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优化整合的再思考

2009-05-31温德斌

新课程·上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优化整合文本解读新课标

温德斌

摘 要:新课标条件下,对语文文本的解读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解读文本,提高和巩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最大问题。笔者认为,完成这一使命,更符合时代精神,必须要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精心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而这些课件必须充分地体现出“实用性”与“好用性”这样两个有利和有力的层面。

关键词:新课标 信息技术 文本解读 优化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手段普及于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已成为广大教师课堂上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这正符合新课标对课堂教学容量的要求。但是,我们又不能不忧虑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反还“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样,我们便不难看到,在选用、制作和操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常常会见到类似的尴尬:一是多数多媒体课件往往只重视其“多”媒体的效果,追求界面的华丽,色彩的丰富斑斓,尽量使用多形式的声音、动画、视频,却没有认真去思考其实用价值;二是懒于思考和动手,不是“复制”,便是“下载”。其实,多数现成的教学课件看似可用,但如果机械地拿来,“照抄、照转、照搬”,便极有可能陷入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窘境。因此,如何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就必须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变成徒有其表而教学效果失之偏颇的幻灯片放映课。笔者以为,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特性应该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层面上,即多媒体课件能够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和能够尽最大可能彰显审美个性的“好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课堂,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多角度精心构思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夯实乃至强化教学效果,凸显“实用性”的基础和前提

1.多媒体课件应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习对象决定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等诸多方面的处置,我们没有丝毫的理由,要把仅仅作为辅助手段的课件当作落实教学目标的主体而本末倒置,其实这一点已经成为了目前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的一个很突出的误区。强调多媒体课件的针对性,首先就要走出这一误区。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依照文本和学习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给所要制作的课件量体裁衣。当然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才能够为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散文教学为例,同一文体的《背影》和《故都的秋》,谁也不敢说,在制作课件时,它们的背景、插入的图片、使用的音乐,尤其教学的流程等等就没有区别;从执教者而言,各自的风格、思维的方式、授课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你能够说,张三用过的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的课件,李四拿过来就能够“涛声依旧”吗?笔者对时下流行的又被某些学校管理者误解了的“集体备课”很不敢苟同。有的学校,集体备课就是一个人写出教案,一个人做成课件,然后整个备课组通用。这种谋杀了课件针对性和教学个性乃至忽略了教育教学规律的观点居然堂而皇之被挂在了个别人的口上而成为滑稽的圭臬。仅仅从课件而言,这便是对其针对性的最大抹杀。试想,这样的课件又如何能够取得教学应有的效果呢?所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针对性必须引起每一个执教者的高度重视。

2.多媒体课件还应有很强的教学灵活性。如果说,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针对性,是多媒体课件能够很好地体现文本内涵、学习对象和执教者的思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灵活性,是多媒体课件能够很好地凸显执教者对文本的理解挖掘程度、对学习对象的审美需求以及执教者的教学理念,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发展与深化。多媒体本身具有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执教者除了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素质之外,还必须具备灵活地收集、控制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何时采用哪种形式的幻灯片放映,何时进行幻灯片切换,何时播放声响、音乐,以及采用哪种背景环境都应当很有讲究。甚至,同一篇文章的不同语句、语段的理解所采用的形式也要讲究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灵活性特点。谨以诗歌教学为例,我在解读岳飞的《满江红》时,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解读中来,放映岳飞横戈铁马的动漫画,展示了岳飞“还我河山”的手迹,然后让学生在文本当中找到描写战场和岳飞愿望的相关语句,学生很容易找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一语句并理解它的意蕴;而在品读鉴赏语句“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时,点击多媒体课件中的超级链接,屠洪刚《精忠报国》渐起,歌曲的磅礴气势、高远的意境与雄浑有力的演唱,给了学生心灵强有力的震撼。这样,学生不仅较好地感悟到了诗句的内涵,而且也基本把握住了岳飞气势磅礴的豪放词风。试想,如果多媒体课件形式单一,如果对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符号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理解不透,当用图形演示时却用声响演示,当用影像资料时却用图形演示,能达到这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吗?当然,如果单凭执教者绘声绘色地讲解,我想,再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很难达到相同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必须在各个环节上渗透并体现灵活性的特点。

3.多媒体课件更应有很强的教学延展性。任何文本的解读,都要多角度地调动多方面、多层次的文本以外的知识来解释与充实,从而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理解文本的意蕴与内涵,进而为学生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自我提升给予更宽更广更有力的铺垫。以《智取生辰纲》为例,有些学生对好汉们如何巧妙地将蒙汗药下到酒中这个细节总有些模糊不清,于是教师就截取了电视剧中的那一段视频放映给学生看,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教师立即趁热打铁让学生找到原文中那几个动作描写,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感染之余,对《水浒》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这样在理解并充实教学过程相关知识和内容的基础上,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和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课外研究,又很好地引领学生主动去参与课外阅读,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只是,这样做对执教者的语文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仅仅靠教师以往所获取的知识与信息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学生的审美需求,而网络上所搜集的相关信息有时并不能靠教师一张嘴所说阐述明白的,多媒体课件的超级链接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帮助教师弥补这一遗憾的作用。由此来看,充分重视和利用好多媒体课件“延展性”这一特点,对于有机地糅合信息技术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充实和提高课堂容量,进而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

二、多角度精心构思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彰显、优化文本,升华主体情感,进而弘扬审美个性“好用性”的有力铺垫

1.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彰显文本内涵与意蕴,为其“好用性”打下厚实的基础。任何阅读文本,都能体现创作者的精心构思、情感取向与价值观念。如何能使学生从文本中正确地领悟到作者的思想脉络,摄取到有利于自身素质和品格修养提升的文本信息呢?我想,执教者必须煞费苦心、挖空心思地切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符合学生审美需求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有效地解读。其实,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过去私塾教学中找到借鉴的依据。私塾教学大多采用单一的读、背方式来领会文本的内涵与意蕴,可以肯定地说,其效果是无可厚非的,我倒觉得,在引领学生朗读这一方面我们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稍微有一点语言学习体会的教师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朗读不到位,背诵不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反倒会损害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与理解。而多媒体课件在这一方面应该说给了我们一双腾飞的翅膀。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善于运用一些诵读专家的图文,声情并茂的诵读材料(如配乐诗、配乐散文等),它既能形象地彰显文本的内涵,又能自然而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情愫,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笔者在教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就采取了在播放背景音乐的同时,先让学生仔细体会配乐朗诵,然后是学生跟着音乐自己品读,再然后是师生一起跟乐诵读。事实证明,这比一味地讲解要好得多。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在课后的反馈中对这一点予以了很好的肯定。其实,好的课件,如果使用者能依据教学目的设计出恰当而到位的环节,它便能够在凸现“实用性”的同时,彰显出独特的“好用”效果。

2.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鲜活、优化文本要素,从而体现其“好用性”。文本是印刷文字,文字是平面的、线性的、抽象的。解读、鉴赏文本时,视觉把抽象的文字传递到大脑,大脑调动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再进行信息加工处理,这是一种静态的内在的审美。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适当地启发,我们的学生又能够精心去体会,再辅之以能够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拓展思维的课件,我想,相对抽象、呆滞的文本就有可能呼之欲出地形象、活跃起来。多媒体课件的视频手段、音乐感染、声响情境如果能够与文本信息有机结合,那么,要达成使学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也未必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如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教学,最后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里面所蕴涵的情感学生有时候单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还不深刻,这时候教师就用多媒体幻灯出示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的画面,同时配合悲怆而深沉的解说词,最后加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段如泣如诉的乐章,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那种深沉哀伤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之下继续解读鉴赏文本,效果无疑是非常好的。

3.精心制作的课件可以美化、升华阅读主体的情感,甚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如果能联系学生的实践,切入学生的精神领域,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感悟文本中的形象美和意境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因为学习对象个性的差异,生活经历的不同,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悟到形象、意境之美的,且广度、深度都不相同,因而很难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愉悦。只有把学生置于情境当中,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充分调动其情愫,享受审美乐趣。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有着充分的优势。例如,鉴赏陶渊明的《饮酒》时,课件先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陶渊明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再展示描写农村生活的田园风光:远山、小村、篱笆、黄菊、鸟鸣。这些声画无疑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到田园的无穷魅力。从而领悟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时心情的舒畅和痛快。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是常见的方式,但必须要充分突出其教学特性,做到真正实用和好用。同时,课件制作者还应该也必须在明确信息技术的辅助性这一根本特性的认识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课件制作的水平,唯其如此,信息技术与文本的完美结合,课件的“实用性”和“好用性”才可以由梦想而成为灿烂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

3.赵建林.《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优化整合文本解读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谈课堂教学中的 “预设” 与 “生成”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优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