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京族文化于学校德育之中

2009-05-31林秀贵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民族课程学校

林秀贵

广西东兴市京族学校位于京族风情浓郁、风景宜人的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三岛中的万尾岛金滩旁边,与越南芒街市隔海相望。是一所以少数民族京族生源为主的特色学校。现有在校生720人,京族学生占总学生数的66%。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融京族文化于学校德育之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如德育工作空洞,缺乏有效载体,没有说服力;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亟需文化熏陶等。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京族基础教育的德育路子和方法,将京族文化融于学校的德育工作之中,从而使德育内涵更加丰富。

一、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民族教育氛围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动力与活力的源泉。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她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她的文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不仅能给学生良好的求知氛围,还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民族情结, 积极营造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谐的人文景观,能够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让师生在求知、求美、求乐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学校首先从加强对京族文化的研究,突显京族文化育人的教育主题入手,努力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研究京族的分布、生活习惯、语言、歌谣、服饰、故事等,确立了以“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和“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的办学理念。此外,校园环境则处处体现出京族文化的神韵。比如,校园内摆放着民族大团圆巨幅画,以体现京族学校的终极目标——民族文化进校园,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墙上各民族文化简介的匾额图文并茂,将各个民族的习俗、习惯、历史变迁、文化精髓,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各班级民族文化的研究更是各显神采,剪纸、贴图、文字资料……应有尽有、色彩纷呈;校园中各个角落设置的花卉、树林、文化长廊、读书亭,无不充满了民族文化韵味。整个校园的文化布置无不突出民族文化的主题,每一棵树,每一个角落都能诉说出一段美丽的民族传说。漫步京族学校校园,独弦琴柔美的弦律悠扬而来,未到深处便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风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师生们得到了民族文化的熏陶。

二、 探索富有特色的民族教育

为了进一步挖掘京族文化的精髓,使京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我校近年来开展了民族特色教育课题研究,在开发校本教材,开设民族教育课程,探索民族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民族特色”教育在京族地区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研发校本课程。民族学校办学要充分体现民族特色,让学生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应努力传承本地的优秀文化。为此,我校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京族民族文化工作坊”,全面、系统地研究并实施京族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坊”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开发编写了《京族乡土教材》、《竹杠舞训练技巧》、《独弦琴训练技巧》、《踩高跷训练技巧》、《京族学校礼仪》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其中《京族乡土教材》内容涉及到京族的起源与发展、民族歌舞乐、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民族工艺以及文化旅游、民族历史人物等等,图文并茂。此外,我们还开发了《中华大家庭》等关于各个民族历史的教材,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形成、分布、文化、信仰、衣食住行、风土人情;知道了与其他民族交往要平等相接,团结互助,友好相处,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初步树立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意识。

探索民族教育的方法。对于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实践活动,我们都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比如,对于一些知识类的教学,教师不再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指导学生编报刊,写小论文,表演课本剧等等。学生在参与查、看、写、讲、画、演等各项活动中,逐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构成、信仰、衣食住行、风土人情,了解多民族统一的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及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当爱内化为学生个人意志品质的时候,就可以解除学生心中原有的民族心理防御,杜绝了学生之间因民族问题发生的不和谐事件,促使学校处处呈现出了京汉同学平等相处,团结互助的好局面。此外,学生在自主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习能力,还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些学生因此而找到了自己未来的从业方向。

探索民族教育课程。在开全开足规定课程的同时,学校不断地探索民族教育的课程设置。现在,我校采取“学科课程、环境课程、活动课程”三类课程渗透的方法,开设了越南语、书法、绘画、京族舞蹈、体育(竹杠舞、踩高跷和帆板的培训)、独弦琴、写作等校本课程。通过各类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感官得到刺激,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原动力,升华热爱本民族的情感。校本课程的实施,让民族文化教育走进了课堂、步入了常规、扎进了师生的心里。

三、 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京族传统文化

京族学校是传授和发展京族语言文字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弘扬京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为了把弘扬京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融合,学校要求教师在相关学科教学中渗透京族文化教育,有机渗透民族精神。

一是设置“越语”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学校中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有利于普及小学教育,发展中学教育,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更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民族语言平等政策,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

二是在体育学科中,我校定期开展竹杠舞、踩高跷、帆板等竞赛活动,让京族人勤劳进取、坚忍不拔、团结拼搏的优秀品质在学生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

三是在音乐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民族器乐,制作民族器乐,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又形成了本校传统的经典曲目。在美术学科中, 每学期举办一次“师生书画比赛展览活动”,让师生充分感受富有京族风情的优秀美术作品,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又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热情。此外,定期举办文艺晚会,让京族歌舞得到充分展示……京族文化在校园里被演绎得是那么灵动、鲜活,魅力四射。

四、 开展生动的京族特色教育活动,打造京族学校教育品牌

为促进民族文化教育的长足发展,我校尝试以“四节”( 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为载体,努力提升民族文化教育水平,从而打造学校民族教育的品牌。

(1) 内容丰富的艺术节。“哈节”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它现在已经是由原来的京族民间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民间活动演变为融合民风民俗和政府主导的,集民俗、文化、旅游、经贸等一体的多元化活动。学校把“哈节”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每学期结合京族“哈节”举办一次以京族文化为主题的艺术节活动。内容有书法、美术比赛,乐器制作比赛,节目展演,包括相声、小品、京族舞蹈、合唱、课本剧、独弦琴演奏等多种形式。其中,京族乐器独弦琴的独奏和合奏,京族舞蹈已形成学校的品牌节目,在不同的场合表演都深得好评。学校在“哈节”期间举办艺术节,不仅为全校学生展示才艺提供一个舞台,更成为了向京族群众宣传推介京族文化的平台。

(2) 规模宏大的体育节。每学年的秋季学期,学校都隆重地举办为期一周的体育节。项目有竹杠舞、踩高跷、田径、篮球、乒乓球、帆板比赛等等。因为精心组织打造民族特色项目,学校曾获“全区第九届运动会特别贡献奖”、“自治区少数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等称号。组建于1997年的帆板队多次在国内重大比赛中为防城港市捧回七枚金牌、四枚银牌、两枚铜牌,并为广西区帆板队输送了两名队员。

(3) 书香四溢的读书节。艺术的内核是文化,文化的积淀依托读书涵养。学校每年将四月定为读书节。在读书节日里,以京族文化为主题的演讲、表演、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应接不暇,促使学生成为“读书分子”。“书香校园”活动,为整个校园营造了悠美恬静的读书氛围。读书在这里不再是功利性的,而是成为师生的精神需求和享受。

(4) 求真务实的科技节。“传承本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成为科技节的主旨。在这个活动中,京族旅游资源调查与宣传,家乡特产调查与开发,家乡特色小吃历史、发展与推介,家乡渔业生产技术历史与现状等等都是学生涉猎的范围。勤于实践,乐于创新,了解家乡,发展家乡成为科技节活动的主题。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到了科学的乐趣,在实践中感受到家乡的可爱。

京族文化的内涵是无穷的,将德育工作与京族文化相结合,解决了德育言之无物的问题。同时,化无形为有形,贴近生活实际,便于实践应用,学生自然会对家乡对社会产生自豪感,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丰富的京族文化丰富了学校德育文化的内涵,为创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保障。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需要一以贯之的一项工作。虽然熏陶京族文化的成效不能显性呈现,也很难用指标衡量,但是所积累的文化素养将会成为学生一生发展的基石。让我们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让民族文化伴随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出熠熠的光芒。

(责编 黄珍平)

猜你喜欢

民族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MINORITY REPORT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自行车的发明
民族万花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