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主体参与 促进主动发展
2009-05-31刘小阳
刘小阳
小学数学教学既让学生学会知识,又使学生学会学习。这就体现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从这一思想出发,教学就要着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即主体参与。既给所有学生参与的权利,都拥有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又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地发展,在发展中获得新的参与。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原则。如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笔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兴趣,激发参与的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兴趣本身就是主动性、积极性。所以,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教师的课,要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探索问题和发现规律的欲望。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很必要,因为情境有助于产生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参与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如“圆的认识”一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形象地展示出正方形和圆形的车轮在行进中的各自特点,并提出:“为什么圆形的车轮能平稳前进,而方形的车轮却使车身颠簸不稳?”这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疑虑。于是教师就告诉学生,等认识了圆以后,自然就能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兴趣就会马上转移到参与新知的学习上来。当然,不仅在导入新课时要创设情境,而且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经常地设法创设情境,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的学习热情。
2.设置悬念,刺激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而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巧设悬念将学生知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提出来,引学生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境界,使学生对所有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对学生和探索知识产生急迫感。这样就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推动下,就能愉快地参与学习过程。如新课的起始时设置悬念,就会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时,可先请学生说出几个数,老师马上告诉他们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惊讶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探索的兴趣,更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样就会在兴趣盎然中学会知识。
3.适时激励,持续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短暂的,一个具体的兴奋点(兴趣)也不会持久。因此教师要将教育过程有机地划分为若干个兴趣段,在每个兴趣段完成后,就要适时而简短的总结,肯定和鼓励,使学生的自尊得到肯定,并转化为新的主动性,从而用新的兴趣去关注新的内容。这种肯定和激励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会心的微笑、诚恳的颔首、赞许的目光、殷切的提示、信任的期待,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二、创造机会,提高参与的条件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启迪学生参与的动机,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这是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落脚点。
1.创设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
在课内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学生便会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六允许: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乘法的初步认识”有这样一题“看一看哪些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再写出来。”其中一个算式为5+5+5+3,练习时,有的同学改写成5×3+3或5×4-2,还有的是3×6和6×3,出乎了我的意料,便热情地表扬了这些同学的主动参与和大胆创新。不料有个小男生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不应该表扬第一、第二个同学,因为他们没好好看题目要求。”其中一个受到表扬的同学马上承认道:“题目让我们改写成乘法算式,我们写的是乘法和加法减法的混合算式,不对了。”另一个说:“要是把书本上的改写成乘法算式换成简单式就好了。”这一矛盾冲突让我喜上加喜。为他们不畏权威(教师、书本)的勇气,认真审题的习惯,一丝不苟的研讨精神叫好。
2.指导学法,让学生在自学互探中参与
如何使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因此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和互相探讨,使他们逐步具有会看书、会操作、会思考、会讨论、会概括、会迁移、会类推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设置探索性的问题,并且宣布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在课堂上“互相讨论”,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证明自我”的表演。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用多媒体动态图的表演,用三条线段围成图形,让学生在任意观察中感知三角形的表象,然后让同学们讨论,究竟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学生就会在互控、互补、互纠过程中得出三角形的定义。最后引导看书、理解定义中的“围成”“封闭”等重点词。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而且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发展思维,深化参与的效果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种参与活动,就其本质而言,也就是学生主体思维的参与。因此,要加大学生们的思考空间和创造空间,以激活学生学习的主体思维,形成新的教学成果。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一内容时,课堂上我没有把法则和算理一条一条地讲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运用笔算百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迁移自学本节知识,学生们总结出了万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和法则,且计算正确率非常高。但我没有满足这一点,因为这是一般的类推、迁移。我提出:你们有办法使得这些计算的速度加快吗?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活跃,他们提出可以转化为口算。如:396+457把396看成400-4,把457看成450+7,这样计算400+450=850,7-4=3,然后850+3=853,显然计算很快,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不仅得到知识运用“量”的积累,而且起到“质”的变化,这样使参与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