用自如、游刃有余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互动”型的,师徒相互切磋、交流、研讨、争辩;是“合作”型的,师徒共同承担、分工合作教学任务和课题。

3. 优秀教师示范课。学校领导仅在随机听课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个别指导是不够的,还需要提供直观的学习榜样。因此,我们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上示范课,课后领导和教师共同点评,以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4. 群体研修课。每学期各教研组的年级备课组要向全校教师提供一节经过全组共同精心准备,最能代表备课组水平和特色的公开课。开学初教务处就做好统一协调安排,保证学校每周的星期三至星期五,天天都有群体研修公开课。年级备课组自行选择群体研修课课题,由教务处提前一周公布授课教师名单。群体研修课采取“集体备课— 一人主教—全校听课—摄像实录—全校评课—个人叙事”的群体研修模式。

“集体备课— 一人主教”:集体备课采取年级备课组人人参与的“人人构思→组内研究→分头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 备课方式,由一人主教,备课组集体听课,听完课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修改,反复磨合。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探讨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学”,教师如何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共同学习……通过将理念与行动结合的研讨,形成大体上求同,个体上求异,既体现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又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集体备课过程要作详细记录。

“全校听课—摄像实录—全校评课”:群体研修课面向全校教师开放。学校明确要求,相同科目教师之间、不同科目教师之间互相听课都要达到规定的节次。为保证听课有实效、有内容,教务处编制出听课记录表,听课教师边听课边记录授课教师的主要教学过程,写出即时评价。课后利用记录表上记录的内容评课。整节课全程录像,供评课时播放,解剖“麻雀”。集体评课的程序是:①授课教师的即时反思;②备课组代表介绍群体研修课的准备过程;③备课组成员的反思;④本学科教师评课;⑤其他学科听课教师评课;⑥教务处、科研处主任评课;⑦校长评课。开始,有些教师对评课方法不熟悉,把握不准确。为此,科研处有针对性地举办“如何听课与评课”的专题讲座,编发相关资料,并有意识地在评课中展示“评课范例”,引导教师从局部到全面,从表面到深入评课。教师们越来越多地从教育教学观念的体现是否充分恰当,教学过程的设计思想与实施过程是否合理有效,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否得当等角度出发,以教学研究的态度来审视教学过程。这样的评课不仅对提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营造了讲求实效的和谐的教学研究氛围。

“个人叙事”:群体研修活动后的“行动反思”。备课组将课程准备过程、课堂实录与课后反思、课后评价整理成文,目的是让教师“物化”对教学全过程的反思,从而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提出创新见解的习惯,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我们的“群体性研修” 重点放在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三个环节上,聚焦于课堂教学实践,强化“以问题为中心,以课例为载体,以全程反思为灵魂,以同伴研讨为基础”的交流研讨。我们旨在通过这种“群体性研修”,营造同伴互助、分享交流的教研氛围,发挥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差异资源,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在活动过程中,我们的“研修课”出现了一些花架子现象,与日常教学脱节较大。对此,我们提出要研修出不需要“花样”也具有吸引力的课堂,也能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让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也就是可被大多数教师用于常规教学的、有示范和推广价值的课堂。让我们的“研修课”真正“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

三、 成果和反思

我们的“群体性研修”深入到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引起了来我校交流的其他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关注与兴趣。两年中我们组织了120节群体性研修课,通过“群体性研修”,老师们对教育新理念的理解逐步深入,特别是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我们有十多位青年教师承担了全市研究课,都受到好评;有12人16次分别参加市、区、全国优质课比赛取得包括全国一等奖、自治区一二等奖、中南六省二等奖的突出成绩。

在开展群体性研修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是不少教师似乎熟知新课程理念,但对于如何将新课程理念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老师们显得“眼大肚小”,有相当一部分提到备课组进行讨论的问题有些空泛,不够具体;部分教师不善于将教学困惑细化成具体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体性研修的实效性。针对这一问题,科研处组织了骨干教师以部分年级为试点进行师生教学情况调查,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从调查反馈中找出具体的问题,细化研究课题,使研究课题小而精、有针对性、有实效。

二是集体备课集中了备课组成员的智慧,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优质教案,有利于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但也使中年教师个人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受到限制。为此,我们鼓励在同一备课组中展示不同风格的同课异构课堂。

(注:本文所述是广西“十一五”教育科研A类课题内容)

(责编 王学军)

猜你喜欢

群体性备课组研修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备课组长的定位
延安市高中学科备课组建设与提升实践研究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
以教育规律指导备课组建设
关于群体性事件防控的思考
以“梯度”为切入点开展教研组备课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